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萍,胡李花(通訊作者),段慧玲,施鴻運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虹口院區心血管內科 上海 20008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脈血管持續完全閉塞,導致冠脈供血中斷或急劇減少,使心肌嚴重缺血,引起劇烈疼痛的急性致命性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癥狀表現為劇烈心前區疼痛、低血壓等。其病因主要包括吸煙、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由于心肌壞死后無法完全再生所以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的治愈率與后期護理效果有關。本次研究對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及對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現總結如下。
于2018年6月—2020年9月選擇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7例,研究組男女分別為24、13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6.42±5.47)歲;對照組男女為23、14例,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65.23±6.39)歲。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均了解并簽署同意書,且所有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診斷特征。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入院護理。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準備好病床,熱情接待患者,協助患者辦理入院手續以及進行各項常規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為患者講解每個項目的檢查目的,再檢查、診斷結束后評估患者病癥誘發原因、疼痛部位、程度、性質和持續時間,在癥狀發生時有無大汗淋漓、惡心等伴隨癥狀,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和病情發展,監測患者心電圖變化,評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程度,以及評估患者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的認知程度和心理狀態。(2)住院護理。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嚴格控制探視量;其次,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患病原因、病發癥狀,使患者對疾病有基礎的認識。當患者疼痛感較強時護理人員應按照醫囑給予鎮痛藥。
研究組基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明確循證問題。針對護理人員在護理中提出的循證問題進行研究,查找相關文獻和大量信息,對查找信息的適合性進行評價,在制定護理計劃時應讓患者參與在制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需求[1],將臨床證據和患者的需求相結合,做出合理有效的護理計劃。(2)病情監測。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實時監測患者心功能、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及時根據癥狀采取治療措施。為患者提供吸氧護理,防止無法控制心功能下降的情況出現[2]。在患者發病急性期或手術后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發生,在病情穩定時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當患者在急性期出現并發癥心律失常癥狀時,需盡快采取同步直流電復率,避免病情發展為嚴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健康宣教。大部分患者都不具備自我救助、預防疾病的相關知識,為了降疾病發生率護理人員在術后應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相關健康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自我救助能力[3],能夠提前查出病情,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組織病情的進一步發展。(4)飲食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控制體重減少病發因素。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指標癥狀改善情況、護理效果以及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進行觀察和比較。顯著:患者在護理后心律失常、低血壓、胸痛、胸悶等癥狀改善較為顯著。有效:患者護理后心律失常、低血壓、胸痛、胸悶等癥狀改善較好,心理狀態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護理后心律失常、低血壓、胸痛、胸悶等癥狀沒有較大的改善,心理狀態沒有改善[4]。總有效率=顯著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LVEDD、LVEF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LVEDD、LVEF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LVEDD、LVEF對比(± s)
組別 例數LVEF/%LVEDD/m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7 36.98±3.1067.82±1.6334.88±3.2156.73±1.25對照組 37 36.90±3.8555.32±1.9034.71±3.1043.55±1.56 t 0.098 30.372 0.231 40.104 P 0.921 0.000 0.817 0.000
研究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生活質量/分研究組 37 9.54±2.87 93.88±5.34對照組 37 16.53±2.61 78.33±4.57 t 10.960 13.457 P 0.000 0.000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有效率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癥狀表現有為胸痛,還有急性循環的功能障礙、心功能衰竭伴隨發熱等[5]。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先兆癥狀為心律失常和心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悶憋氣、頭暈、心慌、氣急等,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同時心電圖示ST段一時性明顯抬高或壓低,T波倒置或增高[6]。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發作時癥狀表現為疼痛: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現和最突出的癥狀,典型的部位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區,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時在上腹部或劍突處,同時胸骨下段后部常憋悶不適,疼痛性質為絞榨樣或壓迫性疼痛,常伴有煩躁不安、恐懼或有瀕死感,持續時間常大于30 min,甚至長達10余小時,這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就極為重要,通過將治療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提高治療效果,但是常規護理的護理效果并不顯著,復發性較高[7-8]。
本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護理后LVEDD、LVEF、指標優于對照組的,研究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更短。原因分析為:(1)循證護理通過明確循證問題,查找文獻,將臨床證據和患者的需求相結合,做出合理有效的護理計劃。(2)循證護理通過病情監測。及時根據癥狀采取治療措施,避免病情發展為嚴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護理通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自我救助能力。(4)循證護理通過飲食護理,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護理中的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