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張卉婷
關鍵詞:體認語言學;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53 — 03
作為一門面大量廣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深受關注。高等外語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更關系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建設(吳巖,2019)。但是,在目前的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踐中存在重視不夠、模式僵化等問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比較引人注意的就是詞匯的學習效率不高。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石,對詞匯含義的理解和使用規則的正確掌握決定著言語理解的程度和語言運用的得體性。但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詞匯教學難逃機械記憶的窠臼,學生在詞匯使用上普遍存在詞不達意、濫用泛指詞、一般詞等問題。丁韜(2020)也認為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詞匯訓練方面存在前沿理論關注不夠、語言本體研究薄弱、“用進廢退”法則和知多用少矛盾等九大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試圖從體認語言學這一全新的角度探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性問題。
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喬姆斯基的轉化生成語法(Transferred Grammar,簡稱TG)和萊考夫、蘭蓋克等人倡導的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CL)是20世紀語言學最主要的三大理論成果。喬姆斯基和萊考夫等人主要關注“語言來自哪里”這一根本性的問題。轉換生成語法從人類心智角度來解釋語言的成因,認為語言是天賦的能力,相信普遍語法的存在。基于體驗哲學建立起來的認知語言學是對喬氏革命的又一場革命(王寅,2013)。認知語言學批判性地接受了TG關于認知加工在語言形成中的作用,同時進一步指出,語言是后天通過人與現實互動體驗習得的,且各有各的特征,并致力于從意象圖式、原型范疇等人類基本認知方式來分析隱藏于語言背后的形成機制。
認知語言學是對喬姆斯基語言學理論的一大革命性突破,但王寅(2019)認為,國外認知語言學雖然開拓了全新的語言研究路徑,但對語言研究中的“唯物論”和“人本觀”強調不夠。因此,王寅(2014)從唯物辯證主義立場出發,將認知語言學修正為“體認語言學”(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ECL),以突出該學科的體驗性和實踐性。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思考,體認語言學提出語言的體認原則,即語言是在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王寅,同上)。這是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主要包含三個元素:現實—認知—語言,強調語言是被人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正是由于人類生活“體”的相似性,語言表達才有許多共通的地方,跨文化交流也得以實現;而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也決定了認知不同所導致的語言差異。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石,嬰幼兒在學說話時也是從單個詞匯開始,所有詞匯的創造都是人類用來表達現實世界的,即便中西地域不同,但人類活動的相似性使得絕大多數的英語詞匯所表達的經驗中文學習者也能體驗。這一“體認觀”可以很好地用來解釋語言的成因,對于外語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1.拘泥于特定教材。大學英語教材注重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提高,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只是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對教材依賴過重的情況,按部就班地教授教材內容,缺乏對相關背景知識、英語語言特點的補充介紹,在講解詞匯時拘泥于課本上提供的解釋,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詞匯的成因和使用時的語境。
2.實用主義至上。為提高學習積極性,大學英語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都強調各類考試,尤其是四六級的重要性,雖然外部動機也能成為較高效的學習動機,但在語言學習中卻有不妥之處。詞匯本是用于表達這個世界的生動符號,反應的是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項活動,正如維特根斯坦(1922)所說:“我的語言界限就意味著我知識的界限”。通過詞匯我們可以窺探另一種語言的特色和另一種文化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所提倡的人文性目標。但很多教師在講解詞匯時,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提醒同學們這是四級或六級詞匯,學生的興趣點也局限于某個單詞對于考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該詞匯所反應的現實世界或人類活動,這也催生了英語學習的純功利性目的,喪失了語言習得的趣味性。
3.詞匯量提升慢。大學英語對于詞匯學習的基礎目標是在高中階段應掌握的詞匯基礎上增加約2,000個單詞,其中400個單詞是與專業學習或未來工作相關的詞匯。相較于高中階段3000~4000的詞匯量,大學英語的詞匯任務并不重,但對于非英專業學生僅有的一到兩年的英語課程學時和大量的專業課學時,仍然有一定壓力。另外,相較于中學階段的基礎詞匯,大學英語詞匯所表達的內容更為復雜,理解和記憶起來難度也有提升。總之,缺乏中學階段高強度的重復記憶,又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因此,非英專業學生的詞匯量難以提升。
4.使用頻率低。因為在詞匯學習過程中,偏重英語單詞與漢語意思的對應,而沒有將單詞與所表達的現實世界相聯系,大學英語學習普遍存在詞義架空,使用頻率低的問題。
體認語言學在認知語言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語言成因,拓寬了我們對于語言的認識,也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啟發。“體認觀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可通過互動感知和親身經驗來分析語言成因,探索新的教學思路”(王寅,王天翼,2019)。本文試圖將體認語言學的理論觀點運用到英語詞匯的教學實踐中,從幾個方面提高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在中學階段,英語教學偏重單個單詞的語義與使用,很少從宏觀上介紹英語語言的相關知識,這也符合中學生基礎詞匯少、應試任務重的情況。而對于進入高等學府的大學生而言,認知能力進一步提高,而且,即便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經過初高中系統的英語教學,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如果只是一味講解單個單詞,難免會迷失在詞匯的海洋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成千上萬的詞匯有總體的把握。首先,由于歷史原因,英語語言除了凱爾特和盎格魯-撒克遜的祖先創造的本族語外,深受多種其他語言的影響,包括法語,法語,希臘語、意大利語,德語等,這種融合給英語語言帶來了豐富的同義詞匯,如rise, mount和ascend同表示上升,time, age 和epoch同表示時代等等。近義現象是英語詞匯的一大特點也是學習的難點,在教學過程,要有意識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對近義詞匯進行區分。如wealthy,indignant,studious等來源于拉丁語的單詞,音節更多,相對于rich, angry 和hard-working 等詞,更適合用于正式場合。其次,從構詞上來說,漢語是一種孤立型語言,很少通過詞綴的變化來改變詞的語義或語法功能,而英語是屈折語,一個詞可以由多個語素構成,通過詞綴的改變可以得到新詞,如de-多表示破壞或減少,做前綴時多表示否定義,所以delete意為刪除,deface表示破壞。通過對這些宏觀層面語言知識的介紹,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詞匯的成因,提高詞匯學習效率。
體認語言學強調,教師可通過互動感知和親身經驗來分析語言成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圖像、動作、創造語境等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提高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若單純只從漢語解釋學習詞匯含義,不過是用符號解釋符號,而語言這種符號所對應的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當我們用圖片,動作等再現詞匯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幫助建立起大腦中符號與現實世界的直接聯系,既能加深對詞匯語義的把握,又能提高詞匯的使用。例如在學習單詞mansion和villa時,教師如果只是告訴學生單詞的意義是大廈和別墅,學生可能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在其需要表示房屋時還是只會使用house。因而,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各類建筑物的圖片,加上英語的說明mansion, villa, cottage, cabin,來讓學生對各類房屋有直觀的印象。同樣,在教學glare, stare, glance等詞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給出特定的眼神,感知單詞所對應的客觀世界,加深對詞匯的理解,明白單詞來源于生活,而非枯燥的字母組合。而對于一些抽象的詞匯,無法通過圖片或動作展示,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匯的含義。
人類的感情豐富多彩,表達喜怒哀樂各類情感的詞匯不勝枚舉,如同表示不開心的可以有:annoyed, upset, frustrated, humiliated, painful, anguished等等,對應的是人類在不同場景下心境的變化,因為心緒看不見摸不著,所以這些情感類的詞匯往往給語言學習者在理解和正確使用上帶來挑戰。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一篇文章可以提供一個完整的語境,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構建詞語使用的場合,體會單詞使用時人們的心理,加深我們對詞匯的理解。同時,因為人類活動具有相似性,在這些活動中所產生的情緒情感也大致相同,如果我們在閱讀中將語言符號與這些情感間建立起聯系,那么當下一次需要表達這種情感時就會自然想到合適的詞匯。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在閱讀中感受單詞使用的語境,想象其所對應的現實情境,加深理解并學會正確使用。
語言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遵循著認知活動的各種規律。在記憶活動中,存在著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即先學習的知識會對后學習的知識產生干擾,同樣,后學習的知識也會干擾對先學習知識的記憶。在詞匯學習中,近義詞、上下義、同音異義詞、一詞多義等現象容易造成詞匯記憶的難點。例如,在學習desert表拋棄時,因為學生之前在中學階段學過desert表沙漠,或dessert表甜點,三個詞同音異義容易產生前攝抑制或后攝抑制,教師應注意將容易造成記憶困難的詞匯指出,同時提醒學生加強對該類詞匯的記憶。英語詞匯中的特指和泛指現象,也是詞匯教學的重點。對于存在泛指詞和特指詞的某類詞匯,如果在之前的學習過程接觸過泛指詞和個別特指詞,在學習該類詞匯中的其他詞時,如果不及時回顧之前的學習,也會造成困惑。例如,學習cattle時,學生可能之前學過cow,如果不做進一步解釋,學生就會用cattle或cow指代所有的牛,因而在教學時,應向學生列出cattle, cow, bull以及ox的上下義現象,消解遺忘中的抑制現象。
詞匯學習在語言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詞匯學習有效性這一問題,體認語言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角度與思路。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提高學生對基本英語語言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對英語詞匯有宏觀上的認識;正確利用直觀教學,文本閱讀等方式加深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同時建立起學習者大腦中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的直接聯系,提高詞匯的使用;同時通過回顧總結等方式指導學生應對詞匯學習中的前后抑制現象。在體認語言學的指導下,希望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得到切實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Wittgenstein,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M〕.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丁韜.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問題與對策〔J〕. 外語電化教學,2020,(02):55-60.
〔3〕王寅.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為語言哲學之延續〔J〕.2013,(01):18-24.
〔4〕王寅.后現代哲學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J〕. 外國語文,2014,(6):61-67.
〔5〕王寅,王天翼.基于體認語言學的英語語法教學〔J〕.外語界,2019,(01):44-52.
〔6〕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02):3-7+90.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