黃雯 陳偉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7)
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每個國家、地區傳統文化多而雜亂,多元文化的沖擊對社會經濟發展及文化富集性有著極大幫助[1]。我國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較多民族傳統文化瀕臨消失。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傳承間“共生”局勢提出新要求。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也逐漸成為研究焦點[2]。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傳承問題,要循序漸行,實現與教學相融合[4]。與此同時,相關政策的出臺,激發和指引了學界的研究熱情及思路,更大程度上闡釋了“共生”的突破方向。
根據該研究內容,文獻資料主要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PUBMED、維普數據庫、當地旅游網、文體局等途徑查詢獲得。
2019年7月,筆者借助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湘西毛古斯體育文化的學校傳承研究》,實地調查湘西7個縣1個市,為湘西毛古斯體育文化的學校傳承找到較好的路徑。
依據所研究內容設置相關訪問提綱,以面對面訪問及電話訪談為主,走訪湘西自治州相關政府機關單位,對當地毛古斯體育文化的建設、開展情況及現階段所面臨自身和外在問題進行了解。
依據該研究目的,篩選相關指標內容體系,并將其納入此次問卷調查,以湘西7縣1市為主要調查對象,科學合理設計《湘西自治州毛古斯參與人員調查問卷》。
“共生”一詞的最早定義,是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德貝里(Anton de Bary)啟示于2種不同種屬間相互作用關系[5]。畢希納(Buchner)認為“共生”需區別于寄生,因此只有作用雙方達到互惠效應、互不侵犯,方可稱之為“共生”[6,7]。毛古斯作為在意志錘煉、修養提高及人格完善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傳統文化,對于體育文化的傳播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召力[8,9]。筆者將毛古斯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傳承的共生理論定義為,利用毛古斯體育文化的獨特新穎性,以學校教育多樣化傳播途徑為“載體”,根本上保護毛古斯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學校體育文化課程內容多樣性,互補互惠,實現教育、經濟、健身、藝術、傳承一體化共同發展。
3.1.1 毛古斯體育文化人群基本情況分析
由圖1A可知,55歲以上年齡段,共有22人,在45~55歲年齡段,共有137人,25~45歲年齡段,共有178人,在15~25歲年齡段,共有19人。提示,老年人對毛古斯的認知、體現出的價值觀、表演欲望等更具傾向性。圖1B可知,男性占調查總數的71.33%,專家訪談發現,角色的扮演與服裝的穿戴密切相關。圖1C可知,初中(含)文化以下共178人,高中及中專學歷108人,大?;虮究莆膽{10人,研究生學歷僅4人。提示,現階段湘西毛古斯體育文化參與人群所呈現的學歷水平偏低。圖1D可知,參與毛古斯人群中農民或退休人員共231人,工人或有正當職業人員45人,學生或教育者24人。提示,毛古斯的開展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可大力激勵學生、教育者等參與其中。
圖1 毛古斯體育文化參與人群基本情況分析
3.1.2 毛古斯體育文化人群參與動機分析
由圖2A可知,聽從長輩講述占61.45%,民族舉辦活動等占28.25%,網絡等占5.90%,其他占4.40%。提示,對毛古斯的認知途徑方法簡單,層面缺乏,動機下降。圖2B可知,民族習慣是人們的主要參與動機,占51.56%。毛古斯傳統文化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老一輩人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也是族內舉行大型慶典的主要表演項目,故民族習慣成為了人們參與毛古斯的主要動機。
圖2 毛古斯體育文化參與人群認知及參與動機分析
3.1.3 融入毛古斯體育文化的困難分析
由圖3可知,毛古斯傳統文化的特殊性及表演的獨特性使得在人物角色模仿上和土家族語言的掌握程度帶來了新挑戰。認為人物角色模仿困難的占56.51%,語言學習占40.62%,體力、年齡等占2.87%。毛古斯表演的人物設定主要有老毛古斯、枯嚕子、眾毛古斯、老婆婆、老爺和姑娘,每個人物設定有著特定的表演形式,使毛古斯在動作表演上面臨著巨大困難。
圖3 毛古斯體育文化參與人群融入困境剖析圖
針對學校體育文化教學傳播途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毛古斯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單一,傳播載體依靠薄弱,主要通過課堂講解、協會活動,脫離學校的毛古斯主要依靠民族舉辦活動、宗教聚會、長輩講述方式傳播,各傳播途徑間效果差異顯著,且彼此間不具協同效應,呈現出校外傳播力度遠大于學校教育傳播(P<0.01)。所以,學校教育傳播途徑的弱化使得毛古斯體育文化與學校傳承的“共生”困境進一步拉大。
湘西自治州多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們大部分精力用以解決自身家庭需要,難以花時間用于參加其他休閑活動,加上毛古斯項目本身的限制,人們對毛古斯的體驗更是微乎其微。為實現毛古斯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的“共生”發展,毛古斯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蘊亟待綻放[10]。建議將毛古斯的保護、傳承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將其放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11]。逐步完成和完善毛古斯傳承人制度并對其發放相應津貼,建立毛古斯文化生態博物館,讓更多人群了解毛古斯,加大毛古斯文化的保護力度。
要實現毛古斯與學校教育“共生”發展,學校教育要增強對毛古斯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學形成以賽事活動為主,課程講義為輔的多元“共生”教學模式。目前,能較好實現當地學校教學與毛古斯體育文化“共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不同級別的文化項目展示[12]。注重學生對毛古斯文化興趣的培養,摒棄以技能、技巧的掌握來“捆綁”學生思維的創新。教學上強調學段加固,整體設計和因材考慮學生教學內容。由此可見,學校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理論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毛古斯體育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共生”發展的紐帶和橋梁。
毛古斯文化于湘西土家族居住地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受當地獨特的地理風貌和交通等因素影響,與外界交流甚少,中原文化難以滲透進去,自身也處于半封閉狀態,直到受到政府的重視及改革開放的推進,湘西自治州眾多獨特的文化習俗才被人們慢慢發掘,并將其保護、傳承、發展[13]。加大毛古斯宣傳力度,最大程度通過報刊、電視、網絡傳播進行宣傳,讓更多人群深刻地認識毛古斯。同時,毛古斯文化是當地最主要的民族文化之一,凸顯對毛古斯獨特民族文化的主體保護,可有效促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發展和豐富教學內容。
共生視域下對毛古斯體育文化與學校傳承間呈現出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出路,毛古斯與學校教育的傳承需要加強人們的認知水平,教學上對毛古斯體育文化追本求源,摒棄舍本逐末,設置合理的學段知識,形成以舞臺呈現、賽事為主,課程教學為輔的獨特共生模式。自身創新方面,保留毛古斯自身原有民族特色,提升自身觀賞性、娛樂性,展現傳統體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