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友春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委組織部)
宣恩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相結合,全面加強安置點黨群的建設,及時跟進安置點社區管理,通過推進安置社區1+6配套模式,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激發搬遷群眾的內生動力,成為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典范。
2019年8月,全國發改系統易地扶貧工作現場會在宣恩縣設置4個參觀點,同年12月,胡春華副總理在恩施州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對宣恩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等工作給予充分肯定。2020年,宣恩縣被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評為先進集體,被國家發改委作為典型案例通報。2021年1月,宣恩縣松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根據新任務做出的決策,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具體措施。
宣恩縣地處鄂西南邊陲,位于武陵山區腹地,國土面積2737平方公里,轄4鄉5鎮、276個村、8個城市社區,總人口36.37萬。宣恩是山區農業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是革命老區、山區貧困縣,2013年貧困人口2.75萬戶8.74萬人,貧困發生率24%,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重點貧困縣之一,全縣“十三五”貧困戶搬遷總規模9881戶30936人。

安置社區全景
宣恩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創新推行“1+6+N”配套服務新模式,1個安置社區落實6個配套建設標準,輔之以若干升級服務設施,宣恩縣率先申報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建設試點,融社區治理于便民服務之中,在日常服務中改進治理模式,在增強治理中優化服務,引導群眾逐步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健全“一個”社區組織體系。按照社區居委會的模式規劃安置小區的基層治理體系,全面增強鄉鎮政府的服務能力,每個安置區安排1名鄉鎮干部,配備1名公益性崗位主任,牽頭協調林業、國土、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對需要搬遷戶回戶籍所在村辦理的事項,實行全程代辦服務;全面完善合理的社區組織架構,加強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黨組織建設,探索以黨建統領服務、以服務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模式,完善搬出地與搬入地黨組織分工協作和溝通機制,建立健全黨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參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安置社區基層治理機制;充分征求社區居民群眾意見,印發宣恩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建設工作方案,批復設立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居委會,經費比照城市社區20萬元/社區·年標準納入財政預算;健全社區其他機構,按照樓棟劃分網格、推選樓棟長,成立紅白理事會、老年協會、文體協會、志愿者協會4個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精神文明需求服務,形成了“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網格員+樓棟長+社會組織+易遷居民”的社區組織架構。
落實“六個”社區配套標準。全面落實6個配套建設標準,建設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個就業創業空間、1個標準衛生室、1個文體活動場所、1個便民服務超市和一戶一塊菜地。
1個社區服務中心,即按照城市社區建設標準,參照村級服務事項、服務流程,建設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集中為居民群眾提供便民服務;1個就業創業空間,即依托集中安置社區一樓架空層門面,通過以獎代補、資金入股、資產折股等舉措,與企業聯姻建設136個就業扶貧“微工廠”、與景區聯手做旅游服務、與社區聯合開服務公司,幫助2725名搬遷群眾培訓后上崗就業。1個標準衛生室,即在規模在100戶以上或2公里內沒有醫療機構的易遷社區,設立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標準衛生室,設置診斷室、治療室、輸液觀察室、基本公衛服務室、計劃生育服務室和藥房,解決易遷戶看病難的問題;1個文體活動場所,即建設面積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場所,配備文化廣播、體育運動相關的文化和體育設施,整合文化廣電、黨員教育、科學普法等功能,確保活動開展經常性、常態化。1個便民超市,即創新“扶貧資金+扶貧互助社+銀行信貸”路徑,提供5—10萬元金融扶貧創業貸款及貼息,鼓勵支持易遷戶中有經營能力人員開設便民服務超市,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服務,調動貧困戶創業增收積極性。一戶一塊菜地,即通過利用存量閑置土地、流轉置換等措施,保障每戶搬遷戶有一塊30平方米的菜地,居民對菜地享有使用權,不具所有權,實現搬遷群眾蔬菜自給,為他們減少生活支出。
完善“若干”升級服務設施。在“1+6”社區配套標準的基礎上,全面完善易遷安置社區“四點半學堂”、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紅白喜事用房、垃圾收集轉運、污水統一收集處理等升級版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以幫助搬1次新家、開好1次家庭會議、組織1次入住培訓、每月1次入戶走訪、每月1次院落活動、建立1本易遷臺帳等“6個1”貼心服務為重要抓手,不斷強化基層治理能力,完善安置小區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服務“保學助學網”“健康保障網”“就業兜底網”等“三網共建”,9個易遷安置社區改擴建小學20所,新建幼兒園5所,每個安置社區配備愛心書屋,設立“四點半學堂”,社區管理人員和黨員義工輪流值班為孩子們輔導作業,確保了安置區適齡兒童有學上,上好學,宣恩易遷安置社區“四點半學堂”得到國家發改委高度肯定。
此外,在安置社區新建了4個衛生院,改建了5個衛生院,組建家庭醫生團隊、健康扶貧小分隊進點入戶開展健康上門服務,實現9個安置社區醫療服務全覆蓋;統籌政策支持黑茶、白柚等特色產業建設,帶動941戶貧困家庭就業,設立保潔、保安、河道管理等易遷公益性崗位253個,組織“春風行動”和技能培訓推介1421名易遷對象就業;提升社區公益服務能力,按照“五有”標準成立紅白理事會、老年公益協會、文體娛樂協會和志愿服務協會,為社區居民提供紅白事務服務,定期組織開展社區樂齡服務健康活動,滿足社區不同年齡層次群體文體活動需求,為社區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空巢老人、困難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醫療保健等志愿服務。

下壩安置社區“慶端午”
一是構建集中安置“新生態”。宣恩縣按照“靠近縣城和集鎮、靠近中心村、靠近景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福利院”的原則,高起點、高質量規劃建設了9個易遷安置社區56個易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945人,集中安置率達95%。宣恩縣沙道溝鎮壇子洞村平均海拔1300米,曾經“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吃水靠挑”,119戶貧困戶搬遷至沙道溝鎮酉水情和酉水苑安置社區后,條件大為改善。鄒玉軍2018年搬遷至酉水情安置社區,實現了住進新房、走路不帶泥、用上放心電、飲上安全水,他說:“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這樣舒服的日子”。
二是彰顯勤勞奮斗“新業態”。宣恩縣著力加強產業后扶項目規劃和培育,利用產業發展和扶貧協作資金,在安置社區周邊建設蔬菜大棚26個,建設茶葉、藥材、水果等加工廠49家,通過走出去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引進體育用品、服裝花卉、電子元件等勞動密集型企業55家,1200余名易遷百姓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高羅鎮歌樂城社區居民鄭遠寶在外打拼10余年,安置社區引進湖北展旭服飾有限公司后,長期從事服裝制作行業的他和妻子回鄉當起制衣師傅,就近照顧父母兒女,每月收入近萬元。沙道溝鎮酉水情安置社區湖北準者體育(眾仁服飾)有限公司2020年總產值達1.5億元,帶動150余名安置社區群眾就業,“易遷社區+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為易遷群眾帶來了發展機遇。
三是展現安居樂業“新姿態”。宣恩縣持續為易遷群眾搭建生活舞臺、文化陣地,組織志愿者服務社區、治理社區,定期開展易遷社區“出彩樓棟”“出彩家庭”“出彩居民”評選活動,以榜樣力量激發易遷百姓的內生動力。
柚鄉苑社區貧困居民李吉海勤勞肯干,承包10畝淤泥田種植蓮藕,當年純收入2萬元,以4000元一年的價格流轉拋荒地60畝種植紅心獼猴桃和八月瓜,帶領群眾致富,李吉海因為做事認真負責有擔當,被群眾推選為安置社區樓棟長,2019年1月被表彰為“出彩宣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