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威風
(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天津 300300)
新生入館教育是圖書館對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開展的有關圖書館基本認知啟蒙教育[1]。作為高校獲取知識的服務中心,圖書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圖書館在高校中是知識信息匯集的地方,為學生與老師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了平臺,構筑了學校各院系、各二級職能部門的橋梁[2]。圖書館擁有最全面的藏書資料、電子資源、圖文傳記,提供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各種社會資訊,同時也配備高科技的設備設施[3]。無論是莘莘學子,還是社會各界人員;無論是獲取圖書知識、文獻資源,還是研討自習,圖書館都是首選,是求知、交流、分享信息最便捷、最有效的地方,這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圖書館自身的使用價值[4]。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和信息更替的快速變化,圖書館作為保存資源與傳播知識的公共服務場所,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承著知識與文明,了解它,能改變你對它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每所高校中,圖書館都是人流量最多、最具特色的建筑,煩躁的心在這里能得到疏解,安靜下來。讀者喜歡舒適、有意境的地方,圖書館恰好是這樣一個場所,同時,在這里可以邂逅新的朋友,閱讀到新的圖書,洗滌整日的疲憊[5,6]。新入學的“00后”長期與手機為伴,機不離手,學習、社交、玩樂都離不開手機,利用移動設備來獲取知識和信息成為一種新模式,圖書館應漸漸開拓新的服務模式[7]。不足的地方是,雖然新技術發展迅速,但各高校開展的入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我國少部分的高校圖書館能抓住此次機遇,有效利用新渠道開展入館教育。高校圖書館即使融入了新媒體技術,短時間內也很難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興趣,使得圖書館的信息中心作用得不到體現。因此,加快創新入館教育服務模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入館教育變得較為重要。
本文從19所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的覆蓋率、入館教育服務模式及后期效果等方面著手,以網頁調研、微信公眾號訪問、手機訪談等方法深入了解各院校開展入館教育情況,為轉變服務思路、創新服務模式尋找新思路。
由表1可知,所調研的19所高校圖書館均認識到每個新生都應該進行入館教育,每個學校圖書館的網頁上均有入館指南讓新生了解本校圖書館的基本概況、使用常識;以視頻、Flash等形式進行入館教育的圖書館有17所,約占總調查院校數的89%;選擇專題講座方式的圖書館有17所,其余2所采用了微信公眾號、小游戲自助闖關的形式;4所圖書館堅持選擇實地到館參觀的教育形式,約占總調查院校數的21%;僅有3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在圖書館官網設有“新生專欄”,供新生進行查閱,約占總調查院校數的16%;14所圖書館在圖書館網頁上設有“答疑咨詢”,是面向所有問題的答疑咨詢,不只針對入館教育,約占總調查院校數的74%。

表1 天津市19所院校圖書館入館教育服務方式調查狀況
為深入分析學生、教師及其他入館人員對入館教育服務模式的轉變需求,有效推進入館教育形式的改革,就入館教育的成果和后期效果給予分析的同時,對同學心目中比較中意的入館教育形式進行調研,隨機抽取中國民航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300名,這些學生遍布該校10個院系且均參加過入館教育。本次問卷共計300份,實收289份,其中有效試卷274份。本文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篩選、清洗、除去冗余數據。
統計結果顯示,大三學生對圖書館的資源、服務內容的了解程度相對比較清晰,大一新生對圖書的認知只停留在專題講座中的內容,對圖書館資源進行實際利用的較少,大二學生對圖書館的了解是最不理想的。“同學心目中最想要的入館教育形式”的統計結果顯示,有21%的學生勾選了“專題講座”;選擇實地參觀方式進行入館教育的學生占43%,基本上都是大一新生,這說明新生對圖書館充滿了探索的欲望,認為實地了解更能真切感受;有19%的學生可能認為通過自學視頻、Flash等宣傳手冊會更加節約時間,能全方位地熟悉圖書館的樓層布局;希望同伴教育(即高年級學生帶新生)形式的占51%;有47%的學生偏向于在圖書館網站首頁設置“新生專欄”,方便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有84%的學生希望以網絡短視頻或者館員直播作為入館教育形式;而“3D虛擬闖關模式”是此次調研數據的最高值,達到了87%。
充分調研19所圖書館進行入館教育的服務模式發現,傳統的、單一的實地參觀模式正在逐步消失,而新技術、新思維下多元、開放、自主的服務模式逐漸誕生。目前學生每天身處網絡便利、信息廣泛傳播的時代,基本上手機、平板不離手,有84%的學生希望通過輕松、便捷且集學習與娛樂于一體的形式來了解圖書館,而不是浪費大量精力與時間的說教,要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解放時間與空間。有87%的學生選擇3D虛擬闖關模式來自主深入了解圖書館的資源、規則。大部分學生所鐘愛的服務模式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等密不可分。
目前所研究的部分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率先響應新技術,在微信公眾號進行新生入館教育,但是在學校官網上設置新生專欄的僅有2所院校。為應對多變的讀者訴求,圖書館應在考慮多種因素的情況下轉變教育模式,借助新媒體的便捷性積極創新入館教育模式,利用新技術設計自主學習、寓教于樂的游戲闖關模式不失為一種新方向。面對新的挑戰,如何應對讀者訴求,借鑒過往入館教育模式經驗,對入館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是當下高校應重視的問題。
在直播微視頻廣泛傳播的大環境下,圖書館應抓住機遇,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多途徑開展入館教育,培養新生使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微視頻的習慣。在新生入館教育階段,盡可能帶動每位聽眾都關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8]。可以主動邀請,掃碼關注,或者與學校有關部門協商,在寄出的通知書中增加圖書館宣傳資料,可以讓新生在來校前提前關注圖書館賬號,熟悉圖書館,對圖書館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與家人、朋友宣傳圖書館相關知識。總之,較為可觀的粉絲數量是新媒體宣傳的有力支撐。
利用3D技術手段,結合游戲開發軟件,使用繪圖、模擬等方式,設計出滿足同學喜愛的游戲闖關模式,讓學生可以利用手機、ipad等使用圖書館的各種在線資源,操作簡單、方便,又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逐步達到入館教育的目的。此外,館員可以通過直播宣傳的方法與學生實時互動,增加學生的體驗感、真實感、趣味性。
圖書館可以有專門的館員負責,調動各方能夠使用的資源,借鑒近幾年比較成功的入館教育的經驗、模式,融入網頁設計、多媒體應用技術、信息共建資源等多維載體創建適合本校新生需求、科學合理、功能多樣的一站式平臺,從而既滿足了學生對入館教育的喜愛,又可以不斷創新,順應時代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學校講座場所短缺、教師時間有限的限制,利于學生培養自我探索的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圖書館網頁上設置一站式服務平臺,是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種新的入館教育途徑,也是信息泛濫時代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資源的便捷途徑。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建立可以解決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網頁等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使資源得以統一,有效避免訪問方式太多、難分辨何種有效的缺陷。整合資源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構建完整教育體系,成為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的根本保障。
所調研的高校圖書館大多將答疑咨詢服務設置在官網網站中比較醒目的地方,個別設置在二級服務欄目中。通過訪談交流得知,所設置的答疑咨詢服務不僅涉及新生入館教育服務,還涉及整個圖書館的相關問題。瀏覽幾所圖書館的答疑咨詢中的問題,了解到詢問入館教育方面的問題偏少,且提出的問題很快就被其他方面的問題覆蓋,學生得不到及時回復。因此,建議圖書館在一站式服務平臺設置專屬反饋服務,及時有效地解決反饋問題,改變服務策略,創新服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