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成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人民醫院 湖北 十堰 4422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危重癥腦血管疾病,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急性腦梗死會對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不僅給患者自身造成極大的痛苦,對患者的家庭以及社會而言也是一種負擔[1]。因此,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十分重視。對于急性腦梗死,臨床上多采用藥物靜脈溶栓治療,阿替普酶是重要的組織行纖溶酶原激活劑,在臨床上十分常用。但單純的該方式治療效果欠佳,依達拉奉是腦細胞保護劑,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2]。鑒于此,本文將對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選擇我院收入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5例。研究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9.42±7.88)歲。對照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70.08±7.25)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首次發病住院治療患者,發病至入院時間在72 h內;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者,入院后經過超聲檢查、頭顱CT檢查、磁共振檢查確診;NlHHS評分3~12分;患者及家屬對檢查和治療方式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協議。排除標準:對此次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以及全身性感染患者;患有嚴重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
給予所有患者甘露醇以降患者顱內壓,避免溶栓治療引發腦出血。對照組:確定患者具有溶栓適應證,其不存在禁忌證后,給予實施早期藥物溶栓治療,藥物為阿替普酶(德國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 KG,注冊證號:S20160055)。藥物使用的總劑量為0.9 mg/kg,其中10%采取靜脈推注,時間控制在1 min內;另外90%采取靜脈滴注,時間控制在1 h內。并在用藥后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潛在出血表現,以便及時處理。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聯合依達拉奉治療。依達拉奉注射液: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342。每次30 mg,2次/d,持續7 d。
(1)對比兩組患者的全血黏度指標、hs-CRP、D-二聚體水平以及NIHSS、ADL評分。(2)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經北京中勤世帝科學儀器有限公司R-80血液黏度儀測定全血黏度指標(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采用日立H7600-020生化分析儀,通過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hs-CRP。采用發貨STAGO COMPACT,通過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水平。均在治療前與治療后3 d、7 d檢測。(3)NIHSS:總分為42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腦神經受損程度越嚴重。ADL:總分為100分,評分越低表明依賴性越強、自主生活能力越差[3]。均在治療前與治療后7 d進行評定。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全血黏度無顯著差異(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全血黏度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全血黏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全血黏度(x- ± s, mPa·s)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s-CRP、D-二聚體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s-CRP、D-二聚體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hs-CRP、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hs-CRP、D-二聚體水平(± s,mg/L)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hs-CRP、D-二聚體水平(± s,mg/L)
治療后3 d hs-CRP D-二聚體 hs-CRP D-二聚體研究組 35 50.63±5.57 3.85±1.39 22.29±4.33 1.59±0.38對照組 35 48.86±5.51 3.72±1.33 30.15±4.75 2.12±0.75 t 1.337 0.400 7.235 3.729 P 0.186 0.691 0.000 0.000組別 例數治療前治療后7 d hs-CRP D-二聚體研究組 35 8.75±3.28 0.85±0.18對照組 35 12.39±3.07 1.01±0.26 t 4.793 2.993 P 0.000 0.004組別 例數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降低,AD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 s,分)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 s,分)
組別 例數治療前治療后NIHSS評分 ADL評分 NIHSS評分 ADL評分研究組 35 9.28±1.2657.26±6.734.38±0.7680.75±7.08對照組 35 9.25±1.2756.91±6.625.12±0.8376.26±7.35 t 0.099 0.219 3.890 2.603 P 0.921 0.827 0.000 0.011
當血液黏稠度增高,會導致血流量降低,導致組織出現缺血現象,進而促進靜脈血栓的形成[4]。故全血黏度是評價療效的合理指標。此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全血黏度更低,表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狀態,避免血栓的出現。阿替普酶是一種纖溶酶原激活,溶栓治療能夠促進局部腦組織在出現不可逆損傷之前恢復灌注,促使腦血管再通。依達拉奉是可有效清除自由基,能夠減輕脂蛋白過度氧化的現象,減少神經細胞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受到的損傷程度,同時也能夠緩解炎癥反應,進而減少患者的腦組織在缺血損傷后出現的腦水腫現象。而hs-CRP與腦組織缺血損傷,壞死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結果表示研究組患者的hs-CRP水平在治療后更低,表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的炎癥反應,保護神經細胞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體內,其纖溶系統以及凝血功能出現紊亂,導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溶血纖溶系統功能增強。而D-二聚體水平是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該物質的水平能夠反映患者體內的纖溶系統和凝血功能的狀態[5]。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纖溶系統和凝血功能紊亂現象。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與依達拉奉治療具有不同的作用,將兩者聯合運用后,能夠從不同的、更多的方面對患者的病情進展進行控制,進而提高了整體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采取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血黏度,改善血流狀態,避免血栓的出現,能夠緩解患者的炎癥反應,改善纖溶系統和凝血功能紊亂,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