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云
(德州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山東 德州 253000)
術后胃癱綜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發生在外科手術后,臨床表現為以胃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征象的一種胃腸功能性疾病,也叫胃排空延遲或胃無力。西藥主要采用增加胃腸蠕動的藥物治療,但是治療效果不理想,我國中醫藥在胃腸疾病治療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針灸屬于常用的中醫治療手段,通過對穴位的刺激達到治療的作用[1]。本研究對PGS患者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電針聯合穴位注射背腧穴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20年6月臨床確診的PGS患者80例,均為我院外科住院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胃癌16例,食道癌10例,結腸癌14例;平均年齡(66.31±1.85)歲。治療組中男20例,女20例;胃癌16例,食道癌8例,結腸癌16例;平均(67.24±1.33)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年齡>18歲;(3)經胃鏡或消化道造影檢查排除機械性梗阻,證實為胃排空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1)懼針或暈針不能合作者;(2)對甲氧氯普胺過敏者;(3)意識不清等不能合作者。胃癱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Malagelada以及泰新裕托[2]提出來的綜合診斷標準:(1)通過X線鋇餐結合胃鏡提示有胃潴留,且胃蠕動,吻合口通暢。(2)發病大多為術后4~7d,且為流汁向半流汁過渡之時;(3)查體可見左上腹脹滿,有胃振水聲,腸鳴音減弱或者正常;(4)患者上腹部飽脹、泛酸,易嘔吐,嘔吐物為深綠色胃液伴食物。
一般治療:兩組均采用禁食、胃腸減壓、腸內營養、維持水電解質、酸減平衡等治療,并醫者從心理上引導并囑患者保持情緒舒暢。
對照組:在一般治療上,再給予甲氧氯普胺肌注。藥品規格:1 mL:10 mg;國藥準字H12020967;用法用量:10 mg/次,qd,肌內注射,連續14 d。
治療組:在一般治療上,再采用電針聯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1)電針處方:取雙側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穴位注射處方:雙側胃俞穴、脾俞穴;(2)定位:參照石學敏主編的《針灸學》[3]進行定位;(3)操作順序:先給患者行電針治療,待取針后,再給患者行穴位注射(4)操作方法:電針: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穴位,局部常規消毒;雙側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采用單手進針法,將毫針快速刺破皮膚,垂直進針深度約1~1.5寸,平補平瀉法,當局部有酸麻脹感表示得氣,得氣后通電,采用低頻連續波,2~3 Hz,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后起針,按壓針孔防止出血,qd,連續治療14 d。穴位注射: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穴位,局部常規消毒;每次取同側胃俞和脾俞穴,每個穴位注入5 mg的甲氧氯普胺,qd,雙側的穴位交換取用,連續治療14 d。(5)針具:電針儀: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針灸針:環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3 mm×40 mm。(6)藥品:同上。
(1)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胃液引流量、及患者治療后胃管留置時間。(2)臨床療效。參照左明煥等[4]教授提出的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后,患者的胃腸引流量≤100 mL/d,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夾閉胃管后無不適反應,進食可以恢復,判斷為治愈;經治療后,胃管引流量>100 mL/d,臨床癥狀部分好轉,夾閉胃管后有腹脹,進食有輕微不適,判斷為好轉;治療后,胃管引流量無減少,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判斷為無效。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24 h胃液引流量均少于治療前,治療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胃管留置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液引出量、胃管留置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胃液引出量、胃管留置時間比較(± s)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胃液引出量/mL 留置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904±136 103±53①② 9.55±3.75②對照組 40 902±148 311±65① 15.65±2.15 t 0.044 11.091 6.311 P 0.965 0.000 0.000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PGS發病的機制目前臨床尚無統一定論,臨床相關研究主要傾向由于外科手術侵入性操作,而將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致使腸交感神經抑制性活動增強,繼而發生PGS。
PGS的發生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腹脹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造成患者發生焦慮等不良負性情緒。臨床針對PGS的治療,西醫主張禁食、胃腸減壓等,并聯合藥物治療,如增加胃動力藥物等;也可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可以放松,避免情緒緊張加重病情。通過西醫治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總體有效率約40%。因此,對PGS患者,亟待建立一種起效快、療效好、無明顯副作用、簡便易行的綜合診療方案。
古代醫家對于PGS沒有專門的論述,《實用中醫內科學》一書將胃癱歸于脾胃病癥類,首次將PGS定病名為“胃緩”,認為其病機為脾虛胃弱,氣機升降失司。而本課題選用的足三里,屬胃絡脾,既是本經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具有疏經通絡,升清降濁,理脾和胃,補益氣血,扶正培元第2個作用;相關研究表明[5]“足三里”可影響胃肌生物電活動,對胃腸的活動能力有調節作用,刺激足三里可增強小腸的蠕動,增加未的排空等作用。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通導胃腸腑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健脾益氣;陰陵泉為足太陰經之合穴,可健脾益氣。脾俞、胃俞為背俞穴,背俞穴與五臟六腑內外相應,關系密切,是五臟六腑之氣,轉輸聚會于背部的特要穴位,因此背俞穴是治療各臟腑病癥之常用要穴。諸穴合用達到具有益氣健脾,調理氣機的作用,從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本文選用的電針療法,是將電刺激與毫針針刺相結合的一種技術,不僅具有傳統的針灸的治療作用,通過電刺激還有效的通過其電磁聲波的特殊性而產生低頻連續波刺激。賈萍等[6]發現3 Hz電針較20 Hz、100 Hz電針對小鼠具有更好的胃腸推動力。
本題選用的甲氧氯普胺是臨床上應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促胃腸動力藥物,是唯一的FDA批準用于胃癱的藥物,甲氧氯普胺同時也是5-羥色胺受體4激動劑,兼有中樞和外周雙重作用,能提高非運動狀態的消化道括約肌張力,從而增加食管括約肌壓力及收縮力,增加全消化道動力,加速胃排空,抑制胃酸返流。且對抑制惡心、嘔吐有較好療效。本課題將該藥注射在脾俞和胃俞穴上,通過將藥物及針刺穴位的刺激的協同作用發揮更好,臨床治療效果提高。
綜上所述,本結果表明,治療組中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組不僅治療后24 h胃液引流量,而且患者治療后胃管留置時間均低于對照組。電針聯合穴位注射背腧穴治療效果顯著,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經濟實惠,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