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肥西縣中醫院藥劑科 安徽 合肥 231200)
人血白蛋白具有增加血容量、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轉運有毒物質和提供營養等作用。由于人血白蛋白適應癥寬泛,目前國內沒有針對性的指南和共識,導致臨床使用存在很多誤區,濫用現象較為普遍,另外,人血白蛋白價格昂貴,由于血漿原料的局限性,還經常缺貨、斷貨。規范人血白蛋白臨床應用,可有助于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因此,本文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本院2020年度所有使用人血白蛋白的住院患者醫囑處方進行專項點評,對其合理性進行分析與評價,以促進其臨床合理應用。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調取本院2020年1月—12月所有使用人血白蛋白的住院患者病歷,共計136份。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病歷號、科室、性別、年齡、用藥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Serum albumin,ALB)、臨床診斷及用藥原因、用法用量、用藥療程等。
參考人血白蛋白說明書、《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商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9年版)》[1]、《北京市醫療機構處方專項點評指南》中《血液制品處方點評指南》[2]、《血液制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美國醫院聯合會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膠體及晶體溶液使用指南》[3]等國內外相關指南和規范,結合實際,制定本院的人血白蛋白醫囑點評標準,見表1。

表1 人血白蛋白醫囑點評標準
采用Excel軟件對患者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率(%)表示,計量資料以(x-± s)表示。
經統計,136名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59例,年齡29~98歲,平均年齡(65±13.22)歲。涉及4個科室,使用量排名前3的科室分別為骨科(44.91%)、普外科(35.33%)和大內科(18.46%),人均使用量為63.21 g,使用療程為1~18 d,平均 5.26 d。
136份病例中,有9例(6.62%)使用人血白蛋白前未查血清白蛋白濃度,用藥前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布,見表2。

表2 患者用藥前血清白蛋白水平[n(%)]
國內人血白蛋白說明書、《血液制品處方點評指南》中均指出其適應證之一為防治低蛋白血癥,但并未明確規定低蛋白血癥的具體應用目標值,這一籠統的表述導致人血白蛋白的不合理使用。而《美國醫學院聯合會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膠體及晶體溶液使用指南》中未有這一適應癥,但指出在肝臟移植符合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時可使用。臨床使用人血白蛋白的重要參考指標是血清白蛋白濃度,依據我院制定的人血白蛋白醫囑點評標準,符合適應癥、無禁忌癥、用藥前患者血清白蛋白濃度≤30 g/L為合理;不符合適應癥、有禁忌癥或用藥前患者血清白蛋白濃度>30 g/L為不合理。
根據臨床診斷、相關檢查及病程記錄資料,對136份病例使用人血白蛋白的理由進行統計分析,見表3。

表3 人血白蛋白用藥原因[n(%)]
通過表2可以發現,我院人血白蛋白用藥原因不符合點評標準的主要為術后營養支持,占比達34%。《美國醫院聯合會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膠體及晶體溶液使用指南》中明確指出,對于需要營養干預的患者,白蛋白不能作為蛋白質的補充來源。外源性白蛋白輸入人體后,先水解為氨基酸,然后才能被機體利用,生理狀態下白蛋白的半衰期為15~19天,病理狀態下仍需5~11天,所以靜脈輸入白蛋白不會很快被分解利用,且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和異亮氨酸[4]。
我國臨床使用人血白蛋白的重要參考指標為血清ALB≤25 g/L[5]。表2顯示,僅13例(9.56%)患者在用藥前血清ALB≤25 g/L,說明醫師對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把握不準確。當血清ALB≤25 g/L時,可以根據病情給予輸入人血白蛋白;對于血清ALB>25 g/L,且不伴有水腫、急性低血壓等癥狀者,不建議首選人血白蛋白治療,應給予規范的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進行治療[6],若給予充分營養支持后,患者血清ALB仍<30 g/L,可考慮輸注適量的人血白蛋白。
136份病例中單次使用劑量為5~20 g,一日使用頻次以qd為主,bid比例較低,一日總量從5~30 g不等。我院人血白蛋白用法用量不適宜主要為單次用藥劑量偏大,點評病例中有8例病例單次劑量達到15 g,1例病例單次劑量達20 g,建議遵從說明書劑量“5~10 g/次”為宜。
136份病例中有11例患者存在使用人血白蛋白的禁忌癥。其中,2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2例患者用藥前血紅蛋白<60 g/L;3例合并重度腎功能不全;有41例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用藥前其血壓通過降壓藥維持正常,使用人血白蛋白后,有2例患者未監測血壓,有3例患者血壓升高,但醫師未重視,未調整降壓藥劑量。
患者在輸注人血白蛋白后,血漿膠體滲透壓升高、循環血量增加,會加重其心臟負荷,從而加重心力衰竭,導致嚴重的肺水腫。血容量的增加會使血液進一步稀釋,血紅蛋白濃度進一步下降,進而加重貧血表現[7]。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的白蛋白大量從尿中排泄,導致嚴重低蛋白血癥,一般對癥處理宜用利尿劑,若輸注人血白蛋白,一般在48 h內從尿中排泄完全,并不能改善其低蛋白血癥,同時伴隨尿蛋白排泄增多,大量蛋白尿會加重腎小球上皮細胞和小管-間質損傷。因此,以上患者在使用人血白蛋白時,應權衡利弊,盡量避免使用,如治療必需,應在嚴密觀察下使用。另外,由于白蛋白分子量大,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使循環血流量增加,升高血壓,Hstmark A T[8]等也發現,不同年齡組中,不論性別和年齡,血清白蛋白與血壓均呈正相關。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或通過降壓藥維持血壓正常的患者,在使用人血白蛋白時,應密切監測血壓,及時調整降壓藥劑量。
基于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結合生化檢查結果和病程記錄,依據本院制定的點評標準,對136份病歷進行專項點評,內容包括適應證、禁忌證、用法用量及其他用藥不適宜等,見表4。

表4 人血白蛋白不合理使用情況[n(%)]
結果顯示有60(44.12%)合理,76(55.88%)不合理。在不合理病例中,適應證不適宜為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占不合理病例的48.68%(37/76),存在用藥禁忌癥占14.47%(11/76),用法用量不適宜占11.84%(9/76),用藥療程不適宜占2.63%(2/76),該2例療程較長者,復查血清ALB≥35 g/L,卻未停用。
目前我院人血白蛋白臨床應用仍存在較多不合理情況,急需制定改進措施。首先,應加強全院醫師對相關指南、規范的培訓學習,使其嚴格掌握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禁忌癥等;第二,建立使用人血白蛋白的預審制度,由醫師填寫人血白蛋白申請表,臨床藥師根據點評標準及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和審核,對不符合用藥指征的申請不予批復;第三,完善處方點評制度,將不合理用藥情況及時向相關科室反饋,加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