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鋒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語言文學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我國專業認證制度建立和探索較晚,學者們對專業認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國外專業認證的介紹和綜述上。在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最先在工程領域和醫學領域實施。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教師〔2017〕13號)[1],開啟了師范生認證的帷幕,在此基礎上,2018年1月,教育部全面啟動了全國高等院校師范專業認證工作。師范專業認證是為了保證基礎教育從業人員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由相關教育認證組織和專家學者對高校師范類專業的教育質量進行考察、評估和審定的過程[2]。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按照相對穩定的課程教學體系、管理和評價方式,組織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3]。基于師范專業認證,本文將以全人教育理論、多模態話語理論和OBE理念為理論基礎,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模式和校企的協同育人三個維度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
全人是具有整合人格、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全人教育是以人的整體發展為核心實施“全人”培養的教育[4]。全人教育目的的關鍵是育人和人的完整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本項目追求的目標。本論文將探討一個更完善的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力求做到人的全面發展。
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是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興起,認為“話語交際除了和語義結構、文化和心理等因素有關外,還涉及融合圖像、聲音、視頻等符號因素,因為多元符號促進了聽覺、視覺等感官的協同功能,達到了多種交際模態傳遞信息的目的”[5]。1996年,New London Group提出了多模態教學理念,他主張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他強調教師在多媒體的環境的幫助下,充分啟動多模態來獲取、傳遞和接受信息。所以在師范專業的教學中,應該采取多手段多模態教學,以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
師范專業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其中OBE理念指的是Outcome-based Education,也稱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William. G.Spady于1981年提出,該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6]。高校師范認證辦法指出,師范類人才培養要緊密結合國家、地區教育改革發展和重大戰略需求,找準自身辦學定位,形成專業特色,發揮獨有優勢。明確專業發展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把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作為核心目標。為此,英語教學改革要遵循這個基本思想,進一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使課程設置兼顧培養目標和畢業需求,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
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優化,未能針對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文素養教育、專業基礎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綜合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其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與職業技能儲備不足,未能有效滿足當前民辦高校師范生主要就業方向區域基層中小學的師資需求。
目前部分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師仍然側重理論和知識點講解,未能根據學生的職業需求讓學生進行輸出性的實踐活動。在教學關系中,學生大多都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方式未能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基本理念。在現行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民辦高校的英語專業學生,由于其本身語言基礎就比較薄弱,再加上缺乏輸出性練習和實踐活動,學生在口語表達、語音語調、邏輯思維,職業訓練等方面未能展現出應具備的素質。除此之外,教師未能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學習軟件、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來輔助教學,導致學生信息化素養不高,使得畢業生的規格和層次與社會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實訓活動雖有可利用的“U-G-S(高校-政府-中小學)”協同育人平臺,但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涌現出的問題也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校外實踐基地主要以接收學生短期實習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合作培養項目;其次,高校與中小學之間以單向輸入畢業生入校實習為主,缺乏一線教師深入高校指導教學,高校也未能出臺合適的政策來滿足專業教師去區域基層中小學掛職鍛煉的需求;另外,政府或當地教育局干預不夠,除少數區域內教育局以外,大部分地方教育局未能出臺相應規定或政策充分鼓勵校企(校)合作,使得當前校企(校)合作力度遠未達到深度融合和協同育人的標準。
針對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對接區域基層教育人才的現實需求,將人文素養教育、專業基礎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綜合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課程體系涵蓋人文素養、專業基礎、職業技能、創新創業、特色選修五個課程模塊。具體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目標(見圖1):
按照中小學教學需求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構筑基于工作過程的英語師范生“實戰化”課堂教學模式。共建師資,校內教師與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共同講授《班級管理》《英語教材案例分析》等課程。實戰演練:行業化教師團隊按照中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訓。一線實戰:師范生定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反思總結課堂教學理論知識的運用實踐效果,見圖2。
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融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融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融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融合。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教、學、做一體化。做好校、政、企多主體協同育人。內循環堅持立德樹人,健全人格培養和形成良好職業素養。外循環通過校院兩級管理和監控,確保教學質量提升。詳見圖3。

圖3 基于能力提升“四融合一連貫與多主體雙循環”人才培養路徑
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構筑基于工作過程的英語師范生“實戰化”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校校(企)地協同育人,構建基于能力提升“四融合一連貫與多主體雙循環”人才培養路徑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課后實踐方面形成一個良好循環、相互影響的人才培養閉環。從而保證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有利于英語專業師范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