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成小平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著名的企業家聶圣哲提出來,在2016 年李克強總理把這一概念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呼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質量、創品牌”。[1]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生產技術的提升,我國逐步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弘揚“工匠精神”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和要求,既要有專注的精神、嚴格的標準還需要富有創新性。湖湘工匠精神正是將“工匠精神”立足于本土,與本土傳統技藝相結合的產物,是推動湖南企業、產品走向世界的隱形推手。環境設計是一門多元化的交叉學科,其實踐應用性比較強,在全球化設計的影響下趨同性也越來越明顯,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除了在提出創新性、創造性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立足于本土弘揚本土文化和本土精神,發揮其本土區域優勢,將區域個性化的創作和湖湘工匠精神融入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性的環境設計專業。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古人所云的“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正是對湖湘人才輩出的寫照。例如干欄式建筑的湘西吊腳樓,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盛產的杉木作為柱子,依據坡地的地勢使用長短不一的柱子支撐起兩層木構架建筑體,呈半懸掛狀態,樓上住人,樓下可以養牲畜,達到通風防潮防蟲獸侵襲的效果;在布局上,設有客廳和臥室還有挑廊兼顧生活和活動功能。湖南益陽、湘西和梅山的竹編是中國傳統的竹編藝術之一,在傳承傳統的編織工藝兼顧實用性和工藝性外,還具備本土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竹產品成為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產品。從蘇繡和粵繡吸取優點的湖南民間刺繡,結合湘楚文化的發展通過2000 多年的傳承和不斷創新,成為了中國四大明繡之一。其中,湖南的苗繡最具有區域和民族特色,其形式多樣,工藝精湛,體現了濃濃的民俗風情和當地文化,是當地人們的智慧、技術與美學的結晶。另外還有湖南的磚木建筑、湖南女書、湖南剪紙文化、湖南皮影戲等等優秀的傳統技藝無不體現了工匠們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湖湘文化、湖湘工匠精神體現了幾千年湖湘人們通過勞動實踐的成果,為我們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值得我們傳承和繼續發揚光大。
隨著高校教育的蓬勃發展和順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根據2021 年不完全統計我國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高校約760 所。[2]由于各校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無過大的差異性,因此造就一大批“無差別”的畢業生,在室內設計行業的就業過程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增加了就業難度。趨同性太強導致缺乏競爭優勢,如何打造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環境設計專業,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顯示個性化專業的特色是值得我們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一個問題。湖南環境設計專業需要扎根本土人文文化,學習本土特色技藝,將區域文化美學融入到專業設計當中,將湖湘工匠精神滲透到湖南環境設計專業,充分突出具有湖湘文化的環境設計專業特色性。
精神和文化通過廣泛的傳播,才能被人們熟知和了解。我們需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將湖湘工匠精神不斷的滲透進校園,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它、了解它和運用它。通過邀請民間藝術大師進校園開講座的形式開展湖湘藝術文化主題講座,逐步擴大學生對湖湘傳統藝術的知識體系的認識,聆聽大師的學藝過程以及創作過程;通過參觀民間藝術作坊及藝術館,感受民間藝術的風采;通過參加一些相關藝術文化設計大賽,加深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從中進一步地體會湖湘工匠們的創作精神;以及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舉行藝術創作展覽等各種方式地使湖湘工匠精神滲透進校園文化里,滋養著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塑造工匠精神的人品和人格。
由于湖湘工匠精神蘊含在湖南各民間傳統藝術當中,要想深刻地了解湖湘工匠精神就需要先了解湖南當地各種民間傳統藝術,只有深入其中并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體會真正的工匠精神。但在過去湖南高校缺乏對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視,在湖南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開設有關民間藝術課程的高校屈指可數。有相關調查指出有的高校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流行于形式,仍然處于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學生依然無法深刻地理解湖湘工匠精神的精髓。[3]尋找適合當代高校學生學習湖湘工匠精神的培養方式,是將這種精神貫徹環境設計專業的關鍵。
1.研究課題培養方式
近今年各高校對本土民間藝術以及非物質遺產文化的研究課題逐漸增多,師生參與相關的課題研究的人數也逐漸增多,湖湘文化、湖湘工匠精神得到廣泛傳播,也引起越來越多的師生注意,為培養具有本土傳統人文文化底蘊、創新理念奠定扎實的理論功底。申報課題或跟老師做課題時,需要通過從眾多的傳統藝術文化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具有時代發展前沿的內容或指導傳承、發展并創新的內容,通過調查研究、勞動實踐結合當代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術和新造型等方面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增強對湖湘工匠精神的理解。環境設計是一個涵蓋多個領域的交叉學科,包括庭院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家具設計、陳設設計以及燈具設計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各種的傳統藝術里提取到具有代表性符號、圖騰、精神等元素與之相融合相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探索出更多湖湘傳統藝術的新形式,使湖湘工匠精神得到多樣性的傳承。
2.實踐課程培養方式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操作性比較強的專業,實踐課程需要把相關的課程與湖湘民間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學校與民間手藝人或相關企業聯合培養,使湖湘民間藝術真正落實到實踐課程中,避免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規范校內或校外實訓體系確保課程的延續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了解材料的性能、熟悉制作的工序、認識所使用的工具和設備,遵守職業操守,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地學習和制作相關的作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湖湘藝術文化、湖湘民間藝術切切實實落實到實踐層面,學生才能真真正正地了解湖湘工匠精神的真諦,感受湖湘工匠精神的精華,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提高自身的技能。
3.參加設計比賽和設計項目培養方式
設計作品是體現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表現,參加設計比賽和參與設計項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隨著全球化文化的沖擊,環境設計專業室內設計的作品趨同性也越來越嚴重,如何才能突破重圍設計出別具一格的設計作品呢?眾所周知室內設計從屬于建筑設計的一部分,室內設計風格應與建筑的風格相映襯,才能形成和諧的室內環境;而建筑的外觀一般與當地環境相融合,展現當地的區域文化的水平和體現當地工匠們的技術水平。因此要想設計出有融合感的室內設計場景,需要立足于區域民間藝術、區域工匠技術等區域文化中,深入了解其風土人情、本土特色材料、建筑格局、建筑裝飾紋樣以及各種特色性元素,融入到設計作品,并通過藝術設計的手段展現區域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現湖湘文化比較經典的設計案例要數長沙的網紅打卡點長沙文和友的文旅商業空間的設計了,將八十年代長沙街道和老城區的情景通過收集的舊建筑和老生活物件進行重構,營造一種有年代感的場景,使人一進入到這個商業空間就能被勾起了對80 年代社區鄰里的回憶和燃燒起復古的情懷。這樣的設計表現將湖湘工匠精神和湖湘文化以商業的形式延續下去,并引起人們的共鳴。[4]這種設計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一下。在去年的設計大賽中,指導學生們設計和制作作品時也嘗試引入了類似的設計手法,立足于區域的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及生活方式和思考工匠們技藝結合新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圖1-2)。由此可見,采用參加設計比賽或有條件參加設計項目能激起學生對區域傳統文化學習的激情,刻苦鉆研其中的內涵,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操作,學生們能設計和制作出具有區域特色文化創意空間,在整個比賽過程中那種專注耐心、拼搏奮進、勇于創新的精神,無形地傳承了工匠精神。
總的來說湖湘工匠精神不是指特定的工藝、課程、比賽等等精神體現,而是應該滲透在環境設計專業各個課程里,滲透在學習和生活中,潤物細無聲地孕育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和學生,不忘初心地立足于本土區域文化、吸收各種傳統藝術的精華,使湖湘環境設計專業得到多樣性的發展,發展成為具有區域特色、個性發展、勇于創新的特色專業,創造更多美好的、富有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更好地傳承湖湘工匠精神,向人們傳播更多的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