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海云
關鍵詞: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
中圖分類號:D9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09 — 03
【案例一】 奚某與夏某、耿某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耿某魁生前向奚某借款,夏某系耿某魁妻子,耿某系耿某魁女兒,耿某魁于2018年4月6日死亡。法院審理后認為,兩被告作為耿某魁的法定繼承人,依法應在耿某魁的遺產范圍內清償耿某魁的債務。法院判決夏某、耿某在耿某魁遺產范圍內歸還借款。②
該案中,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繼承,法院判決其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清償債務。但是,對于被繼承人是否留有遺產、繼承人是否實際繼承遺產以及繼承多少遺產等問題,未明確審查和判定。實際執行過程中,繼承人往往以未實際繼承遺產為由提出異議,造成執行不能。
【案例二】 路某訴王某、唐某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唐某發生前向路某借款,王某與唐某發妻子原系夫妻,2014年9月29日離婚,唐某系唐某發的女兒,2018年1月2日,唐某發死亡。法院審理后認為,王某與唐某發于本次借款事實發生前已離婚,王某非其法定繼承人;唐某作為唐某發的法定繼承人,主動放棄繼承遺產,對唐某發的債務不負償還責任。法院判決駁回路某對王某、唐某的訴訟請求;路某對唐某發所享有本息可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被繼承人唐某發遺產范圍內獲得清償。③
該案中,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依法可不負償還責任,但為保障債權人利益,法院判決在被繼承人遺產范圍內清償。實際執行過程中,因被繼承人死亡,無明確的清償主體,遺產范圍界定、協助執行義務等模糊不清,繼承人往往以放棄繼承為由,拒不配合執行,造成執行不能。
對于以上兩則案件的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④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2條⑤,從“應然”層面構建了規范框架和處理原則,為審理判決提供了依據,但從“實然”角度來看,還涉及諸多程序和實體問題,造成實際執行陷入困境。例如,債權人僅知曉被繼承人生前留有遺產但是不知曉遺產的具體情況,是債權人承擔舉證義務還是法院負有查明義務?被繼承人的全部或者部分繼承人放棄繼承,是否還應當作為被告?遺產沒有經過繼承,被繼承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被繼承人留有遺產但無繼承人,債權人如何獲得救濟?司法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被繼承人清償糾紛,按照現有法律依據,作出“理論性”裁判文書,忽略了“實踐性”執行思維。就執行而言,其主要受判決主文的約束,如何理解“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清償債務”?在繼承人未實際繼承遺產、遺產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如果開展執行工作?審執銜接不順暢,造成相關權利義務停留紙面、形同虛設,“法律白條”極大地損壞司法公信力。①因此,對于此類案件審判與執行之間的沖突,筆者擬通過對司法實踐的技術處理進行梳理總結,為破解困境找尋應對之道。
債權人提起訴訟時,因無法知曉繼承人對于繼承的態度,一般都將理論上可能的繼承人作為共同被告起訴。審理中,若全部或者部分繼承人做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法院將如何處理?目前司法實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駁回起訴。該觀點認為,繼承人放棄繼承后,債權人不應再向繼承人主張權利,至于被繼承人財產,應為無主財產,債權人可另行主張權利,繼承人已不是適格的被告,故應當駁回債權人的起訴。②
二是駁回訴訟請求。該觀點認為,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故駁回債權人的訴訟請求。③
三是折中說。該觀點認為,駁回起訴及訴訟請求的做法均使得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即使繼承人明確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仍然應當妥善保管被繼承人的遺產,待法院查明債權關系的真實性后,協助清理被繼承人遺產,并以遺產償還被繼承人生前債務。④
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件中,對于被繼承人的遺產是否應當在審判階段查明,是屬于債權人的舉證范圍還是法院應當依職權查明,司法實踐存在分歧。
一是普遍性裁判觀點認為,無需在審理中查明被繼承人遺產,只要在判決主文中確定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即可。
二是實踐性裁判觀點認為,遺產范圍的查明是判決繼承人償還債務的前提,應當在審判階段查明,債權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對于存在的財產線索,法院可依職權予以查明,并將查明結果寫入判決主文,明確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⑤
司法實踐中,大多數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件的判決文書,雖然文字表述上略有差異,但是基本上均引用《繼承法》與《繼承法意見》的表述,要求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清償債務。對于是否存在放棄繼承,是否查明繼承遺產,是否真實完成繼承等問題,不做具體說明和表述。可以說,只是形式上確認了債權,并賦予債權人獲得清償的資格,并未在實質上解決執行面臨的具體問題,無法有效保障債權人利益實現。
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件中,法院一般僅在事實查明部分,簡要表述被繼承人的身份信息,各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關系。筆者認為,雖然被繼承人死亡后無法列為訴訟參加人,但就債務清償案件而言,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仍是重點,法院需要審查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債務憑證,確定債務的真實性,繼承人只是承繼了被繼承人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而參加訴訟,債權關系的相對人仍是債權人與被繼承人。因此,筆者建議在裁判文書首部中,將被繼承人身份信息列于訴訟參加人之后,例:被繼承人:張某,性別,出生年月,生前住所地,死亡時間等。
為便于審執一體,筆者建議將遺產查明前置于審理階段。一是技術上可行,法院的執行查詢手段也可運用于審理階段。《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明確賦予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通過網絡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財產線索。二是實踐中有效,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之所以涉訴,很大原因是基于債權人及繼承人均不知曉被繼承人的遺產情況,雙方希望借助于法院查明遺產的目標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在審理階段可以查明遺產狀況,在遺產金額明顯大于債務金額的情況下,繼承人有動力去尋求訴訟等途徑分配財產,也可能同意首先代為清償對外債務,再進行遺產分配。同時就債權人而言,如果通過法院查詢系統尚無法找尋到被繼承人的遺產線索,債權人更可能正確地認知和評估訴訟風險。三是權利上有保障,訴訟到執行會有相當長的時間間隔,而法院的查詢都是針對查詢時財產狀況,其只能反映某個節點的財產狀況,不能反映時段內的財產變化狀況。如果在審理過程中固定了遺產狀況,等到執行時遺產狀況發生變化,執行法院可以進行有效校驗,針對變化原因進行調查,如果系繼承人有轉移或者案外人有侵占遺產的情況,權利人可以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或者執行法院依法予以追回。
針對“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清償債務”模糊化的判決主文給執行帶來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民事訴訟法解釋》第六十七條規定,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其監護人作為共同被告,從而解決《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的實際操作問題。具體到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判決主文的表述建議明確以下要素:一、確認原告對被繼承人享有的債權本金及利息金額;二、如繼承人繼承遺產的,由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清償債務;三、如被繼承人生前留有財產的,可先予執行該財產。這樣既可讓債權人的權利得到確認,不會因為訴訟時效等原因滅失,又可有效應對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情況,更可為法院直接執行被繼承人財產提供了判決依據。同時,也與判決文書首部羅列被繼承人身份信息的目的相銜接,避免了清償債務必先由繼承人繼承遺產這一前提條件的限制。
法院的“點對點”查詢系統現今只能查詢被執行人名下的財產信息。而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案件中,被繼承人其實才是真正的義務負擔者,繼承人只是承受其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雖然判決文書列明繼承人需承擔債務清償責任,但是在繼承人未實際分得遺產的情況下,其自然難以作為被執行人,查詢其名下財產沒有意義,即使查詢到了財產,在沒有甄別財產屬于繼承遺產的情況下,不能直接執行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而被繼承人因為不是被執行人,無法查詢其名下財產狀況。因此,筆者建議在被繼承人糾紛案件中增加查詢權限,將被繼承人作為查詢對象,如果查詢到被繼承人有財產,法院可以直接予以執行。
結語:《繼承法》和《繼承法意見》均頒布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對被繼承人債務清償規定地較為原則。近三十年的社會發展變革中,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面臨問題趨于復雜多樣,司法實踐也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通過實踐層面審執一體的共識,有效保障當事人權益,切實維護司法權威。實際上,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遺產執行人制度在立法上取得了新突破,立法理念與司法實踐一脈相承,旨在解決主體不適格、財產不清晰等問題,希望通過審執的探索和梳理,給配套制度的完善提供更有價值的實踐參考。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