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背景下的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2021-09-02 12:16:12劉怡

劉怡

摘 要: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司法領域的重要體現,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新篇章。不過由于環境侵權以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導致環境公益訴訟中忽視了“過錯”的重要價值,因而在司法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問題。通過對環境公益訴訟的分類,構建起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將其與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分離,明確其適用范圍、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處理好二者在同一案件中的交叉問題,將有利于重構“過錯”在無過錯責任體系下的重要地位,提升當事人的公平感和司法判決的可接受性。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過錯;無過錯責任

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具備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輸出智識、供給建設性方略的條件。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得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之中,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著歷史的、轉折的、全局的改變。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正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司法領域的重要體現,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不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自建立以來,仍屬于起步階段,在實體和程序方面尚缺乏相對完善和具體的規定,例如在環境公益訴訟的分類方面尚無較為清晰的劃分,之后出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制度與原有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關系問題也亟待研究。在理清了各制度的關系之后,隨之而來是各制度的適用問題,由于在理論上未能界定清楚相關制度的內涵和外延,導致司法實踐中問題頻出。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責任的劃分問題,在多個行為人共同造成同一生態破壞后果時,其中有的行為人存在過錯而有的行為人不存在過錯,法院認為基于環境侵權的無過錯責任,應由所有行為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但這樣的責任分配對于無過錯的行為人來說十分不公平,也難以鼓勵公眾遵守行政法規。產生此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環境公益訴訟乃至環境侵權中對于“過錯”的忽視,過錯雖然不是環境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但是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也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應該重構環境公益訴訟中的過錯價值。基于此,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應運而生。

一、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定位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當環境公共利益遭受到或即將遭受來自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的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自然人、法人、社會團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公共利益”。[1]為了理清環境公益訴訟各制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根據一定的分類依據將環境公益訴訟進行如下分類,如圖1所示。

環境公益訴訟中根據傳統的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劃分,可以分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其分類標準是訴訟對象的不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處理平等主體間、涉及公共利益的環境侵權問題,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處理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作為導致公共環境利益受損的情況。該分類是環境公益訴訟最常見的分類,為了便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理解和適用,我們還可以繼續對其進行分類。根據損害階段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分為救濟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預防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對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的訴訟法院應當受理。對于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就是救濟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已產生的損害后果的一種救濟;而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訴訟則是預防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在損害尚未發生之時進行預防的一種訴訟類型。

進一步根據責任承擔的要件不同,我們還可以將救濟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分為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針對那些行為人存在過錯的情況,而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針對行為人無過錯的情形。需要說明的是,兩類訴訟的歸責原則仍與普通環境侵權一致,適用無過錯責任,利用有無過錯進行分類并不與該歸責原則沖突,而是在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基礎上根據有無過錯進一步劃分行為人的責任罷了。再進一步,根據起訴主體的不同,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可以分為政府起訴和社會組織、檢察院起訴,其中政府起訴的主體為“省級、市地級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關部門、機構,或者受國務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部門”,因此政府起訴的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即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制度,適用特殊的程序規定。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主體為社會組織、檢察院,社會組織具體來說是“符合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即目前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適用自己獨特的程序規定。

在分類的過程中,我們理清了生態損害賠償訴訟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關系。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實際上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下位概念,以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后果和行為人過錯作為構成要件,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因在于,生態損害賠償訴訟中被告只能是“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訴訟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且被告不能為行政主體,符合民事訴訟特征。并且生態損害賠償訴訟是為了保護作為公共利益的生態環境利益,且勝訴后利益均由全民共享,與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相同。[2]理順二者關系后,自然可以理解現行規定中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優先的原因了。生態損害賠償作為子類型,具有特殊性,需要優先適用,當不能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目的時則由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進行補充。因為兩種制度是包含關系,所以探討二者的銜接問題實際上存在邏輯問題,構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概念有利于清晰界定生態損害賠償訴訟的定位,以便司法適用。

綜上,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指,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社會組織和人民檢察院,針對國家行政機關以外的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及個人在無過錯的情況下對于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后果,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要認定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起訴主體資格限制。根據目前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法律規定,起訴主體只能為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社會組織和檢察院;(2)起訴對象范圍限制。因為是民事訴訟,所以起訴對象是除國家行政機關以外的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及個人;(3)無過錯要件限制。行為人只有在不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才構成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若是存在過錯則應優先適用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4)結果要件限制。必須存在環境嚴重損害的后果,因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救濟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下位概念,所以必須已經發生了損害后果。由于是環境公益訴訟,環境損害必須嚴重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的程度。同時,因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要求行為人無過錯,在不存在過錯的場合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是基于一種利益衡量和風險分配,本身就是個人利益對于公共利益的一種讓步,所以應該加以嚴格限制,未到達嚴重環境損害的程度不應該使其承擔責任。此外,我們還需要解釋清楚下面兩個問題。

(一)過錯與違法性的關系

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以不存在過錯作為構成要件,那么這里的過錯能否等同于違法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釋。違法性是指行為人違反了法律的客觀規定,包括禁止性規定、保護他人權利的法律、公序良俗等習慣法。[3]違法性在理論上從“結果違法說”到“行為違法說”轉化后,違法性判斷主要是對于行為人是否違反了法律規定進行客觀審查。而過錯在傳統理論中被認為是行為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該學說即為主觀過錯說。[4]在現代社會,過錯的認定標準已經由“主觀過錯說”向“客觀過錯說”轉化,即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或違背了道德的要求,換言之,行為人在存在違法行為時必然存在客觀過錯。基于此,有學者認為,違法性與過錯難以區分且無并存可能性,過錯概念完全可以吸收違法性概念,過錯與違法性沒有區分必要。[5]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過錯”不同于“過錯判斷標準”,故意的認定是主觀的,而過失的認定是客觀的,即違反一般注意義務,這種義務以行為人的可預見性為前提,不過過失仍是主觀范疇。因此違法性是對客觀行為的否定評價,過錯是對主觀狀態的否定評價,二者不可混為一談。[6]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哪種觀點過錯都不是完全等同于違法性的概念,至少是比違法性含義更大的一個范疇,因此以無過錯作為構成要件的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不能因行為人的行為合法而成立。行為人不僅要沒有違反法律的客觀行為,還要對損害的發生沒有可預見性或已采取了積極措施,也就是不存在過失,此時構成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因在于,若行為人沒有違法行為但存在過失,那么其就具備了法律非難的可能性,在普通民事侵權中也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在環境公益訴訟中更應因此承擔不利后果。

(二)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無過錯要件與無過錯責任并不是同一概念。無過錯要件是指行為人不存在過錯,是一個事實判斷標準。而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有無過錯不影響侵權責任的承擔,與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等并列,是一種歸責原則。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因行為人不存在過錯,要對其施加一定負擔自然是以無過錯責任作為歸責依據。而與之對應的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行為人存在過錯,此時依據過錯責任使其承擔侵權責任成立,依據無過錯責任使其承擔侵權責任也成立,但為了降低原告的舉證難度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內部的一致性,我們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正因如此,此處也存在爭議,在原告是具有較強舉證能力的社會組織或檢察院時,還降低其舉證難度對被告不公平,應該正本清源,按照過錯責任進行處理。是否更改歸責原則及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我們暫不討論,不過將補償類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分離出來正是后續變動的基礎。雖然同樣適用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在具體程序上沒有太多區別,但是區分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意義在于強調過錯的重要地位,讓在無過錯責任中黯然失色的過錯要件重新發揮其重要作用。

二、以“河南污水案”分析現存問題

“河南污水案”是指陳勝壽與鶴壁市寶馬化肥廠等27家企業水污染責任糾紛案。位于安陽市湯陰縣境內的湯河水庫,水源主要來自其上游河流——鶴壁市境內的湯河。2003年,原告承包了湯河水庫進行魚類養殖。2014年,湯陰縣湯河水庫的嚴重水污染事故,導致原告在該水庫養殖的魚類遭受損失。2014年1月,原告就水污染事故導致的財產損失向多個行政部門報案。2014年8月,原告向湯陰縣水產漁政站提出鑒定申請,由其委托河南省漁業檢測中心對漁業損失進行了鑒定。2018年5月,原告起訴至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安陽中院),要求各被告賠償損失,停止非法排污并將湯河水庫水質恢復原狀。2018年8月,原告撤回了對河南省鶴壁標準件制造有限公司的起訴,安陽中院裁定準許。2019年4月,安陽中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鶴壁市深水山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鶴壁污水處理公司)等11家公司連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400萬元,駁回原對被告鶴壁市永發環保建材廠(以下簡稱永發建材廠)等15家公司的訴訟請求和其他訴訟請求。隨后鶴壁污水處理公司等11家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目前該案二審中。

在本案中,一個核心問題便是26名被告誰需要承擔責任以及如何劃分責任的問題。從判決結果可知,其中11家公司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原因是被告存在排污行為,根據舉證責任倒置和無過錯責任的法律規定,被告不能證明其排污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故環境侵權成立。而其余15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因則多種多樣,有的生產工藝不涉及污水排放,有的工業廢水能夠內部循環使用且有廢水處理系統,有的尚未經營,有的排放污水未流經湯河,法院根據法律規定認定這些被告的污染行為與損害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該26家企業均持有排污許可證,屬于合法排污,且均未超標排污,造成水污染后果是所有企業共造成的,單個企業并無遇見可能性,不存在過失,所以本案被告不存在過錯,因為環境侵權的特殊風險分配規則導致適用無過錯責任,因此最終成立侵權且需承擔賠償責任。雖然認定沒有任何問題,但對于被告來說實際上是一種利益讓步,在其作出這種犧牲之后我們仍以“賠償”這種帶有譴責性質的名義施加負擔是否存在問題,我們是否以“補償性賠償”的名義將其與存在過錯的侵權人相區分更恰當,讓其免于一種不合理的道德評價。例如鶴壁污水處理公司是一家負責污水處理的治污企業,并非污水的生產者而是污水的凈化者,本身其是否應承擔侵權責任尚存疑,又加以名義上的譴責,讓其企業聲譽受到重大影響。

在責任的劃分問題上,安陽中院認為各企業所排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危害性、與損害結果的原因力均不能確定,所以無法確定最終責任的大小,故判決11名被告承擔連帶責任。本案中11名被告均不存在過錯,承擔連帶責任無可厚非,但是在一些案件中,有的被告存在過錯而有的被告則沒有過錯,那么此時就應該對其進行區分,優先讓違法排污企業承擔賠償責任,其他無過錯企業承擔補充責任,以達到鼓勵企業守法的目的。

“河南污水案”是一個普通環境侵權案件,其中涉及的問題對環境公益民事訴訟也有借鑒意義,在補償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概念尚未明晰之前,司法實踐中存在下面一些問題,使判決的合理性存疑。

(一)有無過錯不區分,使無過錯行為人產生不公感

因為環境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所以被告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往往不進行認定也不進行區分,這樣可能導致無過錯行為人與有過錯行為人承擔了同樣的責任,極易使其產生不公平的感覺,進而降低了判決的可接受性。例如故意非法排污、超標排污和合規排污三種不同情形,如果判處同樣的責任方式和賠償金額,必然產生鼓勵人們違法的反向效果。[7]同時,無過錯行為人基于風險分配承擔一定的金錢給付義務,但這種義務是與傳統侵權的賠償責任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不應對其進行道德上的譴責,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應補償其合理信賴利益的喪失。但是判決中往往不進行這種區分,致使這樣一份本不帶有否定評價的賠償判決成為企業名譽的污點。此外,在一些案件中被告并不存在過錯,但為了適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而想方設法尋找過錯,這也是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概念的缺乏導致的,有過錯適用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尋求賠償,無過錯適用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尋求補償,各行其道方為正道。

(二)不認定有無過錯難以合理適用責任承擔方式

根據法律規定,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行為應承擔的責任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這些責任承擔方式事實上并非所有案件都可以適用,其在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屬于預防性責任,為了避免損害的發生或進一步擴大,我們需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避免,而這種措施的采取也是一種利益衡量,無須存在過錯。同時,在許多歐洲國家的普通民事侵權中,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原則上都不以被告方過錯為前提。[8]恢復原狀是民事侵權中最優先的責任承擔方式,在無法恢復原狀的情況下才考慮賠償損失,環境侵權中也是如此,往往需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恢復其生態服務功能。恢復原狀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最主要的手段,在無過錯責任的環境侵權中適用自然也無須存在過錯,這也正是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核心意義所在。賠償損失作為恢復原狀的補充手段,發揮著重新分配利益使其盡量達到侵權行為發生前狀態的作用,與恢復原狀一樣無須存在過錯。不過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特殊的責任承擔方式,正是對故意侵權行為的一種懲罰,必然要以過錯為前提。至于賠禮道歉,更是行為人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才需承擔的一種道德性譴責。綜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無須存在過錯,而懲罰性賠償和賠禮道歉必須以過錯作為構成要件。

在一些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原告往往不區分被告有無過錯就一股腦地提出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法院應判斷被告有無過錯的前提下決定是否判決賠禮道歉,但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有些法院并沒有對有無過錯進行事實認定,后面卻直接認為被告存在或不存在過錯,存在邏輯上的不周延。此外,在停止侵權中,過錯并不是適用前提,但卻是法官利益衡量中的重要參考標準,若不存在過錯那么法官可能傾向于保護行為人的合理信賴利益,不會判決其停止生產而是采取更為柔和的手段,例如增加防污設施等。[9]同樣,過錯也是確定損失賠償費用和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的重要衡量標準。所以法院對有無過錯不進行事實認定,很可能導致具體責任的分配存在問題。

三、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正當性基礎

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分類,必然首先需要解決其正當性基礎,也就是分類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意義。

(一)彌補無過錯責任的缺陷,發揮過錯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民事侵權中以過錯責任作為歸責的基石,隨著現代環境問題的興起,人們漸漸發現過錯責任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問題,于是無過錯責任興起。但是針對無過錯責任本身存在很多爭議,主要是達標排放等合法行為應否阻卻民事責任的問題。唐曼麗學者認為,企業在許可的范圍內排污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且環境侵害具有復雜性,往往難以證明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所以行為合法不能阻卻民事責任。[10]而薄曉波學者認為,無過錯責任損害了行為人的信賴利益,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種不可預知的風險。無論是后果嚴重說、過錯難以證明說還是污染者獲利補償說,都不能完全為無過錯責任提供充分的正當性理由。無過錯責任適用的前提是窮盡公法的預防性規定仍不能阻止損害發生,但我國的公法規定并不充分且執行效果差,所以適用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條件并不滿足。[11]在我國現行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事實上是采用了無過錯責任,合法抗辯并不成立,不過關于無過錯責任的質疑仍然存在。此外,由于適用無過錯責任,法院往往忽視了過錯的認定及其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我國明確規定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以在環境領域統一無差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事實上一些類型的環境侵權應該采用過錯責任,例如擬制型污染[12]。《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規定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才構成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定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射線構成放射性污染,這些法律明文規定了適用過錯責任,雖然通過特別法優于一般法可以解決,但是實際上還是存在法律規定上的沖突問題。此外還有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實務中要求違法性,即適用過錯責任。通過明確補償類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分類,有助于界分清楚適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環境侵權類型,例如擬制型污染就只能適用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而實質性污染則根據行為人事實上有無過錯進行分類適用。

其次,過錯是確定環境污染責任主體的重要因素。環境侵權主體的確定主要依據損害擔責原則、第三人過錯責任原則和權利人負擔原則,在非直接污染者的確定中,主觀上存在過錯是構成共同侵權的重要依據。[13]在無過錯責任框架下,往往不重視行為人主觀上的心理狀態,或者往往直接以違法性認定代替過錯判斷,但是有時行為人合法仍存在過錯,需要作為共同侵權人承擔責任。因此,以過錯作為認定標準的非直接污染者只能適用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再次,過錯也是判斷因果關系的重要考量因素。若污染行為人之外的主體存在過錯,可以推定出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當因果關系難以確定時,過錯因素也是一種識別路徑。[14]通過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界定,有利于強調過錯的重要地位,將其在因果關系認定中的輔助作用完全發揮出來。

(二)維護公平與正義

現代環境污染事實上是經濟發展的一種伴隨產物,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必然需要排放污染物,而這種排放就是對環境的一種侵害,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本質上是一對矛盾概念。但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我們選擇犧牲一部分經濟效益來獲得生態效益,此時我們規定了各種各樣的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我們要求企業遵守這些標準。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排污,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仍會造成環境損害后果,原因在于環境上的科學不確定性。我們追究這種環境損害的根源,其實不在于企業的排放行為,而在于國家對于排放標準的制定不合理。這種標準制定的不合理是科學技術上的限制造成的,也是一種客觀不能。于是為了環境公共利益,我們選擇由污染者企業負擔這樣一種環境侵權責任是利益衡量的結果,但客觀上損害了企業對于行政標準的合理信賴,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不確定的風險,遵守法律仍然不能免除責任會使當事人無所適從。因此以過錯為依據,通過區分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補償類環境公益民事訴訟,有助于彌合這樣一種信賴損失。對于有過錯和無過錯的分情況處理,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不同,對于當事人來說都是公平感的重要來源,也是一種行為導向信號,有利于鼓勵人們遵守行政法規。

四、構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概念的建議

區分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之后,可以進一步對其適用范圍、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進行分類,以便于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司法適用。

(一)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用范圍與歸責原則

根據污染是否需要經過環境媒介對人產生影響,可以將其分為擬制型污染和實質型污染。[15]實質型污染主要是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往往進入環境介質后在作用于個體,是常見的污染方式。而擬制型污染主要是聲、光、熱、臭等物理性污染,直接由個體所感知且嚴重程度取決于這種感知。擬制型污染以過錯為前提,不是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用范圍,而在實質型污染中行為人不存在過錯的情形才屬于其適用范圍。

正如前文所言,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要求行為人既無違法性也無過失,因而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此外,在與之相對的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行為人均存在過錯,適用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的重點在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如果原告足以證明行為人存在過錯則應當優先適用過錯責任,如果行為人實際存在過錯但是原告無能力證明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是在裁判文書中法官應說明認定行為人存在過錯的依據。

(二)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責任承擔方式

在環境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無須存在過錯,所以可以在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適用。而懲罰性賠償和賠禮道歉必須以過錯作為構成要件,所以一旦確定是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就排除了適用這兩種責任承擔方式的可能。

其中,恢復原狀的方式之一是給付環境修復費用。若受損當時至恢復原狀之間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受到了影響,行為人還應該給付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費。這兩種費用都是以環境損害作為認定標準,根據《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方法(第Ⅱ版)》,具體評估方法的推薦采用先后順序,導致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與環境修復費用可以適用同樣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方法。[16]在司法實踐中,為了便于計算往往法官傾向于采用虛擬成本治理法,即污染物排放量與單位污染物虛擬治理成本的乘積,來確定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和環境修復費用。這兩種費用的性質不同,所以可以同時承擔,但如果都采用虛擬成本治理法進行計算,就存在重復計算的可能。同時,依據虛擬成本治理法確定最終的污染修復費用,還需要確定相關倍數,即“敏感系數”。[17]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難以確定或者確定具體數額所需鑒定費用明顯過高的,法院可以結合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范圍和程度、生態環境的稀缺性、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防治污染設備的運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合理確定。如果在計算環境修復費用時考慮了過錯程度因而增加倍數,那么其實質上是一種懲罰性賠償。在補償類環境公益訴訟中,行為人不存在過錯,應承擔的僅僅是一種填平性責任。無論是重復計算,還是過錯導致的敏感系數,都不應該是無過錯行為人應承擔的責任,行為人承擔的責任應以最基礎的修復責任為主,即使需要支付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也應將其理解為一種補償性責任。

(三)同一案件中補償類訴訟與賠償類訴訟的交叉問題

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往往很難從原因力的大小劃分各行為人的責任,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往往是一個累積的過程,致害的過程也十分復雜,目前的科學技術尚不能完全地查明具體過程。同一案件中,如果各行為人的排放污染物種類、排放量、危害性、與損害結果的原因力均不能確定,那么唯一的區分因素則是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

按照由無到有、由輕到重的順序進行劃分,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行為人完全無過錯,既無違法性也無故意或過失。第二,行為人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行為合法,但是對于環境損害的結果發生存在過失。例如行為人的排污設施因年久失修喪失功能,導致排放污染物超標進而損害環境。第三,行為人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行為合法,但是對于環境損害的結果發生持故意的心理態度。例如行為人故意超標排污。第四,行為人沒有排污許可證違法排污,或者在合法排污之外私設暗管違法排污。

第一種屬于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行為人應承擔填平性的補償責任而非賠償責任。后三種行為人都存在過錯,屬于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根據過錯程度可以進一步區分責任。第二、三種屬于超標排污,都具有違法性但主觀的過錯程度不同,過失行為人應承擔填平性的賠償責任,而故意行為人則應承擔懲罰性的賠償責任。至于第四種違法排污的情況,應該承擔比故意超標排污更高倍數的懲罰性賠償責任。至此,可依據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建立起分層次的責任分配階梯,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公平感,促進司法判決的社會接受度。

在同一案件中,將不同的行為人依照事實認定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并進行分類進而劃分責任大小,讓無過錯的行為人名義上的苛責也能得以避免,不同過錯程度承擔不同比例的責任,才可真正形成我們所期望的行為價值導向。此外,在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還存在一種情況,例如“河南污水案”中的鶴壁污水處理公司,其作為一家污水處理廠,在無過錯的情況下承擔和其他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同樣的責任是否有待商榷。換言之,在行為人無過錯的情況下還可進一步進行區分,類似污水處理廠等實際上是凈化污水的企業,與經營型企業的排污行為本質上是不同的。如果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是污染者獲益補償或者制約高風險行為[18],污水處理廠并未獲益甚至有些是由國家財政補貼進行的公益事業,更不是高風險行為,不僅不應該限制還應該鼓勵,所以要求毫無過錯的污水處理廠承擔補償責任存在合理性質疑。因此,在無過錯的層次中,污水處理廠等類似的行為人比之普通企業應減輕其責任,抑或可以更進一步免除其補償責任,以達到鼓勵公益事業的目的。

五、結語

通過對環境公益訴訟進行分類,理順了各種訴訟的內部關系,進而提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與定位,優化司法實踐中環境公益訴訟的適用方式。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以行為人無過錯為主要特點,既要求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又要求行為人不存在故意或過失,以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構建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概念,理清其適用范圍與歸責原則,明確無過錯行為人的責任承擔方式,將其與帶有譴責意味的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責任形式相區分,同時在同一案件中以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合理劃分行為人的責任,有助于重構“過錯”在無過錯責任體系下的重要地位,增強當事人的公平感和判決的可接受度。將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分離,還可以進一步討論無過錯責任在現代環境風險下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是否在賠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適用過錯責任依賴于社會公共環境利益與行為人合理信賴利益的再衡量,而兩者概念的分離正是后續變動的基礎。以補償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完善環境公益訴訟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與要求。

參考文獻:

[1] 祝光耀,張塞.生態文明建設大辭典?第一冊[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464.

[2] 林莉紅,鄧嘉詠.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之關系定位[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1):40-41.

[3] 蘇芳蕊.論侵權歸責中過錯與違法的關系[D].吉林大學,2020.

[4] 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8.

[5]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414-416.

[6] 劉靜波.民法典編纂中過錯侵權條款應當明確規定違法性要件[J].新疆社會科學,2019,(2):8.

[7][9][13][14] 胡衛.過錯優先:環境污染侵權中行為人過錯的功能分析[J].政法論叢,2019(06):117-120.

[8] [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 Von Bar).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M].張新寶,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8.

[10] 唐曼麗.論歸責原則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運用[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6):132-133.

[11][18] 薄曉波.回歸傳統: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反思[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6):18-22.

[12] 張寶.環境侵權歸責原則之反思與重構——基于學說和實踐的視角[J].現代法學,2011,33(04):94-95.

[15] 張金星.環境污染侵權一元歸責之審視與修正——基于對《侵權責任法》第65條和《物權法》第90條的再思考[J].法律適用,2019,(1):34.

[16] 李樹訓.回歸裁判理性:明辨“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失”[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00417.0947.002.html,2020-11-30.

[17] 孫洪坤,胡杉杉.環境公益訴訟中虛擬治理成本法律適用的認定[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4):3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精品| 操操操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日韩资源站|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色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6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黄色片中文字幕| 日韩无码黄色|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综合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欧美激情综合|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精品主播| 熟妇丰满人妻| 久久综合五月| 91福利片|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第二区|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操操操综合网|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二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中文字幕66页|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