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
就采訪而言,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使得突發情況會在采訪中不斷出現,為了能夠對突發情況進行有效應對,新聞記者需要對自身的應變能力進行提升,以此來保證新聞節目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對新聞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進行提升成為全新的課題之一。本文對提升新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措施進行詳細的闡述。此次研究對豐富新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方面的知識具有理論性意義。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集中了影像、聲音、文本等多種媒介形式,實現了多媒體全方位的信息傳播;互動性較強,信息發布者與受眾可以交互溝通,甚至是實時交流;小眾傳播,針對某一群體或個體,可進行個性式信息配置,如電子郵件廣告等;網絡媒體能超越國家、文化、地域的限制進行全球信息傳播;容量大,內容豐富多彩;速度快,網絡信息能實現全球實時發布和接收;開放式信息傳播平臺,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類第一次能在各種不同種族群體、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信息傳播。
此外,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也存在四方面的缺陷:權威性不足;真實性不高;垃圾信息太多;缺乏原創內容。那么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也有其優勢與劣勢,優勢包括權威性、公信力、貼近性、服務性、傳播手段快捷和受眾接收的便利。劣勢是受傳統運行理念是新聞價值受損、傳播手段單一、載體受限、成長性弱。分析這些優勢和劣勢,我們不難看出,新媒體與廣播電視媒體的競爭,既不是此消彼長、你死我活,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最具有融合的空間,廣播電視的傳播速度可以轉化為網絡的傳播速度,廣播電視最易于與互聯網形成聯動,形成文字、聲音和圖像合一的立體報道模式,廣播電視也最易向手機擴展,借助移動數字技術,拓寬服務領域,所以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是完全可以彼此借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采訪形式雷同。部分新聞記者對新聞采訪缺乏重視的態度,并對新聞采訪的作用和影響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新聞采訪只是新聞寫作的一個附屬環節,從而對新聞采訪時間進行最大程度的壓縮。同時,新聞采訪中提問的形式主要是“為什么,怎么樣”,從而使新聞采訪的低效化和膚淺化明顯加劇,進而使其對新聞稿件的影響力大幅度減弱。
采訪準備缺乏充分性。由于新聞事件具有突發性,使新聞記者缺乏準備和思考的時間。另外,部分記者采訪以簡單化為主,覺得采訪前準備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使其缺少采訪前準備環節。同時,由于采訪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使其在采訪中容易出現遺漏、超時等問題。
新媒體傳播對廣播節目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手機新聞、微信、微博上,電臺針對手機用戶的收聽習慣,可制作時長兩分鐘左右,不超過五分鐘的小節目,節目形式短小精悍,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聽性。手機新聞與傳統廣播的主要區別在于播放時長上,由于播放時間短,受眾看新聞的隨意性,手機新聞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力求用濃縮和高度概括的語言讓受眾在短時間的節目里接受最有價值的信息。蜻蜓FM 單期節目中最受歡迎的程度排行主要有街頭采訪(網友、市民吐槽)、專業的調查數據和結論(獨家內容)、嘉賓犀利的大尺度言論等。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好內容都是稀缺資源。內容好,才有資源置換的資本,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是有較強的“依附性”的,不同渠道、不同平臺,有其不同的特點,所以,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我們不要做搬運工,而要“再造”,即便寄人籬下,也要尋找“絕配”。
新媒體產業是一個鏈條式發展的產業,每一個環節都對這一產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播媒體要審視自身的優勢所在,確立自己在整個產業鏈條的定位,打在成熟的平臺渠道,集中力量,重點出擊。廣播媒體應該充分發揮音視頻內容生產的優勢,針對新媒體市場,改變原有的內容生產方式,主動適配不同的終端和應用場景,將音視頻節目產品化,從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面向整個媒體市場的內容提供商,充分挖掘內容資源的價值。
傳統媒體時代,一個媒體往往以單一介質出現。新媒體時代則彌合額介質割裂的轉臺,借助互聯網,任何一家傳統媒體都可以實現多介質運作,可以生產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多樣態產品。在這樣一種趨勢下,傳統廣播完全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通過生產流程再造實現跨界發展。
資訊渠道多元化是多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此前,資訊生產大都掌握在職業工作者手里,發布也控制在專業傳播機構。而自媒體可帶來大量民間和專業人士的自創內容,使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資訊生成已不再為媒體所壟斷,民間議程、深度話語借助新技術得以上浮。用戶除了通過各種渠道貢獻內容之外,還能多路徑的“反饋”信息,評價并影響媒體的內容呈現。所以,傳統廣播要順時應變,廣開資訊渠道,主動聯姻自媒體、發展音視頻服務、縱向打通產業鏈。
在云時代,傳統媒體將演化為高速信息網中的數據中心,變身為海量媒資庫,成為跨平臺、全媒體播出中心。數字音視頻天生具有云計算的基因,它可以將音視頻文件超大化、虛擬化,并安全的存儲在云端,消費者只需要通過上網設備便可方便獲取。傳統廣播電視應該在努力做好節目的同時,利用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全新的數字音視頻超級平臺——音視頻超市,開發面向多平臺、多媒體、多終端的產品形態,成為數字音視頻內容提供商。
音視頻超市將大大擴展廣播的外延,隨時隨地直通用戶。音視頻超市中的朗誦、音樂、相聲、小品、評書、戲曲等作品,以及網絡上涌現的草根資訊、自我娛樂的播客等,將極大的豐富音視頻資源,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定制自己喜歡的內容,音視頻超市提綱了新型廣播的便捷終端與應用體驗,提高廣播電視媒體帶來的生活享受和便利。
應變能力指的是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能夠對突發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并且能夠對采訪對象說出的價值信息進行準確的掌握。同時,能夠在采訪現狀的基礎上,對采訪的方向進行合理化的調整,并能夠對采訪目標進行有效引導的一種綜合素養。新聞記者需要對自身的新聞敏感度、溝通交流能力、表達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這樣能夠和采訪對象進行順暢的溝通。如新聞記者可以對新聞稿件大聲誦讀,或者到校園內參加活動,這樣可以使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得到明顯的鍛煉和提高,從而為其采訪應變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新聞記者可以到合作單位進行參觀學習,與優秀的同行進行交流和學習,從而使其知識架構得到有效的完善。或者,電視臺可以定期的組織相關培訓,利用不斷的實戰演習來提升記者的應變能力。同時,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對優秀的新聞采訪片段進行播放和學習,讓新聞記者來學習和模仿,并談談自身的心得感受,從而使其自身的職業素養得到明顯的提升。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之前,需要對自身的立場進行明確,對自身的職責以及職業道德進行遵守。首先,需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大致的了解和產生印象,對采訪內容相關信息進行掌握,如采訪對象的職業、年齡、主要事件等,對其他記者采訪的技巧進行學習和借鑒,并對采訪的思路、采訪的提綱、采訪的目的、采訪對象回答內容的設想等進行思考。同時,需要對采訪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以及應對措施進行預想和制定。其次,新聞記者在大致了解事件的基礎上,對采訪對象在事件中的作用以及采訪人的數量等進行明確,從而來完成采訪以及新聞稿件的內容。同時,新聞記者需要對采訪中使用的設備進行充分準備,如照相機、錄音筆等,這樣可以使采訪能夠順利的開展。最后,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內容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穿著打扮以及采訪語氣等進行調整。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需要對問題的針對性進行提高,從而使價值信息能夠被有效的獲取。
當新聞記者達到現場時,需要對周邊環境進行認真的觀察,如事件發生后交通的變化,將事件發生前后進行對比,以此來讓觀眾對事件造成的損失進行思考。另外,新聞記者需要對事件的細微之處進行思考,從而來對實用的新聞線索進行獲取。新聞記者需要梳理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等,這樣不僅能夠對新聞事件的核心進行把握,而且能夠明確新聞采寫的角度。除此之外,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要對采訪對象的語氣、表情變化等進行觀察,這樣能夠對采訪對象的情緒變化進行判斷,從而來對回答內容的真實性進行判斷。
對新聞采訪而言,其具有明顯的變動性和不可控性,當新聞記者提前準備好采訪的步驟和問題等,突發情況依然會發生,如采訪對象回答與記者預期完全背道而馳、采訪對象不配合、采訪對象提供虛假信息等,當這種狀況出現時,新聞記者需要以靈活的方式進行應對,可以對其回答進行分析,或者換位思考來引導采訪回答,這樣能夠使采訪對象的顧慮被打消,從而能夠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
首先,新聞媒體單位需要對新聞記者培訓機制、考核機制等執行情況進行強化,定期讓記者鍛煉自身的采訪能力、新聞寫作能力等,同時,需要對新聞采訪相關的書籍進行大量閱讀,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應用或借鑒,從而使其采訪能力、寫作能力、專業敏感度等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其次,需要對稿件評選機制進行合理的完善,每周都進行評選,將最優秀的和最差的挑選出來,給予相應的獎懲,這樣能夠使其對自身知識結構完善加強重視程度,同時,通過對比來明確自身欠缺的部分,從而為其能力不斷提升提供保障。
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新聞記者的應變能力進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不僅能夠使新聞采訪的專業性得到保障,而且能夠使新聞的真實性得到保障,從而使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得到不斷的提高,進而使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