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媛
(貴州水礦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神經內分泌科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障礙及缺陷引起生物作用受損導致,糖尿病患者長時間存在高血糖狀態,導致患者出現腎功能、眼部、心臟、血管及神經的慢性損傷現象及功能障礙等,目前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為2型糖尿病(T2DM),具有代謝紊亂、血糖升高特征,分析病理機制是,患者因胰島素分泌異常、胰島素β細胞功能異常患病[1],據不完全統計,此病類型在糖尿病中的患病占比為95%,致病因素尚未明,可能與遺傳、環境及膳食因素有關,患病時有消瘦、多飲多食等表現[2],此病雖未短時間內致命,但易侵害機體微血管、大血管等臟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目前治療此病尚無根治方式,僅借助控糖方式、終身服藥方式控制疾病于安全范圍,但受患者生理或心理等因素,部分群體未遵醫用藥,影響疾病轉歸,因此早期如何選干預對策、成為臨床亟待解決要點。部分學者證實,常規指導、血糖監測及口頭宣講均是傳統內容,效果不理想,鑒于此,本文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T2DM患者,探討T2DM患者行對癥護理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T2DM患者,采用雙盲法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倫理委員會審批。聯合組(35例,健康教育聯合全面護理干預):男23例,女12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1.38±5.47)歲;BMI 19~26 kg/m2,平均(23.34±1.15)kg/m2;病程3~17年,平均(9.85±1.17)年;常規組(35例,常規護理):男24例,女11例,年齡39~76歲,平均年齡(51.45±5.59)歲;BMI 18~25 kg/m2,平均(23.02±1.24)kg/m2;病程4~18年,平均(9.92±1.2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1)納入標準:①與“WHO制定的診斷標準”[4]相符;②呈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③FBG>7.0 mmol/L;④2hPG>11.1 mmol/L;⑤年齡35~80歲、病程>3年;⑥臨床資料完整。
(2)排除標準:①繼發性DM、腫瘤疾病;②臟器功能衰竭;③嚴重心臟病,伴全身感染及惡性腫瘤;④既往精神病史;⑤中途退出。
常規組: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藥、口頭宣講、監測血糖等。
聯合組:(1)健康教育:入院后收集患者基礎資料,如年齡、膳食愛好及學歷等,提供一對一知識宣講,利用發放手冊、健康知識座談等形式,宣講疾病預防、膳食、運動及監測血糖必要性,注射胰島素者,闡述胰島素注射的注意事項,告知注射前消毒皮膚、混勻藥品,完成注射后對注射針頭及時更換,注射針頭時停留>5 s,且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詳細答復其與家屬疑問,提高疾病理解力。(2)全面護理干預:①情感支持:血糖穩定時,借助心理學技巧評估患者心理情緒,結合實際、提供對癥疏導,予以鼓勵、關懷及安慰等,穩定情緒、消除顧慮,也可提供音樂、視頻及報刊等,轉移疾病注意、保證心理狀態良好,鼓勵家屬平時予以患者精神支持,重建信心、提高主觀能動性;②膳食調理:根據病情、喜好制定飲食計劃,重點區分可使用、嚴禁使用食物,告知以低糖、低油及低脂肪為主,多吃新鮮蔬果,多吃牛奶、雞蛋等優質蛋白,按要求食用三餐,以清炒、清蒸烹飪為主,告知少吃辛辣、油膩及生冷食物,避免影響疾病③運動鍛煉:告知患者運動鍛煉對穩定血糖的必要性,待血糖控制良好,叮囑餐后1 h運動,以慢走、太極拳、游泳及廣播操為主,5次/周,定期評估健康,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進行運動,外出運動時提前準備糖塊,避免低血糖。
(1)血糖控制:血糖儀監測FB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血糖)。(2)生活質量:參考健康問卷簡表(SF-36),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數據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血糖控制、生活質量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聯合組FBG、2hPG指標低于常規組,SF-36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控制、生活質量比較(± s)

表1 兩組血糖控制、生活質量比較(± s)
項目 聯合組(n=35)常規組(n=35) t P FBG/(mmol·L-1)干預前10.54±2.3610.45±2.250.2374 0.8127干預后 6.04±0.87 6.87±1.28 3.1727<0.05 t 15.3902 13.2261 - -P<0.05 <0.05 - -2hPG/(mmol·L-1)干預前15.72±3.1615.73±3.140.0193 0.9846干預后 9.34±1.7510.42±1.823.6796<0.05 t 15.1936 12.5859 - -P<0.05 <0.05 - -SF-36/分 干預前75.23±5.4775.39±5.620.1755 0.8609干預后88.42±7.1582.37±7.265.1075<0.05 t 12.6038 6.5400 - -P<0.05 <0.05 - -
糖尿病屬于一種由于復合病因導致的高血糖臨床綜合征,病因較為復雜,臨床表現呈現多樣化,糖尿病的發病率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的變化呈現著逐年增長的趨勢[5],糖尿病具有并發癥多、病程較長、需終生服藥、治愈難度大、影響患者生理及心理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臨床中,有效的治療方式及護理方式顯得極為重要。有效的護理手段及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幫助患者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6]。
有文獻報道,綜合護理干預能提高此病的護理效果,分析發現:(1)前者可對疾病知識、治療常識傳播,協助患者糾正不良行為,提高對疾病科學認知、化解不良情緒,增強對疾病知識掌握度。協助患者成功管控自我病情,結合實際、對癥開展健康宣講,保證護理對策針對性、減少盲目性,用科學的健康知識予以健康需求、順應護理進展,提高疾病認知度[7]。(2)后者涉及心理、膳食及運動方面的干預,主動交流溝通能改善患者心理應激性,消除顧慮、保證身心狀態良好,可予以鼓勵、關懷等,保證其全身狀態放松,積極配合開展護理進展、提高積極配合度,且膳食調理可滿意機體所需營養,協助正確攝入高鈣、維生素、低鹽及低脂食物,對碳水化合物攝入嚴格控制,以合理分配營養、少吃多餐及控制體重為主,可避免發生高血糖,增強體質、滿足機體實際所需,為控制效果提供可靠保障,且根據患者耐受度,合理指導有氧運動,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力,以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訓練為主,嚴禁高負荷運動,嚴控運動強度、避免身體疲勞,效果較理想[8]。本結果顯示:聯合組FBG、2hPG指標低于常規組,SF-36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表明對癥干預可嚴控血糖,促進患者盡早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可達到遠期療效機制,具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T2DM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能控制血糖波動、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疾病認知能力、保證干預進展順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