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關鍵詞:建業銀行;公私合營;社會主義改造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87 — 03
作為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各種性質的金融機構在上海解放后也存在著,其中私營金融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較大,在建立新中國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就需要對私營金融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之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往對于公私合營的研究,主要是將“公私合營”作為“對資改造”的一個環節或一個階段進行論述和分析,其主要的關注點是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時期,而作為一個過程的公私合營研究并不充分,較少有從個別案例公私合營的過程進行研究。本文以建業銀行為例,以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及其他相關文獻為基礎史料,對其公私合營進行探析,揭示在公私合營浪潮中私營銀行如何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分時期、分步驟,步步推進整個公私合營過程的。
為調劑戰時金融、扶助正當工商業,由范旭東、何廉、范鴻疇、汪代璽、李維城、龔飲冰、蔣廷申、黃肇興等發起,將重慶和濟錢莊及成都振華銀號兩家合并增資改組為建業銀行。1944年6月1日,建業銀行成立于重慶,資產為法幣一千萬元。同年10月,成立成都分行。1945年8月,建業銀行資產增加為偽法幣五千萬元。同年10月,建業銀行改總行為總管理處,并設重慶分行。1946年3月,成立長沙分行,6月上海分行開業,同年年底總管理處遷設上海。1947年5月,南京分行開業。同年六月,漢口分行開業,11月天津分行開業。因偽法幣改為偽金圓券,1948年10月建業銀行資本總額調整為偽金圓券八十萬元。上海解放之時,建業銀行(因重慶、成都分行還為解放,所以未計于內)總資本為人民幣一億八千八百萬元。解放后,長沙分行因業務不振,經董事會決議停業,其余各分行仍在繼續營業中。〔1〕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根據各銀行的不同性質采取不同的政策進行接管。建業銀行作為私營銀行在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的總政策下,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受國家的監督和指導,進行嚴格管理。5月30日,建業銀行接到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金融處的第一號訓令,限期兩日,向軍管會金融處呈報截至5月29日止關于銀行自身的詳細內容,包括各自的股東戶名、董監姓名及高級職員姓名,所有存放款戶名及余額等。對于此項規定,建業銀行依令遵行,填寫具結書。隨后,華東軍區司令部于1949年8月21日公布《華東區管理私營銀錢業暫行辦法》和于1949年9月1日公布《華東區私營銀錢業申請登記驗資辦法》。建業銀行遵照華東區私營行莊增值規定進行登記和增資。由于總管理處在上海,建業銀行上海分行按總行規定,補足資本額人民幣一億一千六百萬元,一次繳驗,并且建業銀行在滬無自置房產,全部以現金繳驗。遵照政府將暗帳并入正帳的訓令,建業銀行結束暗帳,并規定“暗帳業已取消,此后不準以任何方式復活。如放款息超過牌價規定而為當地慣例所默許者可以手續費科目處理,不得另設暗帳。所有囤積貨物或代客買賣圖利等行為嚴厲禁止。”〔2〕經過辛苦經營,1949年底在進行業務統計時,建業銀行仍能有6893266555.40元的盈余。〔3〕
1950年初,特別是“二六”轟炸后,許多工廠被迫停工,資金周轉困難,對外債務的清償出現問題,以至于銀行的工業放款也不能正常收回。加之這一時期金融混亂物價不穩定的情形,一些私營銀行入不敷出,無法正常運轉,只能以倒閉告終。據統計,1950年上半年停閉的私營銀行達53家。〔4〕在面臨1950年3月金融市場全面緊縮、私營銀行困頓不堪的情況下,建業銀行也不容樂觀,不僅存款減少,放款余額占存款余額的比例逐漸增高,而且利息也逐月下跌,令人心驚。以建業銀行上海分行為例。建業銀行上海分行1950年1月利息收入52977萬元,2月利息收入為53677萬元。但是3月份至6月份,利息收入與2月份相比分別下降約21%、80%、90%和91%。〔5〕與此相反,由新華銀行、四明銀行、通商銀行和實業銀行四家官商合辦銀行改組的上海最早的公私合營銀行,在此期間不僅度過了危機,而且業務發展較快,勞資關系也很融洽,引發了眾多私營銀行的關注,在這其中,建業銀行最先開始考慮公私合營。
為了謀求生存與發展途徑的需要,建業銀行第一個正式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進行公私合營。首先,建業銀行既有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創辦的工業企業投資,又有中共黨員龔飲冰受黨組織委托投入的股本,是一個人民資本與民族資本合作并由地下黨領導的特殊性質的銀行。董事長龔飲冰和總經理李倜夫認為建業銀行在成立時,“即有組織上之股本參加,實為先天性的公私合營事業。”〔6〕其次,建業銀行的職工也愿意將公積股作為公股,這樣一來公股股份占到股份總額的50%以上符合公私合營銀行條件。最后,建業銀行在人事方面一貫主張寧缺毋濫,在上海解放前,全行員工最高共計261人,1949年底統計時,全行員工199人,包袱不重,便于安排與處理。
1950年4月初,總經理李倜夫前往北京,與董事長龔飲冰商議建業銀行公私合營事宜。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總管字128號文,宣布天津、南京、漢口、重慶、成都分行符合公私合營條件,允許進行公私合營,且對于建業銀行“把它和新華、中國實業同樣看待”。〔7〕但對于建業銀行上海分行,華東區行認為其“規模太小,業務不振,不夠公私合營條件”未宣布公私合營。〔8〕面對津寧漢渝蓉五行公私合營后向好的發展態勢,建業銀行于同年6月召開董監聯席臨時會議,提出根據同慶錢莊合并新華銀行的方式將建業銀行上海分行與中寶錢莊合并增加其規模。經過再次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陳述與申請。華東區行終于在1950年7月4日發出致建業銀行總行文件,承認即日起,建業銀行上海分行列為公私合營銀行。〔9〕
在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的幫助和推動下,建業銀行逐步實現了清產核資、定股定息和人事安排,建業銀行公私合營順利完成。在清產核資方面,建業銀行主要涉及房地產,津行營業房屋和住宅房屋各一幢,分別估值225706.510元和201285.926元,渝行營業房屋一幢,估值344000.922元,漢行住宅房屋一幢,估值51300.000元。在定股定息方面,公股和私股各占50%,其中,私股的60.54%是久大鹽業公司、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四川旅行社三家公私合營企業轉投資。股權登記由上海市金融業同業公會聯合公告并審查,已經辦理登記股東41戶,股款為17451萬元,尚未登記股東共計42戶,股款為1349萬元。在人事安排方面,新的董事會除范鴻疇由股東會票選為董事外,其余公股董事長和董事則由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指派,李維城擔任公股董事長,龔飲冰、項偉略、朱川、姚國桐、史久鱉、許彥飛、李燭塵、孫穎川、王文達、李倜夫、胡彥尊擔任董事。公股監察人楊海泉為股東會票選,張 文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指派。私股監察人仍由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指派,黃肇興擔任。〔10〕新的董事會這個核心組織的產生標志著建業銀行重大的本質轉變,標志著他將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下,配合新的金融政策,為人民大眾服務。
建業銀行公私合營后,銀行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其業務方針與任務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1949年,建業銀行在制定業務范圍及營業計劃時,強調“分支行之設立以配合永利、久大等民族工業生產為范圍,例如,以南京分行配合永利硫酸廠,以天津分行配合永利堿廠、久大鹽場等”,“投資以工業及鹽業為范圍,例如南京天津成都等分行,工業客戶比例極高,其他各分行多看重工業客戶之往來”。〔11〕但是,1950年4月,建業銀行公私合營后,業務方針發生了巨大改變。建業銀行“根據目前國家財經狀況與公私合營銀行的主觀條件”,規定“為了配合國民經濟計劃的準備,努力完成各項任務,進一步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應廣泛與私營工商業建立聯系,深入了解各行業的具體情況,逐步做好專業分工工作,并根據私營企業不同的情況與現實需要,分別訂立各種業務關聯合同,以助生產之發展”,并要求“在各地人民銀行領導下,各項業務必須與國家銀行密切結合統一步調,增強力量。”〔12〕由此可見,經過公私合營后,建業銀行不再只是投資與本行股份相關的工業,而是服從國家的統一調配,與各個工業開展密切的合作。這樣一來,建業銀行不僅擴大了資金放貸的范圍,而且有利于解放初期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體現出了大局意識,這是原先私營性質的建業銀行所不具備的優點。
建業銀行實行公私合營后,其存放款、內外匯等業務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赤字減少。以存款業務為例。存款業務是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它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銀行業務的開展與整個金融市場乃至社會環境的變化。建業銀行天津、南京、漢口、重慶、成都分行在1950年5月中旬左右正式成為公私合營銀行,其平均存款額較公開前分別提高116%、111%、65%、88%、111%,而滬行因為遲遲不宣布公私合營存款額僅僅只提高9%。〔13〕
建業銀行成為公私合營銀行后良好的發展態勢,使得其他處于觀望狀態的私營銀行躍躍欲試,為后來私營銀行進行公私合營的提供了經驗。1951年1月,建業銀行與新華信托儲蓄商業銀行、中國實業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聯合總管理處,統一領導監督,加強集中經營,統籌業務管理,統一調配人事,成為除國家銀行外最大的金融實體。建業銀行在新五行聯合總管理處時期業務取得明顯好轉。1951年5月存款額為109億元,到了11月底已經增加到436億元,足足多了將近300億元。〔14〕新五行聯合管理處的成立對其他舉棋未定的私營銀行考慮公私合營推了一把力。浙江興業銀行、國華銀行、和成銀行三行跨出公私合營這一步,最先提出申請加入新五行聯合總管理處。此后,不少銀行紛紛要求加入,至同年11月,新五行聯合總管理處擴大到十一行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12月1日,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成立,取消了建業銀行的名稱,至此,建業銀行徹底結束公私合營。20世紀50年代中國金融業以“公私合營”為最終形式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現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變遷的劃時代事件。建業銀行進行公私合營是順應歷史潮流、追求自身發展的抉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私營金融業公私合營的一個典型縮影。
〔參 考 文 獻〕
〔1〕建業銀行沿革及簡史(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49-28.
〔2〕建業銀行關于業務暫行注意事項(1949)〔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70-81.
〔3〕建業銀行1949年行務、業務報告書(1949)〔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53-7.
〔4〕張徐樂.上海私營金融業研究(1949-1952)〔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95-196.
〔5〕建業銀行上海分行1950年上期各項收支統計表(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114-129.
〔6〕建業銀行董監聯席臨時會議記錄(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14-100.
〔7〕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指示為建業銀行公開為公私合營銀行由(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9.
〔8〕建業銀行董監聯席臨時會議記錄(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14-100.
〔9〕奉總行指示建業銀行公開為公司合營銀行由(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49.
〔10〕建業銀行清估報告(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50-45.
〔11〕建業銀行業務范圍及營業計劃(1949)〔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28-42.
〔12〕公私合營銀行聯合董事會制定的1951年業務方針(1951)〔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14-88.
〔13〕建業銀行公開合營前后存款數字比較表(1950)〔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14-87.
〔14〕建業銀行股東臨時會議記錄(1951)〔A〕.上海檔案館,檔號:Q287-1-8.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