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麗,李 浩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96)
根據湖州市總體規劃,湖州城市形成一體兩翼、三帶三廊、公共中脊的城市空間模式,其中南太湖新區為城市重點發展區域。
同心路東延位于南太湖新城中軸,是南太湖新區中心最重要的骨架道路,根據規劃,同心路為城市“三橫八縱”主干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研究范圍西起太湖路,東至三環東路,全長約6.5 km。
根據規劃,項目路位于湖州北部,是連接仁皇山中心區、南太湖一體化核心區、南太湖客廳等重要片區的交通要道。
按照城市總體發展趨勢以及同心路所處城市邊緣的地理位置,遠景年同心路的整體路段交通流量增長比例不高。具體特征年路段交通量預測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本項目未來特征年交通量預測表 單位:pcu/h
本項目交通量較大,功能應考慮長距離交通功能與服務功能,建議采用準快速路標準,斷面按照雙向8車道標準建設。
準快速路為介于快速路和主干路之間路的道路,規范并未嚴格給出標準,因此主要根據交通量分析,綜合交通功能、服務水平,運行速度、行車舒適性、景觀環保效果等因素,合理設置立交及平交路口,歸并小的交叉口,兼顧長距離出行及短距離服務功能。
同心路作為城市快速路服務功能的補充,主要服務于城北片區地塊的出行,其中太湖路段為核心路段,交通功能及服務功能并重。小梅港至長兜港為城市綠心,交通功能強,服務功能一般。長兜港至大錢港段為南太湖新區核心區域,服務功能與交通功能并重,最后為立交區段,以交通功能為主。
規劃紅線寬100 m,其中道路一般路段寬60 m,兩側綠化帶為20 m。
路線由西向東主要與太湖路、湖山大道、規劃白玉潭路北延、三環東路等高等級道路交叉
路線由西往東主要跨越小梅港(VI級航道)、長兜港(IV級航道)、大錢港(V級航道)三條航道。

圖1 主要控制因素示意圖
本段相交道路有太湖路、規劃路、震澤路、震洲路。
太湖路為雙向4車道城市主干路,是湖州城區南北向的重要城市主干路,交通量大。向南至湖州城區,向北可至太湖旅游度假區。本節點交通功能重要,因此采用跨線橋立交方案,主線新建跨線橋,上跨太湖路、小梅港。保證東西向快速通行,其余方向通過地面平交轉換。
規劃路與震澤路為城市支路,設置為右進右出,震洲路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路,設置信號交叉口。
本段交叉道路主要為紫云路、湖山大道、規劃小路、白魚潭路、龍潭路。
紫云路規劃為次干路,由于紫云路距離長兜港較近,因此結合長兜港三級航道,橋梁將其跨越。
湖山大道為雙向6車道城市主干路,斷面寬度50 m。湖山大道北起濱湖大道長兜港大橋東側,向南終于青菱公路。是貫穿湖州市東部南北向的交通命脈,交通量大。本方案將跨線橋設置在湖山大道上,對長兜港大橋無影響,長兜港大橋跨越紫云路之后即可落地,工程規模較小,考慮到此區域近期開發強度較低,近期可實施平交,跨線橋遠期實施。
規劃小路、龍潭路為次干路,設置右進右出,白魚潭路為雙向六車道主干路,設置信號交叉。
三環東路為雙向4車道一級公路,路基寬25.5 m,與滬渝高速設置雙喇叭互通。
節點預測中直行交通流量較大,轉向交通流中以由北向西、由西向北一對交通流最大,由北向東、由西向南、由南向西三個方向交通流量次之,其他方向轉向交通流量較小。
本節點方案采用部分苜蓿園方案,設置同心路上跨大錢港、三環東路,東南象限設置環形匝道與連接線平交,解決西向北、西向南轉向交通,設置由南向東半直連式匝道,解決由南向東的轉向交通,設置由東向北的地面匝道,解決由東向北的轉向交通。現有高速出口新增跨越大錢港往西方向匝道。

圖2 三環東路立交方案示意圖
本項目采用準快速路標準,道路設置太湖路、湖山大道(預留)、三環東路三處立體交叉,設置安吉路、震洲路、白玉潭路三處平面交叉,其他道路右進右出。平均交叉口間距1.1 km。根據交通模型分析,滿足長距離出行及沿線服務功能需求。
準快速路作為城市骨干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價較低,且通行能力強,是城市快速路網的重要補充,本項目以同心路為例,根據交通量預測及結合沿線區域功能分析,根據被交道路等級,確定了部分立交、合并路口、部分平交的方案,為其他準快速路項目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