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峭麗
(烏魯木齊市眼耳鼻喉專科醫院眼視光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混合性散光屬于散光中的少見類型,不僅對兒童視力發育可造成嚴重影響,長期持續可致患兒視力逐漸減退,最終造成弱視[1]。目前,臨床治療混合性散光弱視主要采用驗光配鏡,散瞳驗光配鏡可結合不同患兒生理特征,選擇合適的處方,矯正患兒屈光度,還可控制外斜視進展[2]。目前,臨床針對混合型散光弱視的驗光配鏡治療仍缺少統一標準,導致療效存在一定局限。弱視治療可分為多種方式,在采用屈光矯正及遮蓋療法基礎上,結合視覺訓練,不僅可解決屈光矯正和視覺刺激問題,還可改善視覺神經功能,起到治療散光弱視的作用[3]。鑒于此,本文觀察散瞳驗光配鏡聯合弱視治療在混合性散光弱視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混合型散光弱視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6~9歲,平均年齡(7.54±0.48)歲;單眼散光32例,雙眼散光14例;逆規性散光12例,順規性散光3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6~9歲,平均年齡(7.52±0.45)歲;單眼散光30例,雙眼散光16例;逆規性散光10例,順規性散光36例。納入標準:經阿托品散瞳驗光、小瞳驗光確診為混合型散光弱視;近期未參與相關治療;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白內障、青光眼;合并眼底病變;有眼部手術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散瞳驗光配鏡治療:先行自然瞳孔下電腦驗光,采用電腦驗光儀(晉中開發區德貝爾光學科貿有限公司,Ⅴ-815),根據患兒生理特征選擇處方:正球鏡聯合負柱鏡、負球鏡聯合正柱鏡。矯正時,將兩條焦線相互靠近,在視網膜上形成最小彌散圈,對于>3.00 DC的散光可適當欠矯0.25~0.5 DC的柱鏡,對于正球鏡的處方可根據患兒眼位、矯正視力及眼光結果進行調整。若患兒伴有外斜視,則行負球鏡聯合正柱鏡矯正,以控制外斜視的發展。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行弱視治療:弱視訓練:每日將正常眼睛遮蓋,采用患眼觀察事物,4 h/d;之后行眼肌訓練,眼睛盯住目標并跟隨其移動,1 h/d。兩組治療后連續隨訪1年。
(1)臨床療效:治療后1年,評估兩組患兒治療效果[4]:治愈:患兒視力恢復至正常標準:顯效:患兒視力恢復至0.9以上;有效:患兒視力升高在2行或以上;無效:患兒視力無明顯改善。(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2)屈光度:治療前、治療后1年,記錄兩組患兒平均屈光度。(3)調節靈敏度:治療前、治療后1年采用±2.00 D翻轉拍鏡片測量兩組患兒單眼、雙眼調節靈敏度,患兒注視40 cm處20/30視力卡,測量1 min內被測眼完成的周期次數,初始將+2.00D放在眼前,翻轉至-2.00 D開始計時,清晰后再翻轉至+2.00 D,再次清晰后為1個周期。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1年,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80.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1年,兩組屈光度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屈光度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屈光度比較(± s, D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屈光度比較(± s, D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年 t P觀察組 46 2.62±0.85 1.22±0.38 10.198 <0.001對照組 46 2.64±0.88 1.68±0.55 6.274 <0.001 t 0.111 4.667 P 0.912 <0.001
治療后1年,兩組單眼、雙眼調節敏感度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調節敏感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調節敏感度比較(± s, cpm)

表3 兩組調節敏感度比較(± s, cpm)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單眼 雙眼治療前觀察組 46 5.26±1.25 3.12±0.84對照組 46 5.31±1.22 3.15±0.82 t 0.194 0.173 P 0.847 0.863治療后1年觀察組 46 11.45±2.85a 8.14±1.62a對照組 46 8.57±1.82a 6.42±1.38a t 5.776 5.482 P<0.001 <0.001
混合型散光患者一只眼睛會伴有近視、遠視兩種屈光狀態存在,可導致光線無法在視網膜上聚焦,進而導致視物模糊,長期發展對患兒視覺發育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認為,散光不僅影響兒童視力發育,還對其心理健康、學習能力、生活水平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積極治療混合型散光是改善患兒視力的關鍵。
散瞳驗光配鏡是治療散光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負球鏡聯合正柱鏡和正球鏡聯合負柱鏡兩組治療方法,根據目前大多患者生理特點,采用正球鏡聯合負柱鏡矯正居多[5]。散瞳驗光配鏡可將子午線上度數降低后,使兩條焦線相互靠近,在視網膜上生成最小彌散圈,起到消除散光的目的[6]。此外,采用負球鏡聯合正柱鏡矯正還可有效控制外斜視的患兒病情發展,應用范圍較廣泛。弱視治療是通過視功能訓練改善視覺刺激,起到啟光矯正的作用,視功能訓練可通過心理物理學、光學等方式進行訓練,對視覺系統造成一定的認知負荷,進而提高視覺功能及視覺適應性,達到改善散光弱視的作用[7-8]。弱視是視力低常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視覺神經中樞受損或黃板功能衰退所致,視功能訓練還可通過環境刺激,促進神經元生長,使大腦皮層增厚,進而改善視覺神經功能,最終起到治療弱視的作用[9-10]。本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屈光度較對照組低,調節敏感度較對照組高,表明散瞳驗光配鏡聯合弱視治療可提升療效,降低屈光度,改善調節敏感度。但進行弱視訓練需注意的是:訓練前需行光學矯正,可改善視網膜成像模糊用,刺激黃斑并促進其功能發育;需結合患兒特征采取不同訓練,訓練難度需循序漸進,以改善患兒依從性;訓練時需專人指導,以不斷發現患兒在訓練過程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確保訓練有效性。
綜上所述,散瞳驗光配鏡聯合弱視治療混合性散光弱視患兒可提升療效,降低屈光度,改善調節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