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聞秀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共滿洲省委;抗日宣言;羅登賢
中圖分類號:K2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32 — 03
從九一八事變爆發開始,到日本成立偽滿洲國,中共滿洲省委在抗日斗爭第一線,即使是黨組織遭受破壞的艱難情況下,依然連續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中共滿洲省委宣言》《中共滿洲省委關于滿洲事變第三次宣言》《中共滿洲省委對滿洲事變第四次宣言》《中共滿洲省委為反對滿洲“獨立政府”宣言》等五次抗日宣言。一系列抗日宣言,不僅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吹響抗日號角的最初先驅者,而且說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復雜局勢一邊思考,一邊改進斗爭策略的探索精神。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并進攻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面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國民政府卻執行節節后退的“不抵抗政策”。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挺身而出,毅然扛起領導東北軍民抗戰的重擔。
事變發生第二天(9月19日)上午,中共滿洲省委在沈陽小西邊門附近的省委秘書長詹大全家召開常委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省委書記張應龍、組織部長何成湘、宣傳部長趙毅敏、秘書長詹大全、軍委書記廖如愿。這次會議作出了決議和滿洲省委致中共中央的報告,還決定對當前黨的工作進行布置。會上確定省委要發一個總的宣言,并寫一個總的決議。①會后,省委責成省委宣傳部起草了文稿,經趙毅敏修改后,再經省委常委討論定稿,并于9月19日當天發表《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宣言》,即《第一次宣言》。
《第一次宣言》對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侵略行為進行了深刻地剖析,指出“這一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實現其‘大陸政策、‘滿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動,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更有力的統治滿洲、侵略蒙古,以致使滿蒙成為完全殖民地的政策”。對于日本關東軍謊稱“這次沖突是奉天北大營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所引起的”,指出“完全是騙人的造謠,三歲小孩子也不會相信這些話”。②《第一次宣言》對國民黨政府執行的不抵抗政策實質進行了徹底地揭露,認為“所謂‘忍耐、‘鎮靜、‘莫給人以可乘之機會、‘和平以示奮斗等等所謂策略及其極力壓迫一切反帝運動的行動,必然要使日本帝國主義者更急進的更無忌憚的來占領滿洲”。③
《第一次宣言》是中國十四年抗戰史、也是世界二戰史上被侵略國家向法西斯國家發出的第一份正義宣言。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以自己敏銳地洞察力,迅速地判斷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侵略實質,第一時間向國人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進行鳴警,與國民黨政府所執行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南方各地的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中,但面對東北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客觀實際,中共滿洲省委迅速將民族矛盾置于首位,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應變力和執行力。
《第一次宣言》在揭露日本侵略行徑和國民黨政府軟弱本質的基礎上,還為東北人民指明了對日斗爭的最初方向,提出“只有工農兵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才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并科學地論斷“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將帝國主義逐出中國”。①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嘗試用“組織工農武裝”和“堅持黨的領導”構建抗日戰爭理論體系,并階段性形成“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抗戰口號。②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伊始,首次將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納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
1931年11月,滿洲省委宣傳部秘書楊先澤被捕,供出省委書記張應龍、軍委書記廖如愿,導致省委機關遭受嚴重破壞。同年12月,中共中央任命正在東北進行巡視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羅登賢同志為滿洲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重新組建中共滿洲省委。③在省委機關遭受破壞和重組過程中,中共滿洲省委克服重重困難,依然戰斗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抗日斗爭的第一線。中共滿洲省委針對九一八事變,在廣州起義四周年之際,于1931年12月1日起草并發表《中共滿洲省委宣言》,即《第二次宣言》。
《第二次宣言》指出日軍占領東北后,“以鐵血政策奴役滿洲工農及勞苦群眾,造成工人空前的失業與農村極度的破產,農產品比去年低落三分之二”,并預測日軍將“更加繼續不斷的殘暴行(為),立即占據錦州、山海關的動員與天津的進攻,企圖鞏固滿洲的統治與向著華北的進攻”。④可見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偽的白色恐怖,仍然深入到東北廣大工廠和農村進行實踐斗爭,掌握了東北基層社會在日軍的侵略剝削下面臨破產的困境。同時中共滿洲省委也準確地判斷出日軍即將侵占錦州、山海關,進而企圖吞并華北的野心,時刻扮演著整個中華民族敲鐘人的角色。
《第二次宣言》對江橋抗戰和新民地區的義勇軍抗戰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只有這種斗爭,才能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滿洲”,并進一步提出“爭取武裝與建立政權是不能分離的任務,要保障與可能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在滿洲的直接統治。”⑤中共滿洲省委在肯定東北人民自發的武裝斗爭的基礎上,提出武裝斗爭與建立抗日政權應該同步進行,也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明確提出建立抗日武裝政權,為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提出的“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進行了早期的理論鋪墊。⑥
鑒于九一八事變后敵人在沈陽的統治更加嚴密,而哈爾濱既有李杜、馮占海等部抗日義勇軍,又有張景惠這樣的漢奸,并且尚未被日軍占領,復雜的斗爭形勢對滿洲省委開展工作更為有利,因而省委機關于年末遷到哈爾濱。⑦中共滿洲省委遷到哈爾濱不久,羅登賢即組織省委主要負責人制定東北斗爭方略。經討論,中共滿洲省委初步認為:“鑒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實際情況,滿洲黨的工作重點應由城市轉向農村,共產黨員應即下鄉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戰爭。”⑧正是基于此種背景,1932年1月15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中共滿洲省委關于滿洲事變第三次宣言》,即《第三次宣言》。
《第三次宣言》在前兩次宣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日軍下一步侵略計劃,指出“日本已向熱河、天津、北平、青島立即進攻的動員,日本帝國主義以這種殘暴行為,來完成滿蒙殖民地直接統治與對華北的進攻”,而且更先見性地預測到日本會“更殘酷的鎮壓中國革命與掀起帝國主義太平洋的戰爭”。⑨這為后來中國全民族抗戰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爆發進行了及時有效的預警。
《第三次宣言》還介紹“錦州與各地廣大群眾的自動武裝起來組織義勇隊抗日軍,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的英勇的斗爭的行動,驅逐了日軍出義縣、白旗堡、新立屯、打虎山等地方,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滾出了遼西的占據地”,進而提出“擴大錦州農民及一切被壓迫群眾武裝,開始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占據地的斗爭,在滿洲一致的行動”。?輥?輮?訛表明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重點已經由沈陽等中心城市,轉向錦州等地區的廣大農村,并開始嘗試建立以農民和被壓迫群眾為基干的抗日武裝,為組織抗日游擊戰爭準備了必要的群眾基礎。
1932年2月5日,日軍占領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所在城市哈爾濱。2月6日,中共滿洲省委第一時間發表《中共滿洲省委對滿洲事變第四次宣言》,即《第四次宣言》。《第四次宣言》開篇即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占據哈爾濱了,日本的目標正向整個北滿的進攻”,還介紹“在山海關、錦西開始并且驅(逐)了日本帝國主義出許多占據地勝利”,最后鼓舞東北民眾“堅決的起來,擴大的這一戰爭才能從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血政策解放出來”。①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陰謀策劃下,偽滿洲國發布《建國宣言》,扶持清朝廢帝溥儀擔任偽執政,設年號為“大同”。針對日本政府的倒行逆施,企圖吞并東北的赤裸行為,中共滿洲省委于1932年3月5日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反對滿洲“獨立政府”宣言》,即《第五次宣言》。
《第五次宣言》闡明日本在二三十年來“不但把握著東三省的一切經濟命脈,吸盡了東三省民眾的脂膏,造成人民極端的貧困,而且東三省的一切混亂不安,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直接造成的”,新建立的偽滿洲國是“日本御用的,他的主要任務是更進(一)步的幫助日本帝國主義和剝削滿洲勞苦民眾”。②中共滿洲省委深刻地剖析了日本對東北地區長期的經濟侵略,指出日本的殖民入侵是東北政治混亂和人民貧困的根本原因,而偽滿洲國則是日本殖民統治東北的幫兇。
《第五次宣言》明確指出“東三省已經從半殖民地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純粹殖民地”,“只有徹底驅逐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切政治經濟及軍事的勢力出滿洲,沒收日本帝國主義的銀行、礦山、鐵路、工廠及一切企業,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之后,滿洲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和獨立”。③隨著偽滿洲國的成立,中共滿洲省委認為東北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中日民族矛盾先于全國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也下降為從屬地位,只有打敗日本侵略者,東北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在復雜的國內外背景下,迅速判斷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實質,并隨著局勢的變化,從東北斗爭的實際出發,接連發表系列抗日宣言。系列抗日宣言是中共滿洲省委在民族危亡之際,果斷提出,不斷思考,逐步改進,自我訂正的科學探索。
首先,系列抗日宣言客觀地分析了日本企圖吞并中國的陰謀,最早進行了鳴警。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由于日本各派政治勢力的此起彼伏,侵略政策搖擺不定,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是逐步展開的。國民黨政府和歐美列強都把九一八事變當作普通的中日糾紛,被動地等待國際聯盟進行調停處理。只有中國共產黨清醒地洞察到“‘九一八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化中國一個極重要的步驟”。④中共滿洲省委在系列抗日宣言中精準地預測到日本會進一步侵略錦州、山海關、北滿、熱河乃至華北,甚至會掀起太平洋戰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中國共產黨及時地預見到“貪婪的日本帝國主義不會限制于僅僅侵占東北四省,而是并吞全中國”,⑤才會使整個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注意到日本的野心,為日后全民族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提前做好思想準備。
其次,系列抗日宣言及時地指出東北地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最初探索。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先于全國其他地區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滿洲省委迅速調整斗爭策略,主張擴大農民及一切被壓迫群眾武裝,鼓勵工農武裝抗日,肯定抗日義勇軍的反日行動,積極嘗試探索一條符合全民族利益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3年1月26日,中國共產黨率先在東北地區提出:“盡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統一戰線,來聚集和聯合一切可能的,雖然是不可靠的動搖的力量,共同的與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⑥這對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先行操作和示范作用,也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系列抗日宣言多次強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地區迅速淪陷。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再次挺身而出,肩負起領導重任,引領東北民眾戰斗在抗日最前沿。正如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前夕所述:“共產黨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把徹底解放中華民族當做了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資產階級革命階段中的最主要的任務,并且從沒有放棄在這一民族解放運動中力爭自己政治領導的責任。”⑦系列抗日宣言最早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權問題,這直接關系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否形成與鞏固,決定了抗日戰爭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最終命運。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