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杰,孟富宣,陽世瑩,孫漫瑩,楊玉皎,郭淑萍,劉海剛,方海東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元謀干熱河谷植物園,云南 元謀 651300)
鳳梨釋迦(Atemoya)又稱菠蘿釋迦、蜜釋迦,是美國從冷子番荔枝(Annona cherimolia)與普通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的雜交種中選育而來,屬番荔枝科(Anonaceae)番荔枝屬(Annona)多年生半落葉性果樹,適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栽培[1]。鳳梨釋迦果實肉質柔軟,風味獨特,芳香濃郁,富含維生素C和番荔枝內酯,具有營養、保健和藥用功能,深受消費者喜愛[2-4],曾是臺灣種植面積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熱帶水果之一[5],現在海南、福建、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逐步擴大栽培,呈現出規模化種植的趨勢。在云南元謀干熱河谷地區,鳳梨釋迦正季果于9月前后成熟,此時由于上市的水果種類較多,番荔枝的價格空間受到擠壓,而且由于這段時間溫度高、易突發降雨,果實生長、成熟迅速,易在短時間內造成果品積壓、腐爛,在果實接近成熟和采后的后熟期間容易發生大量裂果,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近年的研究發現,鳳梨釋迦的花芽分化對氣候條件和季節的要求不嚴格,只要樹體累積充足養分,新稍萌發后就能抽出花蕾并開花結果,在每年2—9月通過短截、摘心、摘葉等方式均可促使枝條萌發新稍[6]。在把握好鳳梨釋迦的生長發育特性的基礎上,適時采取恰當的修剪方式,可以使果實在8月—翌年3月成熟[7]。在元謀干熱河谷地區,如果將鳳梨釋迦果實成熟期調節到11月—翌年2月,可有效避開高溫、突發降雨天氣,避開芒果、龍眼、荔枝、葡萄等大量上市的時間,還能緩解冬春季市場上水果脫銷的矛盾。鳳梨釋迦花蕾的數量和質量與修剪后抽發新稍的生長狀況密切相關,生長旺盛的新稍花蕾的數量多,花蕾的數量和質量有保障。因此,筆者研究了不同修剪方案對鳳梨釋迦新稍萌發和生長狀況的影響,旨在篩選出有利于萌發更多健壯新稍的修剪方案,為生產實踐提供技術指導。
試驗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苴林基地番荔枝園內進行。該地的海拔為1 100 m,屬南亞熱帶干熱季風氣候,全年干燥炎熱,光照和熱量比較充足。年均氣溫21.9℃,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1℃。年日照時數2 670.4 h,日照百分率達60%。年平均降水632.47 mm,雨季集中在6—10月,年平均蒸發量為降水量的6.4倍。年平均空氣濕度53%,年平均干燥度2.8。
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砂土,pH值6.76,有機質含量11.5 g/kg,全氮含量0.67 g/kg,全磷含量0.35 g/kg,全鉀含量0.44 g/kg。鳳梨釋迦為7年生,南北行向,株行距3 m×4 m,樹高2.5 m,冠徑2.8 m。每株保留4~5條一級分枝,一級分枝與地面角度約為50°,果園鋪設滴灌設施,按常規方法進行水肥管理。
選擇樹冠大小、長勢基本一致,無病蟲害,長勢良好的植株,先將細弱枝(距基部10 cm處莖徑≤1 cm)、下垂直、過密枝疏除(從基部整枝剪除)。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設計,共6個處理,具體修剪方案見表1。每處理1株,設3次重復,按隨機區組排列。

表1 鳳梨釋迦修剪方案
于2019年8月上旬按試驗設計方案進行修剪,10月中旬調查抽發新稍情況,統計抽發有效新稍數量(稍長≥10 cm確定為有效新稍),并在每株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選取長勢較好的5個新稍用游標卡尺測量距基部10 cm處的莖徑,用卷尺測量稍長。
用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SPSS 19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LSD法檢驗差異顯著性。
由表2可知,不同修剪方案對鳳梨釋迦番荔枝萌發新稍的數量、長度、莖徑的影響顯著。A、B和C 3種樹形萌發新稍的數量、長度、莖徑均呈現A>B>C的趨勢,說明將樹冠頂部枝條短截至15 cm,保留外側枝條最有利于新稍的萌發和發育成壯枝,樹冠內堂枝條疏除,保留外圍枝條次之,在一級分枝頂部保留2個枝條,其余疏除的修剪方式則不利于新稍萌發、生長。新稍數以A樹形摘心處理的最多,為377.67條,顯著高于B和C樹形不摘心的處理,增幅分別為86.97%和107.14%;同一種樹形下萌發的新稍數量均表現出摘心處理大于不摘心處理,A、B和C 3種樹形摘心處理萌發新稍數量比不摘心處理分別高出19.90%、71.95%和41.50%。新稍長度除A樹形處理外,均是摘心處理的新稍長大于不摘心處理;A樹形2個處理和B、C樹形摘心處理的新稍長都超過40 cm,以B樹形摘心處理的新稍長最大,為46.83 cm,顯著高于B和C樹形不摘心處理,增幅分別為41.78%和65.65%。新稍莖徑是B、C樹形的摘心處理大于不摘心處理;A樹形2個處理和B、C樹形摘心處理的新稍莖徑顯著大于C樹形的不摘心處理。A樹形2個處理和B樹形摘心處理的萌發新稍數、新稍長和新稍莖徑均保持較高水平,較有利于新稍的萌發和發育成壯枝;C樹形不摘心處理的萌發新稍數、新稍長和新稍莖徑均為最小,最不利于新稍的萌發和生長。

表2 不同修剪方案對新稍抽發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方位的新稍長度和莖徑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但東面和中部的新稍較長,分別為45.25和44.07 cm;北面新稍最短,分別比東面和中部新稍短23.58%和21.53%;南面新稍長排名第四,比東面和中部新稍短22.63%和20.56%。不同方位新稍莖徑由大到小依次為中部、東面、西面、南面、北面,中部和東面的新稍莖徑分別為7.42和6.90 mm,比北面新稍的莖徑大14.51%和6.48%,比南面新稍的莖徑大12.59%和4.70%。樹體東面和中部的新稍生長健壯,西面的新稍次之,北面和南面的新稍長勢較弱。

表3 樹體不同方位新稍生長情況比較
番荔枝的芽是混合芽,抽發新稍時伴隨著花芽的分化、萌發,但腋芽常被葉柄基部包裹,葉柄不脫落就無法萌發抽出花枝[8]。短截、去頂、去葉等修剪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除頂端優勢和葉柄的抑制,能誘導成花基因的表達,使腋芽得到充足的養分和激素供給,從而促進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而開花結果[9]。該研究的3種樹形處理中,A樹形能夠萌發更多的新稍,可能是由于A樹形將頂部枝條短截后保留了相對較多的芽眼數,同時短截促進了保留部分隱芽的萌發,而B、C樹形則是分別將內堂枝疏除和除頂部2個枝條外疏除,其樹體保留的芽眼總數相對較少。這與鄧穗生等[10]認為:番荔枝生產反季果修剪時保留枝條長度不宜小于15 cm,否則腋芽萌發數量較少相符。A樹形摘心處理萌發新稍數量最多,但新稍長、莖徑均小于A樹形不摘心處理和B樹形摘心處理,可能是因為A樹形摘心處理的修剪方式萌發新稍數量過多,新稍正常生長所需養分供給超過了樹體承載范圍,不利于新稍長成壯枝。
樹體不同方位枝條的生長狀況受太陽運動軌跡的影響,夏至以后,隨著太陽直射角度的變化,一天當中樹體各個方位接受太陽光照強度的最高值和葉片表面溫度最高值依次出現在樹體的東面、東南面、南面、西南面、西面,中午以后太陽直射南面、西南面時光照強度和葉面溫度達到峰值,樹體北面光照強度和溫度始終最弱[11]。該研究中北面枝條長勢最弱,主要是由于樹體北面光照不足,限制了葉片的光合作用強度,其養分累積少;而南面和西面枝條長勢較弱,可能是由于受到不同程度強光和高溫脅迫的影響,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導致光合產物合成受限;中部和東部的新稍長勢較好,可能是由于葉片接受的光照強度和葉面溫度適宜光合產物的合成,也可能是因為中部萌發的枝條靠近主干,具有更強的生長極性。
在實際生產中,考慮到樹冠外側枝條不摘心會使枝條抽稍較長,易造成植株之間枝葉郁蔽,相互遮擋,所以在鳳梨釋迦番荔枝反季果促花修剪時建議采取樹冠內堂枝條疏除,樹冠外圍枝條保留并摘心的修剪方式來促使萌發新稍、培養壯枝,修剪之后還要適當施肥,以保證新梢生長的養分供給。在樹體西面和南面適當增加保留枝條,為新稍遮擋部分強光,減弱強光、高溫脅迫,南北行向栽培的植株要避免株與株之間枝葉郁蔽,增加北面透光度,改善樹體北面的光合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