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光
摘要:在組織法的框架下,公司合規職責的分配、合規義務的內容、合規工作的組織以及違反合規義務的責任是公司合規領域的核心問題,與此相關的法律規則統稱為公司合規組織性規范,其目的在于通過組織化實現公司合規。德國公司法并沒有明文規定公司機關的合規義務,但從業務執行機構的謹慎義務中引申出來的合法性管控義務成為其承擔合規組織義務的法律基礎;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機關地位成為其承擔合規監督義務的法律基礎。加之《違反秩序法》和金融領域專門法律中的合規組織性規范,共同構成了德國公司合規組織性規范體系。德國公司合規制度以董事注意義務為基礎的發展路徑、司法實踐中的理論闡釋以及公司合規制度責任與激勵機制的探索對于我國公司合規制度建設都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組織法公司法德國法公司合規企業合規
2015年9月18日,美國環境保護署指控大眾汽車銷售的部分柴油車安裝了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測的軟件,可以識別汽車是否處于被檢測狀態,繼而在車檢時秘密啟動,從而使汽車能夠在車檢時以高環保標準過關;而在平時行駛時,這些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卻嚴重超標,最大可達美國法定標準的40倍。尾氣門事件曝光后,大眾公司市值曾一度跌去超過300億歐元,大眾公司因該事件向美國消費者、政府、經銷商賠付了250億美元,并被德國檢方處以10億歐元的罰款,澳大利亞、波蘭等國相關機構也分別向大眾公司開出巨額罰單。今年2月份大眾公司宣布為尾氣門事件向德國客戶賠償8.53億歐元。
一家世界知名的企業竟做出如此嚴重的違法行為,不僅侵害了法律所保護的秩序和利益,也給企業自身帶來慘重的后果。有效的合規制度是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制度工具,但在一個商業組織內誰對公司的
合規事務負責呢?他們應承擔什么樣的義務與責任呢?他們又如何組織合規工作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認識德國的公司合規法律制度。
一、德國公司合規法律制度框架
在德國的經濟和法律話語體系里所使用的“Compliance”(合規)一詞來源于英語的“to comply withsth”。“compliance”,起初僅指對有效的法律規定的遵守。①“公司合規”在最近的十到十五年間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合規”在德國還是一個幾乎陌生或者說至少是很需要加以解釋的概念,而時至今日“合規”已經成為“良好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②起初也只是在金融和醫療領域使用合規概念,而今天合規已經成為與所有私人和公共經濟、管理體系相關的概念。③有學者認為,推動德國合規制度迅猛發展的動力不是法律,而是市場。絕大多數企業都希望自己的產品供貨商或服務提供商擁有合規管理制度,這種來自市場的壓力使得德國企業紛紛建立合規管理制度。④
德國法學界對公司合規問題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德國學者 Spindler 在《股份公司法慕尼黑評注》“合規組織”這一部分列舉了兩百多篇的研究成果,⑤并且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司法領域。合規制度研究的繁榮不僅是因為公司合規在實踐中迅猛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德國公司法中并沒有關于公司合規的明文規定,為了回應現實的需求,德國學界和司法部門都進行了富有價值的努力,通過學理的闡釋和司法裁判中的法律發展形成了目前的合規制度體系。
合規所涉及的制度規范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合規制度所指向的行為規范,即公司及其職員需要遵守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內部規范。公司以一個法人的形象實施法律行為時必須遵守稅務、環保、消費者保護、勞動者保護等各領域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屬于約束公司作為一個法律主體的外部行為的規范,并不關心公司作為一個組織體如何實現對行為規則的遵守。在這個維度上,“合規”僅指對規范的遵守。第二種是公司合規實施性規范,即公司為落實行為規范的要求使公司及其職員的行為合規而制定的公司內部流程、準則,是公司合規與行為規范之間的連接性規范。企業董事會或企業集團母公司董事會通過制定相應的準則來運行合規組織的各部分以及規定相關的職權和流程。實踐中,這些準則主要用于確定合規部門的地位和職責、培訓、捐贈審批、舉報熱線等。⑥第三種是公司合規組織性規范?????? (Organisationsregelungen)或稱功能性合規規范(Funktionale Compliance-Regelungen),主要針對公司內部合規職責的分配、合規義務的內容以及合規工作的組織等問題,解決的是公司作為擬制的法人如何實現合規。合規最初僅僅意味著“遵守”規定,即不違反并履行相關的義務。但這僅描述了合規的一個維度,“遵守”或“不違反”在企業里不會自動實現,所以,必須通過某種方式才能確保合規,也就是說存在一個領導和組織合規的義務。⑦根據《德國公司治理準則》第4.1.3條,董事會負責實現對法律規定和公司內部規范的遵守。這以董事會成員所負擔的合法性義務(Legalit?tspflicht)為基礎,即執行職務時依法行為。并且,董事會成員應采取所有必要的組織性措施,以促使其他的機構成員及下屬職員遵守法律上的規則以及企業的倫理規范。⑧
這三種規范是由表及里、由外部行為到內部組織的關系。本文要探討的是第三類規范,即公司合規組織性規范。目前國內關于公司合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為規范上(尤其是刑事法律規范上),即從各領域的實體法出發探討公司能否實施某種行為或者如何實施某種行為,以避免違反實體法上的行為規范。雖然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一層面,但其并非公司合規領域真正的核心問題,包括自然人在內的所有法律主體都必須遵守各項實體法的行為規范,這些研究與其說是對公司合規問題的研究,還不如說是對與公司行為有關的各實體法行為規范的研究。公司是一個組織體,不會自動履行合規義務,其運作依賴于相互之間存在分工、配合、制衡關系的公司機關。在組織法的框架下,公司合規職責的分配、合規義務的內容、合規工作的組織以及違反合規義務的責任才是公司合規領域真正的核心問題。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認識還不夠充分,研究也較為欠缺,對德國公司合規組織性規范的考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認識、獲得啟示。
(一)公司法上的合規規范
德國《股份公司法》和《有限責任公司法》都沒有明文規定公司機關的合規職責,對于一般的企業,多以《股份公司法》第76條第1款的領導義務(Leitungspflicht)、第93條第1款的謹慎義務(Sorgfaltspflicht)和第91條第2款董事會設立監督制度(?berwachungssystem)的義務為合規制度的法律基礎。⑨而對于有限責任公司,則以《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1款的謹慎義務作為合規法律基礎。
根據《股份公司法》第91條第2款之規定,董事會應當采取適當措施(特別是建立監督制度),以便較早發現威脅公司存續的問題。《股份公司法》第93條則規定,董事會成員在執行業務時,負有一個正直且認真負責的業務領導者所應承擔之謹慎義務。如果董事會成員在做出決定時理性地認為其基于適當的信息為公司利益行事,就不構成違反義務。(第1款)違反義務的董事會成員作為連帶債務人賠償因此給公司造成的損害;對是否盡到了正直且認真負責的業務領導者所應承擔之謹慎義務存在爭議的,董事會成員承擔舉證責任。(第2款)“謹慎義務”是一個一般性條款,是一個總的責任原則,具體可以分為五個方面的義務,其中就包括董事必須遵從專門調整對外關系及其對外經營行為的法律規定的義務。企業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主體,董事會是這一法律主體的管理機關。因此,董事會必須嚴格按照民法、競爭法、勞動法、刑法、行政法、稅法和社會福利法等法律的規定辦事,這是董事會對公司承擔的一項重要義務。如果董事會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制止職員的違法行為,他們也需承擔法律責任。⑩
德國的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董事會,作為業務領導機構的業務執行人與股份公司董事會相比其獨立領導權較為有限,局限于根據法律規定其必須單獨承擔法定義務的情形。根據《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之規定,業務執行人在處理公司事務時應當盡到正直商人的謹慎義務(第1款),如果業務執行人違反義務要對公司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第2款)。只有在法律規定業務執行人獨立地從事經營管理且不受股東指示約束的情形下,業務執行人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從抽象的謹慎義務可以引申出具體的義務,其中就包括業務執行人應履行一般法律規定的公司義務,特別是為公司繳納稅金和社會保險費,遵守刑事、勞動、工商和環保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卡特爾禁令等。只要是公司承擔的義務,業務執行人就必須承擔履行責任;如果公司沒有履行而遭受損失,業務執行人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除了上述的《股份公司法》和《有限責任公司法》的相關條款,《德國公司治理準則》(Der Deutsche Corporate Governance Kodex)是公司合規的重要法律基礎。《德國公司治理準則》并不是德國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由司法部長任命的一個政府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所以《準則》并不具備直接的法律效力。《德國公司治理準則》闡述了德國上市公司管理和監督的主要法律規范,包含了國內外公認的良好的、負責的企業經營準則。其目的在于使德國的公司治理結構透明、易懂,增進國內外投資者、顧客、雇員和社會公眾對德國上市公司管理和監督的信任。《準則》總的條款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應該”表達的推薦性條款,公司可以選擇不適用此類條款,但必須每年披露并說明(適用或解釋);第二類條款是以“可以”表達的建議性條款,公司可以選擇是否適用此類條款,并且不需要對排除適用進行披露;第三類條款是除了前兩類條款之外的其他條款,這些條款是對相關法律規范的重述及解釋,公司必須遵循。
《準則》第4.1.3條規定,董事會負責實現對法律規定和公司內部規范的遵守,并采取措施使康采恩企業遵守前述法律規定和公司內部規范(合規)。董事會應當針對企業的風險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合規管理制度),并披露其核心內容。公司職員應以適當的方式被賦予指出企業違法行為的機會并受保護;第三人也可以被賦予這樣的機會。同時,根據《股份公司法》第161條之規定,上市公司每年都要聲明其遵守聯邦司法部和消費者保護部公布的“德國公司治理準則政府委員會”的推薦性條款,或者排除哪些推薦性條款的適用及其原因。?雖然《準則》沒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但通過《股份公司法》上的連接性規定獲得了一定的間接性效力。
(二)《違反秩序法》(Ordnungswidrigkeitsgesetz)上的合規規范
《違反秩序法》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經濟秩序的法律。德國立法者通過1952年頒布的《違反秩序法》,根據重新確立的法制原則對刑法中的全部輕微犯罪加以整理,把那些不能作為犯罪規定的行為并入了《違反秩序法》。該法僅規定了很少的實質性條文,大量的具體行為構成是在各個經濟法律和其他法律中規定的。違反秩序行為通常與經濟和行政法律規定相結合,為這些規定中的社會活動規則(Social Spielregeln)提供法律支持。在《違反秩序法》所指向的其他法律中規定的違法行為類型主要有:一是違反行政機關依法制定的禁止性規定,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經濟管理機關有權根據法律制定行政規定。違反這種規定中的禁止性條款的,常常構成違反秩序行為。二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特定義務。違反秩序法通過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全面規定,為國家管理社會秩序尤其是經濟秩序提供了法律保護手段。?
根據該法第130條之規定,企業所有者負有在企業內采取必要的監督措施以防止出現可能面臨刑罰或者罰款的違法行為的義務;如果企業所有者因故意或過失未采取必要的監督措施,導致出現了通過相應的監督本可以避免或者明顯使之困難的違法行為,所有者的行為就是違法的。監督人員的謹慎挑選、任命以及監管也屬于必要的監督措施。因此,第130條是以刑法制裁的和秩序法威懾的違反義務為前提的,通過建立監督機制的義務補充了合規規范。這種義務不僅適用于企業所有者,也適用于法人的機關即董事會或業務執行機構。?也就是說,企業所有者或法人的機關負有使企業合規的組織性義務,為了履行該義務,企業所有者或法人的機關必須建立必要的監督機制。如果因監督機制的缺失而導致企業違法,企業所有者或法人的機關要承擔違反合規組織義務的責任。
(三)特別法上的合規規范
除了公司法、違反秩序法上的一般性合規規范,在一些專門法律領域也存在公司合規的組織性規范。尤其是在銀行和資本市場法領域,《信貸法》(Gesetzüber das Kreditwesen)、《有價證券交易法》( Gesetzüber den Wertpapierhandel)、《保險企業監管法》( Gesetzüber die Beaufsichtigung der Versicherungsunternehmen)都有相關的功能性合規規定。這些規定大多是以歐盟的相關準則為基礎。?
《信貸法》第25a 條規定,信貸企業必須設有合乎規定的業務組織,以確保信貸企業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和企業管理上的必要性規范。業務執行機構負責為信貸企業設立合乎規定的業務組織;如果管理機構或監督機構沒有另行決定,業務執行機構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制定企業內部的相應規范。合乎規定的業務組織必須包括適當的、有效的風險管理,信貸企業以此為基礎持續性地保證風險承受能力。?聯邦金融監管機構制定的《風險管理最低要求》(Mindestanforderungen an das Risikomanagement)就此做出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這一監管法上的規范明確規定了合規義務,目的在于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保護投資者。
《有價證券交易法》第80條第1款則規定,有價證券服務企業必須遵守《信貸法》第25a 條第1款和第25e 條所規定的組織性義務。歐盟委員會授權法規(DelegierteVerordnung)(EU)2017/565第21到26條對證券服務企業的組織義務做出了詳細規定。?尤其是第22條的標題就是“遵守規定(合規)”,該條對設立持續、有效和獨立的合規崗位(Compliance-Funktion)以及該崗位需要履行的職責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為了保證合規部門能夠正常、獨立地履行職責,證券公司必須保證符合一系列條件,包括合規部門必須擁有必要的權限、資源和專業知識,可以獲得所有重要的信息;公司業務領導機關要指定一位主管合規部門和提出合規報告的合規受托人;如果合規部門認為公司存在違反相關義務的重大風險,可以直接向業務領導機構進行匯報。?
《保險企業監管法》第29條規定,保險企業必須擁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至少要包括管理和財務編制程序、內部控制架構以及覆蓋企業各層級的適當的內部報告制度。此外,內部控制制度必須具有監督各項要求得到遵守的功能(合規功能)。就遵守適用于保險業務經營的法律、管理規定向董事會提供咨詢也屬于合規職能的范圍。此外,合規職能還應當對法律的變化可能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對違反法律規定產生的風險(合規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
二、董事會的合規組織義務
董事會(或有限責任公司業務執行人)是公司業務領導機構,對公司負有謹慎義務。謹慎義務是抽象的概括性義務,從中可以分化出多項具體義務,其中就包括合法性義務和合法性管控義務,這兩項義務是董事會合規職責的法律基礎。
(一)董事會合規義務的法律闡釋
董事會的合法性義務(Legalit?tspflicht)源自《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1款的謹慎義務。21董事會的合法性義務不僅包括自己不實施違法行為或不指使違法,還包括必須負責對企業進行組織和監督,以避免發生此類違法行為。22這種要求董事會積極采取措施防止企業人員違法的義務也稱為合法性管控義務?????? (Legalit?tskontrollpflicht)。23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也同樣將合法性義務界定為董事會令公司規范行事并履行其法定義務的義務。24學術文獻中的主流觀點也是這樣理解合法性義務的。25在追究董事會成員違反合規義務的首例民事賠償訴訟中,法院也是將《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2款作為公司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認為作為被告的董事會成員違反了第93條第1款的義務,即沒有盡到正直且認真負責的業務經營者所應承擔的謹慎義務。26
區別于實體法上的合法性義務的基本思想,基于組織法上的合法性義務的公司合規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企業實踐中盡可能實現對相關規定的遵守。27所以,合法性義務與合規義務的關系上,第一個層級是董事會的合法性義務,第二個層級是董事會的合規義務。合規義務超越單純的合法性義務,通過組織化使企業、企業的機關及企業職員的行為合乎法律規定。法院以不合規風險界限間接區分了作為基礎的合法性義務和作為補充的合規性義務,決定董事會行為是否違法的這條界限在董事會的一般性合法性義務和特殊性合規義務之間畫了一條決定性的界限。28
董事會的合規義務區別于董事會建立合規組織的義務,區別在于是否有必要建立合規組織以及如何設計合規組織。法院引入了不合規風險界限,是否超越該界限決定了是否有必要設立合規組織。法院認為要根據每個企業自身的總體合規風險情況來確定是否超越了風險界限。如果未超越風險界限,只要采取個別措施以履行從合法性義務中引申出的合規義務就足以;如果企業的總體合規風險情況超越了風險界限,采取個別措施就不夠了,董事會必須建立合規組織,并就設立和流程做出全面的組織性規定。董事會要負責對企業總體合規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在風險評估時可以將企業的類型、規模、組織結構、地理位置、銷售途徑、集團化程度以及以往的不合規情況等作為考慮因素,但這些并不是全部的考慮因素,董事會在進行不合規風險分析時要全面考慮企業自身的各種現實情況,不能限定在個別的因素。29依法進行風險分析是董事會證明其履行義務的重要基礎。30
只有針對損害預防和風險控制建立了合規組織,董事會才算針對相應的威脅盡到了此類組織義務。如果缺乏非常有效的合規制度并因此導致公司違法,董事會就違反了義務,原則上有義務賠償企業因此所遭受的損害。建立合規制度被視為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措施,董事會可以以此來證明其通過履行合法性義務而盡到了必要的謹慎義務。如果企業出現違規情況,對董事會的要求就會提高,董事會不僅要對違規行為進行調查,還必須審查現有的合規管理制度是否能夠有效應對違規,或者是否必須不斷地根據出現的違規行為修正合規管理制度。31
如果董事會為了履行合法性管控義務而建立了相關的制度,則要檢驗該制度及其流程是否適當以及具有充分的效率。如果沒有建立相關的制度或設立相應的組織,就必須檢驗放棄建立或設立是否適當。32 對合規組織的首要要求是其阻止違法行為的有效性,而效率性則屬于位居其次的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企業經濟上的考慮不能影響對有效性的要求,因為在企業經濟上再具價值的行為方式也不能損害法律上對合規組織有效性的要求。33
在合法性管控義務框架下,董事會通過組織性措施確保公司及其職員遵守法律和規則。研究文獻和司法判決努力將這一義務具體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共識:應當這樣定位合規問題,即董事會不能決定“是否”建立適當的合規組織,而“如何”具體構建合規組織由董事會在商業判斷原則框架下做出決定。在嚴重違法的情形中,由法院判斷董事會采取的合規措施是否充分。34法院準確闡釋了“負責”(Sorgetragen)這一表述,即在合規領域董事會成員不是對完全杜絕違法行為這一結果負責。35董事會成員負有合規組織義務,應當根據企業的總體合規風險情況建立適當的合規制度,但適當的合規制度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避免企業違法行為的發生。判斷董事是否適當履行了合規組織義務的基礎在于其所建立的合規制度本身,而不在于是否完全避免了企業違法行為。
(二)企業集團的合規機制
根據目前的主流觀點,企業集團母公司業務執行機構的合規職責不是限定在母公司本身,而是擴展到企業集團在國內外的下屬企業。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母公司董事會負有企業集團范圍內的合法性義務,即“企業集團維度的合法性管控義務”;其二,控制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需要通過企業集團范圍內的合法性管控防止因子公司的不合規而帶來損失風險,即“防止損害義務”。36根據一些國家的法律,例如《英國反賄賂法案》(UK Bribery Act)和《美國反海外腐敗法案》(US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海外子公司的行為可能被看成母公司的行為并要求母公司承擔責任。即使母公司并非持有子公司100%的股份,也沒有參與相關的違法行為,但在諸如歐盟卡特爾法里母子公司仍會被視為一個“經濟體”。37
《德國公司治理準則》第4.1.3條規定,董事會負責公司遵循法律規定和公司內部規范,并采取措施使集團企業遵守前述法律規定和公司內部規范(合規)。根據該條規定,企業集團母公司董事會不僅負有母公司的合規義務,還負有整個企業集團范圍的合規義務,這是目前關于企業集團合規職責的最直接的規定。
德國聯邦卡特爾局在 ETEX-裁決中以《違反秩序法》第130條為依據認為,控股公司負有在整個企業集團范圍內防止簽訂卡特爾協議的組織義務。38控股公司的業務執行人沒有在子公司采取可能的和預期的監督措施,沒有預防子公司實施違法行為,就違反了組織義務。企業集團在組織上與一個企業沒有什么區別,控股公司應該像企業所有者一樣承擔責任。卡特爾局還認為,即使在結構松散的企業集團中也存在相應的組織義務。39歐盟法院在 Akzo 判決中也認為,控制企業有義務負責(sorgen für)子公司不簽訂卡特爾協議,卡特爾協議的罰金也是按照集團的總銷售額而不是子公司的銷售額來確定的。40德國耶拿(Jena)高等法院在一則解雇業務執行人的判決中也闡述了企業集團內的合規組織義務。原告是集團母公司(被告)的前業務執行人,同時和一位第三人共同作為其中一家子公司的業務執行人,對被告以違反業務執行人的謹慎義務為由的解雇決定提起訴訟。母公司提出的解雇理由是該業務執行人沒有建立防止子公司制作虛假賬目的管控制度。法院認為,母公司的業務執行人有監督子公司的義務,包括建立適當的簿記管控制度以防止集團所屬企業制作虛假賬目。41
企業集團合規組織的具體構建屬于商業判斷。企業集團母公司的業務領導機構通常都會確定一位領導機構成員主管整個企業集團的合規事務(橫向委托),該成員通常又會把具體執行工作委托給集團合規受托人。一般來講,集團董事會會制定含有基本規則的適用于整個企業集團的行為規范。行為規范和企業集團合規準則應當注意各地的法律邊界,并保留必要的開放性,以避免和當地法律產生沖突或者出現沖突時能夠協調。企業集團母公司董事會必須監督適用于整個集團的合規準則是否在各下屬企業得到施行和遵守。42監督的范圍和程度取決于企業集團采取集中的還是分散的組織形式。在結構分散的企業集團里,
控制企業只要確保子公司設立了合規組織即可,而如何構建合規組織由子公司判斷和決定。43企業集團下屬企業可以依賴集團的合規組織,并將合規職能“外包”給集團合規組織,只要符合子公司的實際情況。44但集團下屬各企業的經營領導機構對其所領導的公司始終依法行事最終負責。45因此,他們必須保留最低限度的自有合規資源,以便履行報告義務以及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自己承擔合規任務。母子公司不需要重復設置兩套合規組織,母子公司的合規制度要協調,企業集團對子公司的合規管控越粗疏,子公司董事會的合規義務就越大;反之,企業集團的合規管控越強,子公司的合規組織就越單薄。46如果子公司董事會不服從母公司的合規安排,母公司可以通過子公司監事會行使人事權力,撤換子公司董事會成員。
自下而上的報告制度是任何一個企業集團合規組織的必要組成部分,相關信息可以從最基層的各地合規受托人直至報告到集團母公司的首席合規官,再到集團董事會。報告義務既要包括通常的報告發送,也要包括緊急情況下足夠快地向母公司董事會報告信息。47集團范圍內的報告制度應當保證領導整個集團的控股公司的董事會能夠獲得關于集團合規方案的執行、下屬企業嚴重的違法行為和處罰措施等方面的信息。48如果下屬企業報告的信息無法滿足母公司的合規管控需求,母公司可以要求下屬企業提供進一步的信息。
(三)合規義務的橫向與縱向委托
董事會承擔合規職責在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已無爭議。在實踐中,合規職責的執行既可以在董事會內部橫向委托,也可以縱向委托給下屬職能部門。49合規事務的組織必須遵循法律的原則和限制,董事會不能出于實踐中的考量而偏離股份公司法上的權利分配規則,因此,在所有的合規問題上法律視角始終是首要的、決定性的;只有在組織法上存在自治空間時,實踐上的考量才能作為董事會作出組織決定時的考慮因素。50
對于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實踐中董事會可以通過將任務委托給其他人員或崗位來履行合法性管控義務,問題是如果指定的人員沒有按規定完成該任務,董事會以及個別董事要在多大程度上承擔責任。根據《股份公司法》第77條第1款之規定,董事會成員只能共同執行業務。即使根據該條第2句通過公司章程或者議事規則另行作出規定,也依然要遵守這一基本思想,即只能針對業務執行核心事項之外的事項另行規定,而作為領導職責的監督和管控義務屬于業務執行中的核心范圍,該項義務原則上不能委托。51法院也認為,遵守合法性義務以及執行和監督“合規”框架下的各種標準是整個董事會的任務。52同樣,承擔有限責任公司合規職責的業務執行人也不能將合規義務完全委托給某個業務執行人或下屬部門,但是可以設立分級的合規組織,此時有必要指定一位業務執行人主管合規工作。53
董事會可以將合規義務委托給某一位董事會成員,但必須持續檢驗其所委托的建立和維持合規制度的任務是否實際上有效地完成,整個董事會的此項義務不因委托而免除。整個董事會有義務清晰確定誰在董事會層面承擔合規的主要責任,而其他董事會成員則產生一個董事會內部的監督義務。不主管合規工作的董事會成員也有義務在適當的范圍內確認企業合規措施的有效性,如果董事會成員認為現有的合規制度無效或者不能有效阻止違法行為的發生,即使合規不是其承擔主要責任的職責,也必須采取行動。法院認為,即使董事會成員未能成功說服其他董事改善合規制度,也不能簡單地(消極地)服從多數意見,而是應當向其他董事提出反對意見,這再一次確認了股份公司法上的認識。如果董事會成員無法采取行動,應當向監事會求助。54董事會成員向監事會反映情況的義務僅能涉及合規中的組織法上的基本問題,而不能是合規中的具體操作細節問題,因為監事會的職責范圍并不包括具體的操作層面,而是限于合規組織層面。再者,監事會也必須尊重董事會的領導和組織權威。55
實踐中,董事會通常會委任一名非董事合規官(Compliance Officer),合規官通常直接向董事長匯報工作,并向全體董事報告合規制度標準及其發展以及公司合規領域的重大事項。通過委托實現有效率的合規組織以委托職責范圍的清晰界定和透明為前提。56在銀行和資本市場法中,對合規受托人的義務和要求規定得相對明確,因此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確定性。在聯邦最高法院曾判決合規受托人因不作為而承擔刑事責任的背景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明確規定合規受托人的權利和義務,可以明顯降低個人和集體的責任風險。57在公司法等一般性合規組織規范對合規官的職責未做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公司內部文件對合規官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就尤為重要,職責范圍的清晰界定既是有效合規的前提,也是責任追究的法律基礎。
關于合規官的權利中是否應當包括一定程度的處罰權,理論界與實務界的認識并不一致。慕尼黑第一州法院認為,受托進行合規監督的人必須擁有充分的權限,以便令違規者承擔違規行為的后果。這也就意味著,合規官必須擁有處罰權限。當然,這種處罰權無論如何都不能觸及到在其上層的董事會成員,因為在公司內部對董事會的監督職權僅在于監事會。但學者認為,對合規官的處罰權限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規定似乎又太過了。就有效合規而言,合規官擁有向董事會報告的權利就足夠了,董事會作出的處罰在企業內部具有更加持久的預防效果。金融領域的監管法對合規職能崗位具有更加嚴格的規定,監管法雖然對合規事務做出了一系列的具有約束力的規定,但并沒有要求合規官必須擁有處罰權。只有《有價證券服務行為與組織規范》第12條第3款(§12 Abs.3 Nr.3 WpDVerV)規定了合規官進行直接干預的唯一可能性。根據該規定,合規官有權采取適當的、必要的臨時措施,以避免損害客戶利益的具體危險,但這只是一項臨時否決權(Vetorecht),并沒有對公司內部其他人員的處罰權限。58可見,立法上對于合規官的直接干預權表現得非常謹慎,即使在對于合規具有嚴苛要求的金融監管法上也沒有賦予合規官任何形式的處罰權;雖有法院在判決中強調合規受托人應當具有包括處罰權在內的充分的權限,但其理由似乎并不充分,因為合規官不具有處罰權限并不代表違規行為不會受到有效的追究,這也是理論界不贊成賦予合規官處罰權的重要理由。
三、監事會的合規監督義務
(一)監事會的合規監督職責
在德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股份公司董事會及有限責任公司業務執行人與監事會具有嚴格的職權劃分。董事會及業務執行人是公司的業務執行機構,接受監事會的監督。在合規領域,董事會及業務執行人作為公司領導機構負有組織義務和監督義務,通過企業的組織化實現企業及員工對法律及企業內部規范的遵守。監事會則在此過程中對董事會及業務執行人的行為進行監督,即監督業務領導機構是否履行了合規義務。在董事會引入合規措施之后,監事會有義務持續檢驗其適當性和效率,并且該義務不需要動因,即不以董事會所采取的合規措施存在瑕疵嫌疑為前提。前述既涉及到董事會的監督,又涉及到監事會的監督,但二者的監督對象完全不同。董事會作為公司領導機構對公司的合規事務進行監督,而監事會則作為公司的監督機構對董事會履行合規義務的行為進行監督。構建具體的合規管理制度是董事會及業務執行機構的專有權利,監事會對此既無權力亦無義務。但監事會有義務實質了解董事會建立的合規制度的基本有效性,并可以根據《股份公司法》第111條第4款第2句之規定要求合規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根本性措施征得其同意。59
監事會的合規監督范圍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屬于常規性監督(begleitende?berwachung),包括閱知企業領導機構提交的合規報告以及對現有合規管理制度進行定期分析。第二個層面屬于促進性監督(unterstützende?berwachung),如果發現合規管理制度或其執行可能存在瑕疵,例如合規管理制度沒有覆蓋相關的風險領域或者合規管理制度在企業內部沒有被激活,監事會就要強化其對合規管理制度的監督,例如問詢涉嫌違反合規制度的事件數量、出現違法行為的原因、業務領導機構從違規中吸取的教訓以及如何完善合規管理制度等。第三個層面屬于塑造性監督(gestaltende?berwachung),如果通過第二層面的監督可以得出合規管理制度無效的評估結論,或者基于嚴重的違法以及所遭受的處罰可以推測合規管理制度無效,例如董事會本身出現違規或者董事會對確定無疑的違規無動于衷,或者董事會或其成員牽涉其中或者掩蓋違規行為,監事會有義務自行采取調查措施。60德國的公司治理結構屬于一元結構,即股東會產生監事會、監事會產生董事會的線性結構,監事會直接決定董事會的構成。因此,如果監事會通過調查認定董事會或其成員存在上述違規問題,則可以通過行使組織法上的人事權力改造董事會。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關,負有法定的監督義務,理論上就存在違反監督義務而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但在理論研究中鮮有探討監事會成員的責任問題,監督義務是否適當履行以及違反監督義務與公司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往往難以厘清和證明。在勃蘭登堡州(Brandenburg)高等法院的一例判決中,原告(破產管理人)認為作為被告的有限責任公司監事會成員對于沒有促使業務執行人及時提出破產申請存在過錯。法院認為,監事會成員違反了監督業務執行機構的義務。如果監事會成員知悉了提出破產申請的條件已滿足,就有義務促使業務執行機構提出破產申請。雖然原則上監事會可以將其監督活動限定在審查和討論業務執行機構的報告上,但如果公司的經濟狀況已經出現了不利的跡象,就應另當別論了。在這種情形中,監事會必須提高監督力度和增加指導。雖然監事會的督促并不構成業務執行人的義務,但鑒于公司內部的權力關系,可以預期業務執行人會遵從督促。61
(二)對委員會的職能委托
監事會的合規監督義務是本身的職責,不能委托給第三方,但是可以委托給監事會的內設委員會,這對大型企業和集團企業頗具價值。62監事會對內設委員會進行合規監督職能委托時主要涉及委托的條件和范圍、委托的對象和委托的結果等問題。
首先,關于委托的條件和范圍。對董事會履行合法性義務進行監督是監事會監督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監事會(全體成員)將這一職能從監事會的職能范圍中分離出去并以概括的方式委托給委員會,這將使作為整體被賦予監督職能的監事會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職能被削減掉,這與作為整體的監事會承擔對業務領導機構的終極監督職責的法律意旨不一致。因此,監事會必須遵守禁止委托的規范。除了《股份公司法》第107條第3款第3句所規定的禁止委托,還存在雖未明文規定但得到認可的禁止委托情形,尤其是禁止將第111條第1款規定的監督職責徹底委托給委員會。一般認為,只能將從一般性的監督任務中引申出來的具體的、可以精確界定的監督任務委托給委員會,具體的監督任務要能夠與一般性監督義務清晰區分,必須確保委員會成員和非委員會成員足夠清楚哪些任務由委員會承擔,哪些依然保留在監事會。63
其次,關于委托的對象。監事會不能將合規監督職能委托給監事會外部的第三人,而只能委托給監事會內設的委員會。《德國公司治理準則》第5.3.2規定,監事會應當設立審計委員會,用以監督會計報告、會計報告的制作、內控制度的有效性、風險管理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決算審計以及合規制度。但這并不意味著監事會只能將合規監督職能委托給審計委員會,監事會也可以選擇設立專門的合規委員會或者委托給能夠兼容合規監督職能的其他內設委員會。
最后,關于委托的結果。監事會將合規監督職能中的部分任務委托給委員會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非委員會成員的負擔和責任,委員會成員獲得任命后將承擔首要的責任,其職責的強化導致監事會其他成員職責的減輕。64但監事會仍負有監督委員會履行職責的義務。
四、違反合規義務的法律責任
(一)董事違法合規義務的責任
董事會成員承擔公司合規義務,包括合法性義務和合法性管控義務,董事違反合規義務并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違反合法性義務還可能承擔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尾氣門事件中,德國檢方對大眾汽車公司進行了“違反秩序”的調查,并認定大眾汽車公司沒有履行企業監督職責,對大眾汽車公司做出罰款10億歐元的決定。檢方還指出,此次罰款并不會解決任何民事賠償,也不會影響對相關責任人員展開的刑事調查。65在德國合規領域的責任追究中,《違反秩序法》第9條、第130條的違反秩序程序即行政責任追究程序起初處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直至2013年12月10日法院首次判處特定董事會成員對企業內部違規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66慕尼黑法院的該例判決是追究經營機構合規責任的先河,從此違反合規義務的民事賠償責任從理論走進現實。
由于董事會的合規義務是從謹慎義務引申出來的,而不是由相關法律明文規定的,以至于合規義務的具體內容也在不斷的認識和發現當中。對于董事而言到底存在哪些具體的合規管控和監督義務,要由法官通過判決具體化。在實踐中,法院經常以預防措施不充分來認定違法行為,但法院也僅能判斷在具體個案中還必須采取哪些預防措施,而不能斷定采取了哪些措施原則上就是充分的。67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從公司員工的故意違法行為中得出公司合規措施不充分的結論。68在出現違規時,企業的利益尤其需要保護。但另一方面,在個案中判斷董事會是否“已經充分作為”以有效防止出現違規事件又特別困難,實際上很難對責任進行客觀的認定,而董事會成員的輕微過失都可能帶來嚴重的民事責任后果,這樣在利益和個人責任風險之間可能造成不平衡。69為了避免產生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所有追究違規責任的情形中必須存在“近乎確定”的可能性,即如果企業擁有完善的合規組織,損害就不會發生。前面講到的《違反秩序法》第130條的認定標準是如果采取了“應有的合規”將使違規變得明顯困難,這一標準明顯區別于董事民事賠償責任的認定標準,根據這一標準并不能認定董事會承擔《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2款規定的責任。因此,因簡單的違規而根據《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很難得到法院的支持。70
在追究董事或業務執行人違反合規義務的民事賠償責任時,除了認定標準還需考慮公司損害的來源,并不是所有類型的損害都應當由董事或業務執行人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2款,原則上業務執行人在內部關系上要對因其違反所負義務而給公司造成的全部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其所負擔的謹慎義務就包括合法性義務,即有義務遵守公司對外關系中的全部法律規定。如果業務執行人違反了,例如歐盟和德國的卡特爾法就違反了合法性義務;如果其行為導致了公司財產的減少,則業務執行人就給公司造成了損害。在一則判決中作為原告的公司認為,公司因支付違反卡特爾法的罰款而導致財產減少,業務執行人應當對公司的這一損失承擔賠償責任。71
關于公司因違法而遭受的行政罰款是否屬于董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范圍的問題,一種學術觀點是從限制有限責任公司業務執行人或股份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必要性的角度展開討論的,即基于公司在組織關系上的信義義務和比例性原則來探討對業務執行人或董事的民事責任限制。72但這種思路僅是業務執行人或董事民事賠償責任的限制和減輕,而不是不承擔責任,法院的判決并沒有采用這一路徑,而是認為在內部關系上應當完全排除機關的代表對公司的行政罰款承擔責任。法院認為,企業不能根據《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2款要求業務執行人賠償公司因違反《反限制競爭法》( GesetzgegenWettbewerbsbeschr?nkungen)第81條被處以的罰款。秩序法上的處罰和民法上的債務承擔存在區別,這說明罰款不是始終都可以獲得賠償的損害。罰款的規范對象是公司而不是為公司做事的人,這一立法價值在民法中也應予以考慮。秩序法的立法者已經通過相關的責任條款確定了誰必須承擔被處以的罰款,如果允許公司就遭受的罰款主張民事賠償,公司法上的內部民事責任將導致秩序法的立法者決定應由企業承擔《反限制競爭法》第81條上的責任的目的落空,民法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秩序法的決定,以行政罰款作為約束的保證特定秩序的主要目的也將無法實現。73
董事違反合規義務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對象僅限于公司,不包括公司之外的第三人。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一例判決74中認為,單單從作為有限責任公司業務執行人或股份公司董事的地位不能引申出對公司之外第三人的防止其財產受到損害的擔保義務。業務執行人或董事基于其作為公司機關的地位根據《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1款、《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1款依法執行公司業務的義務也包括負責(Sorge tragen)公司依法行事的義務(合法性義務),但原則上僅向公司承擔此類義務,違反義務時原則上也僅向公司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1款、《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1款僅僅規定了業務執行人或董事基于委任而與公司建立的法律關系所產生的義務,這些條文的規定并沒有保護公司債權人免于因業務執行人或董事執行業務時違反謹慎義務而給其造成間接后果的目的。所以,《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3條第1款、《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1款的規定也就不是《民法典》第823條第2款所指的保護法。75從公司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中無法引申出業務執行人的信義義務。76原則上合同關系僅能給合同當事人設定義務,在業務執行人所代表的公司與他人的合同關系中,業務執行人也是第三人,不能因公司的合同關系而承擔個人義務。77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董事違反合規義務民事賠償程序中的舉證責任問題。《股份公司法》第93條第2款是董事向公司承擔民事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根據該條之規定董事會成員對違反義務之行為存在過錯的應當作為連帶債務人向公司承擔責任。該條規定了舉證責任的倒置,即董事會成員在案件中必須證明其已盡到了正直且認真負責的業務領導所應負擔之謹慎義務。舉證責任的范圍在于違法性和過錯,而不包括因果關系。78所以,這里所說的舉證責任倒置并不是要求董事要對損害賠償中的所有構成要素承擔舉證責任,公司在主張損害賠償時,需要證明損害后果的客觀存在以及損害后果與董事行為之間的關系,而董事則要證明自身的行為沒有違反合規義務,對損害的發生不存在過錯。
(二)合規制度建設對公司責任的影響
法律的要求和市場的需求都是合規制度發展的外因,合規制度本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合規制度快速發展的內因。合規制度的積極作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幫助公司和業務領導機構降低責任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維持和提高公司在合作伙伴、貸款機構、投資者中的聲望。不僅如此,有效的合規制度還可能幫助企業在出現違規時避免管理機關根據《違法秩序法》處以罰款或者至少可以減輕處罰結果。79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曾在判決中明確表示,在確定對企業處以罰款時,企業法人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防止企業內部出現違法行為的義務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立了能夠有效避免違法行為的合規管理制度都是考慮的因素。此外,企業法人是否在刑事懲罰程序啟動之后完善了相關的規范以及完善之后的企業內部流程是否能在將來切實預防此類違法行為(使違法變得困難)也是可以考慮的因素。80如果企業在犯罪行為被追訴后完善了合規管理制度,還不算太晚,頗有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意味。如果企業此前根本沒有對犯罪行為的監督和預防措施,現在才突然醒悟過來建立此類措施,在確定罰金時只能給予較少的考慮。如果企業建立了總體上良好的合規管理制度,只是存在個別漏洞被犯罪行為所利用,負責合規的人員可能也是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那么就可以考慮減少罰金。81
上述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案件是稅法上的案件,在對企業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時考慮企業合規制度建設情況的思想是否可以延伸到其他法律領域并不確定。例如,在競爭法領域是否可以將合規制度建設情況作為減輕處罰的考慮因素并不明確。盡管立法者通過經濟技術委員會明確表示,根據現行的法律已經可以在確定罰金時將企業存在有效的合規制度作為考慮因素,但聯邦卡特爾局在確定罰金時至今也未將合規制度的存在作為減輕處罰的考慮因素。如果一個組織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以防止違反卡特爾法,法院可能將這一情況作為提高罰金的考慮因素,但不能反過來得出避免違反法律的措施將作為減輕處罰的考慮因素的結論。82
五、對我國公司法合規制度建設的啟示
德國不僅是歐洲經濟強國,也是大陸法系的杰出代表。德國法具有嚴密的邏輯和體系,同時又通過法律適用中的強大解釋得以不斷發展,從而在法律的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取得平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規范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并為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關鍵的制度保障。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們的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仍然需要不斷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制度經驗,以回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德國的公司合規制度雖然不過十幾年的發展時間,但其以公司法中的董事注意義務為基礎的發展路徑、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的充分闡釋以及公司合規制度責任與激勵機制的探索對于我國公司合規制度建設都具有重要啟示。
(一)充分認識公司合規制度的重要價值
公司合規制度對于公司的發展、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經濟社會生活的促進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正如學者所言,公司合規制度在我國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為數不多的零散規定主要存在于政府規章和政策之中,在以公司法為代表的市場經濟立法中基本沒有體現,少許的規定也主要聚焦于加強公司內控建設和社會責任承擔方面,并未形成系統完整的合規法律制度體系。基本的合規要求是公司進入交易領域的必要準入門檻,是降低陌生市場主體間交易成本的前置條件,同時也是因為合規要求是公司為獲取經濟利益所必須支付的最低成本,確有必要把合規要求嵌入公司法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社會財富的創造能力、加強公司的誠信建設、遏制公司的道德風險、營造寬松的營商環境等都需要將合規制度進行公司法表達。83公司法是基礎性的商事組織法,適用于所有的公司制市場主體,在公司法的框架下確立公司合規制度既是合規制度的邏輯要求,也是充分發揮合規制度價值的條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技術、新組織、新業態不斷涌現的創新發展形勢下,企業合規管理制度的功能與價值更加凸顯。“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創新金融”等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其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游走在灰色地帶,通過各種方式規避法律和監管,不僅給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埋下了隱患,更可能帶來破壞市場秩序、損害公眾利益、浪費社會資源、扭曲社會價值觀念、威脅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公司合規制度將促使創新企業建立合規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審視創新行為的內容和邊界,將創新行為保持在合規的軌道上。
(二)在公司法中確立董事會的合規組織義務
公司是法律上擬制的主體,在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下依靠其機關形成意思及實施行為。公司法上合規制度的核心問題是將合規組織義務嵌入到公司治理結構當中。盡管我們的治理結構備受詬病,但董事會作為公司經營機構和治理結構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可否認和撼動,董事會承擔公司合規組織義務是其作為公司經營機構的應然職責。
我國《公司法》第5條規定了公司的行為準則,即“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第147條和第149條規定了董監高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準則及責任,即“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作為組織體的公司只有借助于公司機關才能實現合規,如果沒有特定的公司機關承擔合規組織職責,僅有董監高自身履職行為的合規并不必然導致公司的合規。我國公司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公司機關的合規組織義務,即采取組織化措施努力促使公司及其職員遵守行為準則的義務。同德國的情況類似,在目前的公司法律框架下唯一的可能就是從董事的“勤勉義務”中解釋合規組織義務。2005年《公司法》規定了“勤勉義務”,但不過是一個“孤詞”,內涵和外延并無具體界定,我們欠缺董事注意(勤勉)義務的制度化。84勤勉義務是一項抽象的概括義務,本身是一個不確定的法律概念,無論其內涵還是外延通常都很難進行一般性的界定。就跟“善良風俗”一樣,德國的學者和法官都曾經試圖為違反善良風俗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但任何一種標準都不能準確而全面地表達善良風俗的廣泛內容,最后人們放棄了對善良風俗進行統一定義,而采取分類描述典型的、可以確定存在違反善良風俗性的案例的方式來理解善良風俗。在一般意義上探究勤勉義務既無可能也無意義,只有結合具體情景之下的董事職責才能理解和框定勤勉義務。目前司法實踐對勤勉義務的制度化努力遠遠不夠,形成了勤勉義務虛化的現實情景,但這種現象不應反過來成為勤勉義務制度化的障礙。勤勉義務是董事會合規組織義務的理論基礎和基本依據,合規組織義務是勤勉義務制度化、具體化的表現形式。在立法尚未對勤勉義務進行制度化的現實條件下,對勤勉義務進行解釋是確立董事會合規組織義務的可行路徑。
(三)匹配公司合規激勵制度
完整的制度體系不僅要有違反所負義務的責任約束,還要有忠實履行義務的責任免除或責任減輕激勵。公司合規制度對于防范公司違法違規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并不意味著合規制度的建立就可以完全杜絕違法違規的發生,合規制度有時對于故意違法無能為力。如果董事會恰當地履行了合規組織義務,但仍未能避免公司發生違法違規,其不應因此受到責任追究;在公司因違法違規而可能受到責任追究時,應當將公司是否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合規管理制度作為決定是否處罰或處罰力度的考量因素。通過這樣的正向激勵,推動公司積極、自覺建立合規管理制度。
企業家是企業發展的靈魂,企業家的安全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前提。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是保障企業及企業家安全的重要制度形式,在我國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企業合規相對不起訴制度已經在上海開始探索和實踐。2019年以來,上海市長寧區檢察院對一批虛開發票的企業及經營者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并舉行集中公開宣告,同時向稅務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書,建議幫助企業查找漏洞,開展刑事合規管理。這是公司合規激勵制度的重要探索,對于公司合規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Law,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any compliance responsibilities, the content of compliance obligations,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liance work,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violating compliance obligations are the core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mpany compliance, and the related laws and rules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organizational norms for company compliance, and its purpose is to achieve company compliance through organization. The German company law does not expressly stipulate the compliance obligations of company agencies, but the legality control obligation derived from the prudential obligation of business executives has become the legal basis for their obligations to undertake compliance organizations.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the supervisory authority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status becomes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compliance supervision oblig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Offenses Act" and the compliance organizational norms in special laws in the financial field, they constitute the German company compliance organizational norm system.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German company compli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prudential obligation of director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company compliance system responsibilitie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all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any compliance system 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