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媛媛
摘 要:伴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體制改革和監管深化,中國商業銀行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諸多變化普遍在尋求戰略轉型。私人銀行業務具有打通資產端和資金端的獨特優勢,戰略價值凸顯。本文探討了后資管時代,監管強化、行業轉型、需求升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重構競爭力的路徑和著力點。
關鍵詞:資管新規;私人銀行;資產配置
中圖分類號:F8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90 — 03
私人銀行業務發源于16世紀的歐洲,已經走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從私人銀行特征看,成熟模式下該業務發展具有輕資本、邊際貢獻高、資產質量優的特征,在商業銀行轉型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監管部門于2005年首次提出私人銀行業務概念,如今中國私人銀行業已走過輝煌的十余年。這期間新的私行機構不斷涌現,新的業務模式不斷突破,新的私行客戶不斷累積。目前,伴隨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金融監管的深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后資管時代,我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領域正在進行深刻的變革,也給私人銀行競爭力的重構帶來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堅實托起中國私人財富的迅猛騰飛。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私人財富市場,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私人財富市場。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測算,2018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規模達190萬億元人民幣。蓬勃發展的財富市場為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同時,站在財富金字塔尖的高凈值人群快速崛起,財富集中度提升愈加明顯。與世界其它國家情況類似,中國超高凈值家庭的財富積累速度顯著快于高凈值家庭。根據興業銀行和波士頓咨詢測算,從財富規模看,2018年中國高凈值人群共持有61萬億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年均復合增速為12%;其中超高凈值人群持有資產25萬億人民幣,2016-2018年均復合增速為17%。
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積累過程伴隨中國經濟轉型發生了重大轉變,經濟動能轉換、新興產業的崛起為企業中、高級管理層與專業人士財富增值奠定了基礎,貝恩調研顯示此類群體規模持續上升,在全部高凈值人群的占比從2017年的29%提升為2018年36%,規模首次超過創富一代的企業家。未來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人口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更多的創富模式和財富新貴將呈現差異化發展。高凈值人士的投資偏好與財富管理需求將伴隨群體結構轉變發生顯著變化,對財富管理機構差異化、全價值鏈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蓬勃需求,為私人銀行占領財富管理業務藍海提供了機遇。
目前,伴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體制改革和監管深化,中國商業銀行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諸多變化,商業銀行普遍在尋求戰略轉型。私人銀行業務具有打通資產端和資金端的獨特優勢,有利于銀行盤活各類資源、提升綜合競爭力,有望成為金融機構自身盈利增長及業務模式轉型的新引擎,戰略價值凸顯。
首先,中國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是大勢所趨,而私人銀行業務的優勢在商業銀行轉型過程中得以顯現。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體系內融資主要依賴間接融資市場。隨著中國金融體系深化改革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不斷完善,優質企業融資需求將更多依賴直接融資,以往間接融資主導下銀行傳統業務發展模式亟需改革。盡管國內私人銀行依托母行業務發展,但其本質是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承載著聯通作為合格投資者的高凈值客戶和資本市場融資需求和各式產品的重要作用。通過為高凈值客戶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匹配吻合客戶風險偏好的資本市場產品,私行業務從需求端拓展了直接融資市場在產品和策略上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資管新規的深入貫徹凸顯了私行業務在商業銀行轉型中的重要性。在資管新規要求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背景下,私人銀行客戶作為合格投資者的主要群體,成為資管轉型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私人銀行業務具有打通資產端和資金端的獨特優勢,發展該項業務有利于銀行盤活各類資源、提升綜合競爭力。在此背景下,私人銀行加快打造金融百貨超市的多元化產品供應體系,對內整合資源、公私聯動,對外博采眾長、強強聯合,以提高全市場優質金融產品和增值服務供應和渠道整合能力。
最后,新常態下銀行業規模驅動的重資本發展模式承壓,私人銀行業務有望成為金融機構自身盈利增長及業務模式轉型的新引擎。在外部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內部經濟增速承壓的大背景下,銀行信用風險處于高位,凈息差持續收縮,尤其是可能面臨的不良資產持續暴露,加大核銷對銀行資本的侵蝕加快。銀行亟需在資本約束、風險管控和經營績效中尋求最佳平衡點。整體經營戰略向輕資產業務轉型已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銀行轉型發展持續向縱深推進,零售業務步入到差異性、多元化需求的“深水區”,轉換到綜合解決方案、配置組合、智慧生態的“高檔位”,私人銀行業務憑借其天然特征優勢,發揮著客戶關系精細管理,頂尖服務、低資本占用和多元穩定收入等作用,可以作為零售業務發展的“助推器”和“平滑器”,為轉型發展注入動能。
對于私人銀行業務,隨著高凈值客戶結構日益多元化,需求日漸成熟分化,對私行差異化、全價值鏈服務的能力將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專屬、專業的私行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和銷售能力的提升,跨部門、總分行間協同體系和機制的建立,對私人銀行業務短中期提出了較大挑戰;另一方面,私人銀行經歷初始高投入、規模經濟發展后,將迎來收益的全面釋放,成為未來零售業務利潤的重要貢獻源,是主流商業銀行的必爭高地。
私人銀行具有“貢獻高、潛力大;輕資本、低消耗;高投入、高回報;波動小、估值高”的特點,成熟模式下的私人銀行通過牢固的品牌護城河效應,將會形成商業銀行體系中穩定的利潤貢獻源。
首先,成熟私人銀行業務盈利能力強、邊際貢獻高,在業務發展過程中不易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具有較強的盈利釋放周期。以AUM全球排名第六位的全能型私行瑞士信貸銀行為例,根據Scorpio2017年全球私人銀行基準報告數據顯示,其私行條線的AUM Gross Margin為105bp,比零售條線高出64bp;私行的AUM凈利率為30bp,比零售條線高出20bp,盈利貢獻顯著高于零售條線。從數據對比上,目前國內私行依然低于零售條線,主因是目前我國私人銀行業務依然處于資本、人力、科技的密集投入階段,還未釋放規模效應。
其次,成熟私行易于構建牢固品牌護城河,形成業務的穩定增長。成熟私行保持領先優勢的護城河,依托于較高的初始投入以及后續形成的成本優勢、規模效應、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專業化高水準人才體系的經營,以科技金融為載體的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流程管理的建設,差異化定價、多元化產品配置的金融百貨體系的供給,構成私行業務較高的進入門檻,而隨著業務領域拓展、客戶增長集聚和資產規模擴張,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將為成熟私行保持競爭優勢形成穩定增長格局。
再次,私人銀行品牌具有較大辨識度、較高滲透度和較強品牌溢出效應,經過市場認可后會維持較強的品牌穩定性。目前國內私人銀行競爭格局處于快速整合期,券商、銀行、三方機構競相布局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在此背景下,著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開拓商業銀行財富管理藍海,根據自身稟賦構筑品牌優勢形成頭部效應,對于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后資管時代我國私人銀行業務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轉型過程中,相比以前只關注客戶數和AUM增長的“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新的發展階段對“精耕細作”全方位的服務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樣化競爭、專業化競爭和信息化的競爭場景需要私人銀行業在整個業務模式的創新與深化。基于此,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建設,力求在監管強化、行業轉型、需求升級的背景下重構競爭力。
1.資源協同能力。對于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綜合性金融機構,私人銀行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其服務最高端客戶的能力。私人銀行的定位,不僅僅是大零售金字塔尖上的明珠,更是公私聯動、境內外聯動、商行+投行業務滲透過程中各類服務整合的大平臺。這就需要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充分發揮資源協同能力,一方面依托母行聯動集團內各業務條線,成為私行客戶全方位金融服務的“接入口”;與此同時,整合行內外高端產品和服務,搭建開放式產品平臺和服務平臺,成為高端服務和權益的“集成商”。
2.資產配置能力。在前期特定的發展背景下,國內高凈值客戶主要配置“無”風險的“類固收”產品來獲取理想的回報,以理財和信托為主要載體。資管新時代下,以資產配置為核心的財富管理行業,產品層面需要將重心放置開放式產品平臺上的產品遴選和產品評價,才可為客戶提供滿意的風險回報比。這就需要,一方面,強化投研體系建設,提高大類資產配置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另一方面,加大產品評價體系建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標準,遴選收益風險屬性符合不同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以更好地提供個性化金融工具解決方案。
3.人才隊伍專業化能力。面對私人銀行客戶需求的復雜性,人才隊伍建設既要高層次又要穩定性。首先是專業化客戶經理隊伍的打造,作為服務高凈值客戶的一線窗口,私行客戶經理的培養須建立全口徑的培養機制、服務標準、管理機制、業績考核標準,打造開拓市場、維護客戶的主要力量;其次是專業的投資顧問隊伍建設,是落實總行投研、產品和服務策略,對一線客戶經理的有利支撐,不斷提升投資顧問財富管理能力,使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和產品策略在不同風險收益偏好客戶得到有效落實;最后是中后臺各支持團隊,需要有宏觀研判能力和各細分領域專業化國際化視野,尤其是投研隊伍的建設決定了私人銀行資產配置服務的水平。
4.風險管控能力。伴隨著私人銀行客戶需求和特征的多元化,業務開展過程中蘊含著復雜多樣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和法律風險等。資管新規后,風險暴露更為充分,加強私人銀行業務風險管控,必須進一步推行系統化、標準化、全方位的私人銀行業務內控合規管理,提升風險識別、量化、管控能力,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合規性,提升風險監控系統化程度,達到全口徑和穿透性風險管理要求。
5.科技支持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取得新突破,科技在金融領域的蓬勃發展,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技術環境和市場空間。一方面,可以將關鍵流程進行自動化和數字化,大幅節約運營成本,提升行業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輔助完成更為及時、準確的投資建議,構建起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系統化、完備化資產配置方案。目前來看,金融市場的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以及大量非理性投資的存在,使得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投資業務中難以有效發揮。因而對智能投資的定位,非人工投資的替代,而應是在投資業務中效率與流程、專業與完備度的必要補充。
6.品牌建設能力。正是因為私人銀行品牌具有較大辨識度、較高滲透度和較強品牌溢出效應,品牌一經建立,則會形成較強的品牌穩定性,成為私人銀行的獨特競爭力。但是從目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的發展實踐看,多是依靠商業銀行本身的大平臺崛起獲客并拓展業務。盡管這種方式可以較快獲取客戶,并得到客戶信任,但是從業務發展來看,易于同傳統零售業務混同,難以擺脫“類剛兌”和“同質化”產品提供方的固有思路制約。國內私人銀行品牌建設,不能只是單個產品和服務的投放,應聚焦開放式產品平臺和個性化資產配置服務的建設,在高凈值客戶財富管理過程中提升服務能力和客戶認同,發揮好全方位的資產保全、財富傳承、稅務籌劃者的角色。
〔參 考 文 獻〕
〔1〕陳禹彤.后疫情期高凈值客群財富管理現狀與趨勢〔J〕.銀行家,2020,(09):97-99.
〔2〕孫志強.財富傳承視角下的家族信托模式研究〔J〕.經濟視角,2020,(07):55-68.
〔3〕高皓,許嫘.中國私人銀行行業發展報告〔J〕.清華金融評論,2020,(02):107-112.
〔4〕鄧宇.資管新規后的私人銀行業務新生態〔J〕.金融市場研究,2019,(10):61-72.
〔5〕孫寧.大資管時代的私人銀行業務〔J〕.中國金融,2019,(09):31-33.
〔6〕張小東.新時代私人銀行發展策略〔J〕.中國金融,2019,(08):29-30.
〔7〕孔慶龍.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體系與維度〔J〕.銀行家,2019,(08):120-123.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