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躍達 楊麗媛
關鍵詞:金華;蘭溪;同城化;都市能級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93 — 03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相鄰城市抱團發展、區域一體化等發展勢頭愈加明顯。當前區域競爭不再僅僅體現為單一城市自身經濟實力對比競爭,更體現在這一城市或都市區對其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金華婺城和蘭溪是金義都市區核心區的兩大重要區塊,加速金蘭兩地同城化,是提升金義都市區都市能級和區域競爭力的必然之需。
近年來,隨著婺城、蘭溪兩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有效拉近了兩地時空距離,為兩地融合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形成了以交通建設為引領,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發展態勢。金蘭同城化,是推動都市能級提升的重要戰略抓手。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金義都市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金義都市區是全省四大都市區之一,然而與省內杭州、寧波、溫州都市區的橫向比較看,發展差距并未縮小,輻射能力也相對較弱,加速金蘭同城化,推進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有利于金義都市區更好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有利于其建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區域中心,也有利于其進一步發揮浙江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作用。
“散”是金華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加強區域內統籌發展,打破行政壁壘,協同謀劃婺城、蘭溪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布局,共同打造產業集群,使產業優勢互補,資源相互整合,要素相互融合,形成1+1>2效應,提升都市區核心區首位度,吸引人口流入,打造區域增量人口聚集地,推動都市區聚合發展,增強都市區的發展潛力。
婺城新城區和金蘭創新城是金蘭同城化的兩個重要支點,也是金華市區和蘭溪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方向。新區新城相向發展,有利于優化土地開發利用,破解盆地自然環境下土地資源要素制約,奠定現代化都市區的功能載體和永續空間,促進人與自然、人與城市之間和諧共生。形成以開發促開放,加快提升婺城、蘭溪開放區位,拓展開放空間,加速兩地融合,成為區域競爭的新戰略支點,將助力構建金蘭東西雙向互濟的都市區開放新格局。
金蘭同城化有著歷史文化的認同基礎,也有著空間相鄰的地理條件,更有著發展共進的時代召喚。加速金蘭同城化,必然能有效推動都市能級提升。
八婺文化是凝心聚力推動金蘭同城化的精神紐帶,也是推動金義都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隱形動力。八婺歷史沉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黃大仙、張志和、貫休、李漁等歷史文化名人是包括婺城、蘭溪在內的八婺人民的共同驕傲,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金華古子城、蘭溪古城、游埠古鎮、諸葛八卦村等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是包括婺城、蘭溪在內的八婺人民的共同記憶,是寄托鄉愁,留住根脈的文化標識,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李漁路、蘭溪門等地名是婺城、蘭溪人文相親的生動體現。此外,婺城、蘭溪方言相通,人員往來緊密,兩地間每日往返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常態,工作生活同城化已然實現。
婺城、蘭溪山水相依、田舍相接。以蘭溪為西南側起點,綿延婺城區、金東區北部至義烏而止的擁有美麗自然風景和豐厚人文資源的金華山,為蘭溪、婺城同城發力、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婺城新城區所在地白龍橋與蘭溪金蘭創新城所在地上華街道、婺城竹馬與蘭溪靈洞、婺城洋埠與蘭溪游埠等地河流縱橫、阡陌交錯。這一自然地域相連、山水生態一體的天然環境為同城化發展奠定了得天獨厚優勢。
婺城新城區和金蘭創新城既為城市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又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大平臺。區城兩地產業聯動有基礎、有潛力。婺城新區經過十多年政府引導和市場培育,形成了以汽摩配、五金工量具、醫藥食品等七大產業為主導的多個產業集聚區。2020年3月30日,中共蘭溪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蘭溪市委關于推進金蘭創新城建設的決定》,吹響了蘭溪開啟建設金蘭創新城的號角。金蘭創新城位于蘭江、婺江、衢江三江交匯之處,為婺江、衢江、現狀330國道外遷線所圍合區域。以高標準打造“金蘭同城先行區、創新創業活力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田園城市樣板區”為建設目標,按規劃,金蘭創新城將引進一批高端產業項目,在上華街道現有產業基礎上,重點招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光電信息、智能科技等實體產業。
金蘭同城化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既有優勢條件又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019年7月31日,蘭溪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建設金蘭創新城,2020年4月26日金華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金蘭創新城列入金華市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金蘭同城化發展上升為金華市級發展戰略,當前,金蘭同城化發展剛起步實施,兩地已列出金蘭同城化對接事項清單,同城化工作成效初顯,開局良好。然而,應當清醒看到,同城發展的體制機制還處在探索建立階段,一些行政壁壘尚未突破,統籌協調力度還有待增強,政策法規還需要健全,協同機制有待深化。
婺城、蘭溪兩地間公路、鐵路、水路等交通歷史欠賬較多,交通基礎設施、交通出行便捷程度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市民生活需求之間還有差距。雖然兩地空間距離不遠,金華市區到蘭溪市區只有20余公里,金蘭創新城到婺城新城區只有10余公里,盡管有較多的公路連接兩地,但是快速通道建設相對滯后,目前金蘭之間無紅綠燈、限速80碼的快速通道只有一條在改建中尚未竣工的金蘭城際快速路(金蘭中線),其他道路受客觀歷史條件制約和私家車數量猛增現實,普遍存在通行不夠順暢、道路配套設施相對簡陋等現象。加之蘭溪高鐵站尚未開通運行,金蘭輕軌尚未立項施工,蘭溪至金華的水路尚不具備通游船、貨船條件,這些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備導致兩地間互聯互通緊密度并未充分顯現。
婺城區近年來以“產城人文金科”全融合為發展方向,推進全域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打造“都市經濟創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深入實施“五朵金茶花”產業計劃,精心培育綻放“科創文創”之花、“高端服務業”之花、“智慧經濟”之花、“智造材料”之花、“休閑旅游”之花,深入開展“鳳凰行動“雄鷹行動”“雛鷹行動”,二三產業經濟規模和質量有了較大提升。但是,產城融合力度還有待深化,城市人居配套項目還有待完善,產城分離現象依然有所存在。婺城新城區公共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新興戰略產業項目少、龍頭企業少,產業“集聚效應”和“關聯效應”還不高。金蘭創新城自2019年開始規劃建設以來,目前正按規劃、計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拉開了城市框架,一批重大項目正洽談引進或已開工建設中,但是產城融合示范區的建設目標任重道遠。
加速金蘭同城化發展,需要金華婺城、蘭溪兩地間在城市形態、經濟業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科教文衛等多方面共商統籌謀劃、有機協調、深度融合。
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成立若干由兩市對口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小組,構建兩市全方位、多層級的工作協調機制,協同推進具體工作事項,確保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利益爭端調解機制。實現新城新區塊和現有行政區適度分離,激活兩地互利共贏創新機制,制定婺城、蘭溪兩地產業、土地、環境、投融資等方面區域共同遵守的制度,為生產要素在兩地間順暢流通與科學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使兩地在引進重大科技項目、爭取重要創新政策時,保持信息互通,避免惡性競爭。金蘭同城化或會涉及多方利益協調,探索設立利益協調工作組,研究制定區域合作公約或規則,采取多種方式,合理化解相關利益矛盾和利益糾紛。
統籌區域公共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的整體布局,提升金蘭同城化互聯互通水平。在金蘭城際快速路(金蘭中線)基礎上,建議謀劃其他路線快速路的立項建設,進一步提升金蘭兩地車輛通行效率。由于蘭溪迎賓大道、330國道金蘭段大型貨車來往密集,建議改善蘭溪迎賓大道和330國道配套基礎設施,優化道路通行條件,創造客貨分離車道,實現道路行駛車輛更安全、更暢通。有序推進金蘭之間高鐵、輕軌、水路等交通的優化布局和建設投入。
探索創新金蘭同城化產業平臺。婺城新城區和金蘭創新城統籌謀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重視與周邊產業配套,積極參與都市產業分工,共同打造產業集群、產業鏈條,探索設立金蘭科技合作專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給予金義自貿區的相關優惠政策輻射至金蘭科技合作專區,打造創新開放新高地;探索由兩地財政聯合設立金蘭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資金,推動兩地圍繞汽配、生物醫藥等產業聯合申報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打造強大產業集群,推動形成產業興旺帶動人口興旺的良性發展。還可學習借鑒蘇州、昆山等地招商經驗,引進先進國家或地區的企業成立相應的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金蘭兩地同處錢塘江上游,山同脈、水同源,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都市區西部聯網供水(金華引水)工程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強化了兩地供水合作,金華金沙灣水廠每年為蘭溪提供不少于1000萬立方米優質水,有效保障了蘭溪安全用水,進一步加深了兩地群眾情感融合。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強化生態共保,協同持續推動五水共治,協同持續推進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共同推進環境共護,落實一張負面清單管兩地,深化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開展水、氣、固廢污染處置等環保領域合作,加強聯合執法,讓兩地人民共享金蘭秀美風光,保障金蘭同城化宜居宜游環境。
作為同屬一個地級市的兩地市民,在教育、醫療、文化等不少公共服務項目上已享受同城待遇,但是兩地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依然有深化融合的空間。比如,第一,在旅游資源上可深化同城共享。金蘭兩地可探索將雙龍旅游風景區、蘭溪六洞山旅游風景區、蘭湖旅游風景區等旅游資源惠民政策方面互認市民,優化整合兩地優勢旅游資源,共同開發精品旅游項目。第二,進一步強化水資源同城化管理。加強婺城、蘭溪兩地在地表水資源上的統籌供應管理以及在地下水資源上的協同開發、利用、保護、監督。第三,在住房公積金、養老等領域也可進一步深化融合。
建立健全人才同城化的體制機制,將人才合作落實情況納入對相關部門的考核范疇,雙向開展干部人才掛職鍛煉,在不同工作崗位互掛互派干部人才,加深兩地干部人才對金華市情、婺城區情、蘭溪市情地了解,推動干部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交流合作,協同提升區域教育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實現教研培訓全面對接、素質教育全面融合、職業教育相互補位,共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搭建科技人才交流平臺,以上海人才飛地建設、婺星回歸大賽、引才專場活動等形式引鳳筑巢。探索金蘭兩地聯合開展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拓展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促進科技人才協同交流。
〔參 考 文 獻〕
〔1〕白聰霞,安旭,鄭曉燕.“同城化”視角下的金義都市區發展對策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345-351.
〔2〕丁揚.浙中城市群實施趕超發展戰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3〕豆建民.中國區域經濟格局與城市網絡體系的演化趨勢〔J〕.城市問題,2015,(07):54-61.
〔4〕陸銘.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章勝峰.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的金華實踐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27-32.〔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