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樺,馮志永,譚強林
(1.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有著生產專業化、經營產業化、管理企業化、產品商品化、機制市場化、發展多維化等特點,是高效益多功能的產業。為了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高度組織化、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提升農業產業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加強對瀏陽市現代農業的研究,對促進和引導瀏陽市現代農業更快更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總體上看,2015—2019年瀏陽市的農業生產條件水平保持穩定,并不斷改善(見表1)。有效灌溉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的高位水平;農機總動力由2015年的1 532 800 kW增加到了2019年的1 600 000 kW,增長4.38%,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由2015年的1.32 kW/667m2增加到了2019年的1.39 kW/667m2;農村人均用電量由2015年的306.60 kW·h/人增加到2019年的390.97 kW·h/人,增長了27.52%;勞均經營耕地面積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在940 m2/以上。2019年瀏陽市建成高標準農田0.8萬hm2,機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率均位居全省前列[1-5]。

表1 2015—2019年瀏陽市農業生產條件相關指標數據
在2015—2019年期間,農業生產效率相關指標增減互現,但總體上是穩步提升(見表2)。農作物總產量2016年最高為2 014 093 t,2017年最低為1 847 249 t,而后2年逐年增長且總體保持穩定;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總產量與農作物總產量變化規律保持一致,2019年為1.68 t/667m2。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產值由2015年的12 403.01元/667m2增加到了2019年的16 041.88元/667m2,增長率為29.34%;勞均農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11 841.36元/人增加到2019年的13 995.66元/人,增長率為18.19%。農業種植業為瀏陽市的優勢主導產業,雖然農業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略有下降,但總體所占比例仍然較高,2019年仍達56.65%;林業所占比重由2015年的11.57%上升到2019年的13.23%;畜牧業和漁業所占比重分別由2015年的24.56%和2.92%下降到2019年的21.80%和2.13%。近年來瀏陽市服務業的發展勢頭較好,2019年服務業總產值達11.39億元,相比于2015年的3.46億元增加了7.93億元,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也由2015年的2.39%提高到了6.18%,增長率達158.6%[1-5]。

表2 2015—2019年瀏陽市農業生產效率相關指標數據
近年來隨著瀏陽市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機等相關基礎設施都有了很大改觀(見表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5 191元/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34 355元/人,增長了36.38%。但糧食總產量卻有所下降,由2015年的572 895 t減少到2019年的504 077 t,減少了12.01%,導致人均糧食產量相應下降,由2015年的389.96 kg/人下降到2019年的335.58 kg/人,人均糧食量減少了54.38 kg/人。隨著畜牧業和漁業所占比重的減少,人均肉類總產量和人均水產品總產量均有所下降,分別從2015年的118.44 和24.45 kg/人下降到2019年的74.03和16.65 kg/人。2015—2019年期間,農村人均農業產值和農村人均農業增加值的增長幅度較為穩定,增長率分別為29.11%和20.83%,分別由2015年的人均11 143.78和7 376.66元/人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14 387.93和8 913.06元/人。瀏陽市的旱澇保收率一直穩定在11.56%以上水平[1-5]。

表3 2015—2019年瀏陽市農業保障水平相關指標數據
2.1.1 指標體系構建通過比照發達國家和我國農業發達省、市的相關數據,將現代農業的發展劃分為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實現階段,并參照劉芳清等[6]的方法確定了現代農業各個發展階段的相應綜合評價值范圍(見表4)。

表4 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
參照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現代農業指標設置,并結合考慮湖南的實際,應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建立起由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效率、農業保障水平等3大要素模塊(一級指標),共計16項二級指標構成的3個層次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Y)的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的目標值及16個指標的具體權重值見表5。
2.1.2 綜合評價值測算方法首先采用標準值法對相關指標數據用下列公式(1)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中Zki為第k項一級指標的第i項二級指標的標準數值,Xi為第k項一級指標的第i項二級指標的實際值,X0為第k項一級指標的第i項二級指標目標值。
然后采用下列公式(2)計算出綜合評價值。

式中Y為現代農業的綜合評價值,Yk為一級指標的綜合評價值,fk為一級指標的權重,Z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第i個二級指標的數值,w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
根據表5中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先按公式(3)、(4)和(5)分別計算出3個一級指標的綜合評價值Y1、Y2和Y3,再按公式(6)計算出現代農業的綜合評價值Y。

表5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Y)的評價指標體系

以瀏陽市2015—2019年的16項二級指標的實際值作為樣本,應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對瀏陽市2015—2019年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測算的結果見表6。
2.3.1 總體發展水平根據表6的測算結果可知,2015—2019年瀏陽市現代農業綜合評價值基本保持在61左右。按表4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瀏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已邁入初步實現階段。
2.3.2 農業生產條件發展水平2015—2019年的綜合評價值為57.17~58.91(見表6),說明瀏陽市農業生產條件水平較好,且較穩定,早就跨入了初步實現階段。其中,有效灌溉率已達到了現代農業的實現階段,但這也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在2016年就達到了現代農業的實現階段,說明瀏陽市農業機械的使用較為普遍;農村人均用電量總體發展趨勢是升高,與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有著大致相同的發展軌跡,其運行方向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一致;勞均經營耕地面積基本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期間變化不大。
2.3.3 農業生產效率發展水平2015—2019年綜合評價值由69.21增長到了75.74,增長了6.53(見表6),從2017年開始已由初步實現階段邁入了基本實現階段。其中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總產量和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已達到基本實現階段,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產值已達到現代農業實現階段。勞均農業增加值穩步上升,說明瀏陽市農業發展質量好、效益高。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穩步上升,說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好。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略有下降,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注重農產品提質增效。勞均農業增加值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處于初步實現階段,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3.4 農業保障水平2015—2019年瀏陽市農業保障水平的綜合評價值為58.37~55.04,在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略有下降(見表6),但已處于初步實現階段。其中旱澇保收率和人均水產品總產量還處于準備階段,農村人均農業產值處于起步階段,說明提高瀏陽市現代農業保障水平的任務仍然較重;人均糧食產量和農村人均農業增加值處于初步實現階段;人均肉類總產量雖然有下降趨勢,但已處于現代農業的基本實現階段;農民人均純收入處于現代農業的實現階段。
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瀏陽市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內延外拓、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打造全產業鏈的思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全市蔬菜、水果、黑山羊、油茶、花卉苗木五大特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重構升級,加快構建具有瀏陽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挖掘發展新動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并帶動其他農業產業共同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現代農業向好發展[7]。力爭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達到6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形成“五業育五園、五特帶百千”的發展新格局。
強化上游產業鏈建設,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大力發展規?;?、標準化、集約化、綠色生態的原料生產基地,著力培育蔬菜、水果、黑山羊、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著力抓好達滸、官渡、沿溪等17個鄉鎮6 667 hm2綠色優質蔬菜基地建設,完成沿溪667 hm2蔬菜示范園的提質改造;建成瀏東公路百里水果走廊的大圍山667 hm2生態桃園、梨園,沿溪667 hm2生態金桔園,古港667 hm2生態瀏陽早(甜)桔,天巖寨667 hm2富硒椪柑4個特色水果示范基地;在大圍山、高坪、淳口等11個鄉鎮建成瀏陽黑山羊生態養殖小區100 家;完成以鎮頭、普跡為核心的6 667 hm2油茶綜合產業園和以沙市、大瑤、淳口等10個鄉鎮為核心的2.333萬 hm2油茶基地建設;建成以柏加為核心的瀏陽河百里花卉苗木走廊6 667 hm2花卉苗木基地。
加大區域公共品牌整合力度,重點培育“瀏陽蔬菜”“大圍山水果”“瀏陽茶油”“瀏陽黑山羊”和“瀏陽花木”等區域公共品牌,推行“公共品牌+企業商標+企業產品品牌”整合模式,在全市形成一個產業、一套標準、一個品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依托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子品牌,以“母子品牌”模式,實現子品牌產品溢價,帶動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迅速成長。加快建立農業信息網絡,構筑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加快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廣泛應用集中配送、連鎖經營、農超對接等現代物流、營銷方式,提升企業品牌農產品營銷能力[8]。
鼓勵社會工商資本向現代農業集聚,加快引導自然人向法人轉化;啟動農業龍頭“大企業”培育工程,探索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挖掘合作社發展潛力,探索完善合作社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合作社聯合發展;探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種養大戶,創建1 000家長沙市級以上規模家庭農(林)場或專業種養大戶,全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70%以上[9]。對新認定為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省級以上農業園區、基地,成功掛牌上市的企業,市財政一次性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
著力培育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強經營管理、市場開拓、現代營銷等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農業領軍人才。加強農業從業人員培訓,充分利用農業高等教育、農民職業教育等培訓渠道,培養生態循環農業、農村環境監測、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10]。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中,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和實用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力爭用5 a左右時間,培養現代農業發展領軍人才100人,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培訓,農村實用人才規模達5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