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勁松 陳敏 伍祥龍
1.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發展中心 556000
2.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術推廣站 556000
黔東南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方面,堅持以“州領導領銜、專班化推進”工作機制,推進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重點產業持續發展,其中生態家禽產業正逐步從傳統散養模式走向以小區集中飼養、適度規模發展、標準規范飼養發展方式,生態蛋雞規模化養殖率接近100%。2020 年,黔東南州生態家禽存欄1950 萬羽,出欄3461.99 萬羽,禽蛋產量5.15 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55%、55.56%、35.71%,產業整體向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夯實了產業基礎。2021 年,黔東南州計劃存欄生態家禽2000 萬羽,出欄4000 萬羽,重點實施規模化養殖,推進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以產業提質增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有效銜接。
1.1 品種資源狀況黔東南州生態家禽品種共有11 個,即三穗麻鴨、黔東南小香雞、天柱番鴨、凱里香爐山雞、岑鞏客樓雞、青殼4 號、瑤山雞、羅曼粉、鐵腳麻、綠殼蛋雞、羅曼白蛋雞等。
1.2 養殖主體狀況黔東南州生態家禽產業經營主體有15.95 萬個,其中企業104 個、合作社357 個、家庭牧場184 個、養殖大戶895 個、散養戶15.8 萬個。生態家禽存欄中,蛋禽占20.8%、肉禽占79.2%,圈養占54.5%、放養占45.5%,規模化比重占54%。
1.3 市場銷售情況以州內三穗千里山、三穗翼宇鴨業、三穗興綠洲、榕江山農、施秉新東鄉等為主的龍頭企業已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遠銷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產品供不應求。其中境內黎平縣鼓勵企業、合作社入駐推介平臺,將畜禽產品在天貓、淘寶、京東、今日頭條等線上平臺銷售,與阿里簽訂了合作協議,引進和創建了“鋤禾大叔”、黎平“郵樂購”、“供銷E家”等網上銷售平臺,進一步擴大銷售網絡和覆蓋面。
1.4 標準化建設情況黔東南州有生態家禽產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1 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 個,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 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2 家,州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21 家,“三品一標”認證主體17 家。全州共有家禽種禽場20 個,商品場757 個,省級標準化規模示范場建設4 家,糞污資源化設施配套率和利用率均達到85%以上。在標準化建設上,積極引導養殖戶在生產方式上從“溫飽生存型”向“環保生態型”轉變,切實將環境保護、綠色生產、有機生活等生態文明觀念轉化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推動鄉村實現綠色生態發展。
1.5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情況黔東南州生態家禽產業帶動出列貧困村232 個,帶動出列貧困農戶1.9 萬戶3.85 萬人。主要鞏固拓展脫貧攻成果模式為整合扶貧項目資金購買特色家禽發放給出列貧困戶飼養,技術部門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另一種方式是依托特惠貸和產業綠色子基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生態禽產業,其中養殖麻鴨5000 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180 戶,年養殖2 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場30 個,新增帶動鞏固拓展出列貧困人口0.52 萬人,在立足產業發展的基礎,聚焦“產業銜接”,通過“公司+合作社+養殖場+農戶”模式,建立完善種禽場、商品場、屠宰冷鏈、飼料加工廠、有機肥廠等產業延鏈強鏈,全面助推“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過渡轉化。
2.1 “五統一”養殖模式和“三變?五金”模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近年來,黔東南州強化了三穗鴨全產業鏈建設,圍繞養殖基地、規模養殖場,結合扶貧項目建設,以貧困農戶增收為目的,探索出“五統一”和“三變·五金”模式在全州推廣,“五統一”養殖模式即統一設備設施、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物資采購、統一價格回收、統一品牌銷售。“三變·五金”改革即“勞動就業薪金、土地流轉租金、保底使用息金、利潤分紅股金、代養收益酬金”的“三變五金”利益聯結機制,用足財政扶貧資金、用活農戶閑錢、盤活閑置資產,促農增收。目前“三穗鴨產業”已通過ISO9OO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管理QC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獲得各項專利31 項。
2.2 “三變”改革模式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黔東南州在生態家禽產業發展上一直堅持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模式,保障生產要素,提高經營效益,打破區域限制,推動企業發展,多種方式多地開花,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項目資金變股金。采取以“項目資金+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模式,投入項目資金,量化到戶,每年按12%比例向村集體和養殖戶分紅,5 年后返還本金,使項目資金保值增值、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土地資源變股權。即對合作社使用的涉及畝土地每年按照保底標準進行分紅,使土地保值增值。三是農戶及員工變股民。入股農戶每年分別按7%~10%比例分紅,合作社員工各入股每月2%比例分紅,使員工更具主人翁意識,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益,聚焦“效益銜接”,全面助推鞏固拓展脫貧增收向“生活富裕”過渡轉化。
3.1 綜合養殖技術不高,環保壓力較大生態家禽養殖場養殖數量、養殖規模逐年增長,但綜合養殖技術水平還不高;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形成,但組織化程度不高;規模養殖初步成形,但養殖區域存在面源上污染。
3.2 養殖協會和合作社等民間經濟組織有待加強有些協會和合作社基本都是單打獨斗,銷售的生態家禽在品質上參差不齊,農戶和協會間利益連接松散,主體地位沒有得以體現,農戶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發揮。農戶在整個鏈條中參與度不高,與協會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有的甚至還存在相互擠壓的現象。
3.3 龍頭企業發展帶動不夠、市場定位不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一是企業發展資金較困難;二是市場開拓能力不強;三是企業產品市場定位不高,沒有品牌意識;四是企業發展鏈條不適應經濟發展規律;五是企業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企業進取精神意識不高、產品品牌意識較差;六是“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鏈條不完善。
3.4 市場發育疲軟,營銷能力不強當前,州內畜產品市場發育程度低,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市場體系不夠完善,畜產品生產和購銷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和調控手段,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信息體系不完善,中介服務機構少,養殖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難度較大。
4.1 健全良種繁育體系立足地方特色家禽種質資源,加強對黔東南小香雞、香爐山雞、三穗麻鴨、天柱番鴨等地方特色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大力實施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創建的“三品”戰略,建立一批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等配套的生態家禽良種繁育體系,新建(改擴建)生態家禽擴繁場,種源全面實現州內自給。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方式,對原種場和擴繁場匹配一定的資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項目資金要重點對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給予傾斜和配套支持。
4.2 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強生態家禽規模化標準養殖場建設,加大對路水電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扶持力度,實施專業化生產、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經營,積極推廣林下(果園、茶園)養禽,探索構建現代生態循環養殖業。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以地方特色品種為重點,完善地方優勢特色品種、企業生產技術規程、生態放養等標準,健全生態家禽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強化生態家禽養殖陸水空“三區”生態設施建設,全域實施“凈土碧水藍天”工程,立體美化生態環境。

4.3 推動屠宰加工體系建設推行“規模飼養、定點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制度,加快推進生態家禽定點屠宰和白條禽上市,力爭屠宰加工比率達50%以上。
4.4 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建立一批生態家禽(蛋)企業集團、產業聯盟,重點在產品規模生產經營、集群加工、市場開拓上實現突破。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種苗采購、疫病防控、技術服務、質量監管、品牌建設和市場銷售等服務,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家禽產業機制,大力推廣農村“三變”模式經驗,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政府+龍頭企業+家庭牧場”、“合作社+農戶”、“村集體+農戶”等產業模式,引導農戶通過產業發展、土地流轉、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脫貧,在聚焦效益銜接上全面助推鞏固拓展脫貧增收向“生活富裕”過渡轉化,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