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茹
摘 要:近代以來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結構發生著前所未有之巨變,原有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體系在資本這個“齒輪”的碾壓下開始崩潰、瓦解。一批描寫近代社會城鄉文明沖突的作品開始涌現,《海上花列傳》正是描寫這一主題的瑰寶之作。小說除了寫一些居住在上海本地的生意人的生活軌跡之外,還穿插了一些來自鄉村的人物:他們辭別家鄉來到上海,逐漸走向“異化”。這種“異化”重建著人們的心理結構并對他們的傳統親緣關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體現了他們對原有價值觀念的背離和在新的環境下進行的自我體認。本論文致力于從“異化”之表現與這一現象背后深刻的原因兩大方面來闡釋近代社會里這一典型的社會現象。
關鍵詞:《海上花列傳》;人物;異化;自我體認
“異化”一詞,其來源、概念構成很復雜,廣泛涉及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各個領域。馬克思從個人的勞動和產品的關系入手,對異化這樣描述:“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個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盵1]總的來說,馬克思所認為的異化就是“人本身的活動變成一種獨立于人的異己力量,如宗教、權利、資本等等,并且這種力量反過來剝奪了人的自由,使人從屬于它,變為它的工具?!盵2]馬克思把人放在社會關系中加以考察,看到單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的片面化,簡單化乃至異化在本質上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從而在社會物質生活本身來探尋造成人物異化的社會根源。上海自開埠以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人不斷參與到這些社會活動中而遭受社會的反作用,導致自身的異化。這種現象不斷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一度成為作家熱衷的表現對象,這類作品在后期的狹邪小說中屢見不鮮,這類作品主要有:《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九尾龜》《九尾狐》等。但就其藝術水準來說,以《海上花列傳》的藝術成就最高。
《海上花列傳》之所以能在一系列的狹邪小說中脫穎而出,不僅僅是小說建構中穿插藏閃手法之運用,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描寫的現實場景之真,環境對人的異化之實。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海上花列傳》與先前的狹邪小說進行比較,曾指出:“然自《海上花列傳》出,乃始實寫妓家,暴其奸譎”[3]。魯迅將狹邪小說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考鏡源流,并從美學風格、藝術追求、立意角度等方面將其分為“溢美”“近真”“溢惡”三類。在風格上屬于“溢美”類的作品有陳森的《品花寶鑒》、俞達的《青樓夢》、魏秀仁的《花月痕》等,重視“情”在小說中的表現?!耙鐞骸鳖惖淖髌酚小逗I厦怂拇蠼饎偲鏁贰逗I戏比A夢》《九尾龜》等作品,主要揭示歡樂場中人性的丑陋?!逗I匣袀鳌穭t是“近真”之作,既沒有前者的夸張和虛幻,又不含有后者的露骨和媚俗。真實地展示晚清上海的都市圖景,展示了不同群體的生活軌跡,描繪了一幅晚晴上海名妓的生活圖畫。除了妓院場所中的嫖客、妓女、娘姨、老鴇、龜奴以外,還包含洪善卿、莊荔甫、朱葛人等人構成的市井商人群體和王蓮生、羅子富等人構成的官員群體以及高亞白、尹癡鴛、華鐵眉等人構成的知識分子群體。人物類型之廣,數量之多都決定了這部小說所覆蓋的社會面之廣闊。值得關注的是,以趙樸齋、趙二寶為主的鄉下人來到上海之后的生活以及心路歷程的變化。為什么鄉下人一旦進入上海這個都市以后就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去了呢?是什么讓他們的價值觀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呢?總的來說,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的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對原有價值觀念產生的抵牾,在空間的置換下導致人物身份的轉換以及他們在新環境中的自我體認是造成人的“異變”的根本性原因。
一、異化之表現
(一)個體的異化
開埠以后,上海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結構迅速轉型,上海市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社會力量開始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傳統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適應性的變化,一些新的娛樂方式和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人們的思想。在近代上海最流行的娛樂方式不外乎是抽鴉片煙、賭博、嫖妓等。在提到近代上海的社會環境時,熊月之在《上海通史·晚清社會》中指出:“作為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獨特的都市社會環境中還滋生出另一種畸形的社會生態,那就是異常繁榮的煙管、賭場和妓院,他們共同構筑了晚清上海繁華的另一面”[4],上海的繁華景象和新奇的生活方式對踏入上海這片土地的人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不管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來到上海的鄉下人如張小村、趙樸齋、趙二寶、張秀英,還是本身生活在上海的生意人和妓女,他們無一能逃離上海這個物欲橫流的漩渦。而這兩類不同的居民群體中,鄉下人來到城市并迅速被環境吞噬,導致自身的“異化”的現象具有典型意義。
在小說的開頭,趙樸齋的娘舅洪善卿問他來上海干什么,趙樸齋的回答是:“也無啥事干,要想尋點生意來做做”[5],他只是希望在上海找份生意來擺脫自己生活的困境。從小說的第二十九回開始,趙二寶才真正出現,本來趙二寶是跟自己的同鄉一起來勸自己的哥哥回老家的,不料自己卻也墜入繁華之網,在與舅舅的賭氣下貼了條子做倌人。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趙母,她本身作為一個五十多歲的婦人,按理說是受傳統價值觀念影響頗深的一個人物,但是來到上海之后竟然連她也變了。當洪善卿來勸她帶領趙樸齋和趙二寶回鄉時,她找了一堆借口來推脫,因為她從心里對趙二寶貼條子做生意是贊同的;當她得知二寶攀上史三公子以后她興奮不已,這些情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逐漸“異化”的母親:她不再是恪守傳統價值體系的傳統婦女,而是一個被周圍環境“異化”的母親。張秀英本來是沒有理由做倌人的,她只是陪趙二寶一起來尋趙樸齋的,但是在進入上海以后,她更被這個物欲橫流的大都市所吸引,所以才會在趙二寶催促回老家的時候一次又一次地拒絕。當她看到趙二寶做了妓女以后得意的生活,想要步她后塵,竟也做起妓女生意來,“日常乘坐馬車為招攬嫖客之計”。在這里,人不再遵守傳統的價值觀念,他們更傾向于物質享受的一面,為了物質的滿足可以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
在上海這個繁華的都市中,妓女群體的異化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妓女在這個環境中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商品來出售的,而且近代上海的妓院已然不同于傳統的古代妓院。古代社會的“青樓”雖是肉體交易,但有一層朦朧凄婉的色彩,青樓女子不是單純的賣身,她們多才多藝,能夠吟詩賦詞,所以她們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即成為失落文人的紅顏知己,她們能夠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之間產生共鳴,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例如白居易與琵琶女之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惺惺相惜之情,歌妓與柳永之間的“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深厚情誼,又如周邦彥與李師師之間的綿綿深情。妓女群體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了半壁江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妓女與狎客之間不是逢場作戲,更多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在近代上海這個都市中,古代歌姬與狎客之間的關系變了質,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利益交換,妓女出賣肉體來換取金錢,客人花錢來妓院享受或者談生意。妓女被明碼標價,有等級之分,妓院有“書寓”“長三”“么二”“花煙館”之分,妓女也按照相應的等級被依次劃分。正如姚文君所言:“上海把勢里,客人騙倌人,倌人騙客人,大家覅面孔?!盵6]妓女與狎客之間并無半點真情,都是為利所驅,因此李漱芳與陶玉甫之間的真情在妓院這個圈子里才顯得難能可貴。妓女這個社會群體在市場上被明碼標價,商品屬性大過個人屬性的社會氛圍迫使妓女們不得不順勢“異化”為一個“物體”。
(二)社會關系的異化
都市除了對個體產生影響,導致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異化以外,還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造成了異化。首先是對親情關系的異化,從小說開頭洪善卿對趙樸齋的勸告直到最后與趙氏母子的決裂直接說明了這一點。洪善卿曾這樣勸告趙樸齋:“耐就上海場花搭兩個朋友,也刻刻要留心,像莊荔甫本來算勿得啥朋友,就是張小村,吳松橋,算是自家場花人,好像靠得住哉,到仔上海倒也難說。先要耐自家有主意,俚哚隨便說啥閑話,耐少聽點也好點。”[7]本來在鄉村社會中可以相互信任的老鄉,到了上海倒不好說了。在上海,金錢是人與人相處的中介物,金錢的多少決定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決定著旁人對自己的態度。在洪善卿多次勸告趙樸齋回鄉無果以后,洪善卿嫌棄他丟自己的人,直接假裝不認識自己的外甥,扭頭就走,果斷離去。當趙樸齋稍微穿的像樣一些的時候,他又肯為趙樸齋停下腳步。在這里,親情不再是舅舅和外甥之間感情強弱的標尺,金錢才是唯一的衡量尺度。后來趙二寶貼了條子做生意,洪善卿又嫌棄她丟自己的人,最終造成了洪善卿與趙氏母子的徹底決裂。
吳松橋與吳小大之間的父子關系也因環境影響而變質。吳小大千里迢迢來見兒子,竟被兒子給打發走,所以吳小大見到趙樸齋時便哭著說不應該讓吳松橋來上海做生意,上海租界真不是一個好地方??梢?,人只要到了上海,金錢就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遠近疏離的轉合器。這種現象背后實質上是近代社會中人們不斷向城市籠靠導致鄉村文明的崩解和城市文明的興起。鄉村社會和都市社會本就有兩種不同的價值體系,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對鄉土社會與都市社會的行為準則進行了區分,在中國的鄉村社會里,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所謂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盵8]在鄉土社會中,孝和信都是人與人之間必須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人們一直按照這種準則生活著。在這種價值觀念影響下的人們去了上海以后,他們很快就被上海都市中的那套逐利觀念所掌控,逐漸背離原有的價值體系轉向一種新的觀念結構。在如果說吳松橋與吳小大之間的父子親情是被上海這個都市所“吞噬”的話,趙樸齋與張小村、吳松橋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則是友情的毀滅。在一開始,他們三個經?;煸谝粔K,但是打心里張、吳二人是看不起趙樸齋的,所以在趙二寶當上倌人,生活有了改善以后趙樸齋見到張、吳二人便去奚落他們。
都市環境對人際關系的影響除了宗法社會里原有的忠孝準則的變異,還有男女兩性之間關系的變異。狎客與妓女之間都是逢場作戲,妓女出賣色相換取錢財,狎客花錢買面子,彼此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妓女以自己的才能和身體作為自己賺錢的資本,通過“出局”來提升自己的名氣,從而獲得更高的頭銜,賺的更多的金錢,客人則是通過“叫局”來結識更多的人,擴大自己的圈子,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腿硕嗍且允芯倘藶橹?,他們在“局”中與一些官員聯絡關系,為自己謀取便利,洪善卿與王蓮生之間便是這種關系的存在。妓女與狎客之間通常都是以商業互惠的關系存在的,雙方各司其職,各取所需,只為利益,不為真情,如果能遵守好這套關系準則,便能相安無事,不然就會兩敗俱傷?!逗I匣袀鳌分械募伺c狎客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有兩類:一類是逢場作戲,各取所需;一類是真情實意,忠誠專一,總的來說,第一種關系占大多數,第二種關系則是屈指可數。洪善卿與周雙珠、王蓮生與沈小紅、羅子富與黃翠鳳之間皆是前者,后者則是以陶玉甫與李漱芳為代表,情投意合,彼此情深,全書唯此一對。
二、異化之根源
(一)社會根源
近代以來,上海被稱為“罪惡淵藪”,這種都市定位的出現與它對人的異化作用是分不開的,歸根結底是由于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導致的金錢本位觀念的形成。開埠以來,上海的商品經濟快速發展,逐漸在各通商口岸中占據首位,洋行、球場、洋樓、茶館、煙館、妓院、賭場相繼涌現,這些與以往傳統社會迥然有別的生活方式對上海本地以及外來的移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使他們不斷“位移”,即從鄉村社會向上海都市轉移。1879年的《申報》上曾出現過這樣的言論:“亦謂租界地方禁令不及,且通商局面籍此點綴,茍無此等處所,即酒樓戲館中未必如此興高采烈,而各項減色將不止一半矣。故亦聽之而已?!院谜哳H知檢束其身,不為隨波逐流之事,蓋官不能禁而己自禁之可也。無如足跡所至,其類繁多,朋友招邀,不能立異,一至上海,靡不入此邪徑,流連忘返,或情志所惑,或應酬所慣?!盵9]外來人進入上海以后很難為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惑,定力不足,難逃魔爪,趙樸齋、張小村、趙二寶、張秀英皆是一群被上海繁華生活所“異化”的外來者。趙樸齋來到上海之后跟著洪善卿和張小村去了聚秀堂以后,被陸秀寶姐妹深深吸引,終究逃不出美色的誘惑。韓邦慶寫《海上花列傳》一書所運用的“穿插藏閃”之法一直為后人所稱贊,其中一點就在于他能夠為人物安排合理的行為活動。同樣是寫妓女,在洪善卿、莊荔甫的角度主要寫他們在妓院談生意,在寫到趙樸齋這個鄉下青年第一次來到妓院的時候,把人物的目光放到妓女以及妓院的裝飾上面,敘事細節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趙二寶在上海的自甘墮落是她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這種墮落也是為繁華生活所引誘的結果。在找到趙樸齋以后,本以為他們母子三人會離開上海,重返家鄉,但是最終還是向物質妥協。試想在逛完戲院,用過昂貴的香水,穿完時裝,享受過上海的生活之后她怎能甘心回到一個破落的鄉村,就算一時回去,但上海那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也會一直埋藏在她的心底,不斷向她“招手”等待著她的第二次歸來。因此,人物的墮落是必然的。
上海的這種商品經濟的繁榮直接導致了人們價值觀的變異。煙館、賭場、妓院這些上海興盛的產業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熏染著他們的思想,重構著他們的文化心理。在上海這個都市里人人追求利益和享樂,把逐利當成最終的價值目標,而他們自己也為這種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很明顯這是一種雙向運動:一方面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在上海這個城市立足,開展自己的行為活動;另一方面,他們也被上海的大環境反作用,在社會中不斷淪喪、墮落。城市愈大,提供給人的機會愈多,在上海,有很多翻身致富的機會,只要肯努力適應這個城市的行為準則,就有可能成為富豪巨賈,所以一些投機倒把行為也在慢慢催生,像拋空盤、購彩票這類空手套白狼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追捧。這類投機倒把行為不會受到大家的道德譴責,反而是人人效仿希望一夜致富的“道路”?!俺蔀樽饨缇用竦娜A人,不論原來的籍貫、出身、教養、職業、財產、信仰等等,差別有多大,但自踏入這個‘國中之國起,便似乎都消失了。衡量的尺度只有本人的錢袋大小和能力強弱。盡管多數人只能為茍活而掙扎,但幸運之神似乎隨時都會照應每個市民,使店伙變成巨富,窮士變成大班,小工變成老板,乃至使癟三變成大亨,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盵10]隨著社會評價的傾斜,傳統的道德觀念,如衡量男子的才華、品行、忠孝、禮節;約束女子的三綱五常、貞潔婦德等準則都紛紛遭到破壞和瓦解。利益至上是當時上海的普遍的社會風氣,以金錢財富為社會秩序的內在尺度,在這種利益至上的生存觀念的支撐下,必然會滋生出一種畸形變態的心理:講排場,講闊氣的“炫耀式消費”心理。狎妓作為近代上海典型的商業行為,是市井商人的身份象征,輔助他們從事商業活動。
(二)個人根源
關愛和在《悲壯的沉落》一書中認為《海上花》“以平實冷靜而不動聲色的筆調描述歡樂場中的艱辛悲苦,含有還其真面目、引為法戒的兩重含義”[11],除了客觀平實的敘述之外,作者通過小說透露出了一種人文關懷,即對人性弱點的寬恕和悲憫。小說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生意人、妓女、官員、知識分子,但是最容易異化的人群還是那一群來自鄉村的外來人員。但,為什么是他們呢?鄉民來到上海這個陌生的城市,在新的時空領域里,他們的認識領域、文化心態、心理結構、經濟結構、社會意識等方面都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嬗變。他們生活在一個非鄉村的世界中,被人多勢眾的城里人所包圍,不免帶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之感。他們努力地融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想要與這些城里人和平相處,但是似乎不管怎么努力,中間都有一個無形的隔板將他們排除在外。種種景象讓他們感受到近代城市和鄉村政治、經濟的沖突,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不可協調的緊張和恐懼之中,逐漸導致了他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并不斷向這種生活方式所靠攏。
除了人物的心理壓力導致的異化以外,人物自身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他的思想,思想又支配著他的行為準則,所以性格因素在一個人的命運走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趙樸齋是優柔寡斷,軟弱示好的性格,所以他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往往容易被人牽著走,缺乏主見,這就導致了他跟著張小村一塊鬼混,為上海生活所著迷,一直到后來跟著趙二寶做生意,過著寄生蟲的生活。導致趙樸齋沉淪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自身能力不夠,因為他從小在鄉村長大,所以來到上海以后,面對這樣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很難適應。女性哪怕沒有一點本事,也可以像趙二寶、張秀英那樣選擇“貼條子做生意”,選擇出賣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來生存,但是作為男性,除了做生意之外就是苦力,而趙樸齋顯然是缺少這樣的能力。熊月之在《上海通史》中將晚清以后上海的社會構成力量分為以下幾類:“買辦、資本家、工人和苦力,構成了晚晴上海四大市民群體?!盵12]顯然,在這幾股社會力量的博弈中,買辦和資本家雖是極少數,卻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在數量上取勝的工人和苦力,逐漸淪為上海霓虹燈下的那一抹殘陽。由于工人和苦力人數多而職位有限,因此人們之間的競爭關系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顯得尤為奪目。趙樸齋恰恰屬于這一類,他缺乏洪善卿精明的頭腦和左右逢源的本領,又無法在體力勞動中脫穎而出,因此他很難在這個城市中生存?!逗I匣袀鳌分械娜宋锉姸?,趙樸齋絕對稱得上刻畫的較為成功的一個形象。他雖然沒有生活的本領但又有自己的欲望,為此糾結反復,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悲劇。在這里,作者大膽地描寫人的基本欲望,不再將趙樸齋刻畫成一個封建的衛道士,而是大膽揭露人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而精神匱乏的情況下的精神困境,將趙樸齋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地有血有肉。
趙二寶人生的悲劇顯然不是因為缺乏生存能力造成的,她單純、天真,有孝心,有主見,但是她也愛慕虛榮。她在做了倌人以后卻不能完全舍棄她身上原有的天真,這是造成她命運悲劇最主要的原因。妓女愛慕虛榮在上海這個繁華的都市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妓女們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像黃翠鳳、周雙珠那樣通透靈活地看待妓女與狎客之間關系的話,本可相安無事地將日子過下去。但是趙二寶來自鄉村,她沒有風月場的待客經驗,不能妥善地處理與客人之間的關系,錯付真情,最終被史三公子拋棄,落得凄慘的下場。周雙珠、黃翠鳳深諳風月場的規則,客人的話是不能當真的,也是靠不住的,所以她們不會去爭風吃醋,往往通情達理,很得客人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混上了頭等妓女的招牌。而趙二寶、雙玉則是與周、黃二人截然不同的例子,她們年齡尚小,資歷淺薄,容易相信客人,錯付真情,所以她們最終都落得一個被拋棄的結局。同樣是被客人欺騙,但是雙玉與二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雙玉以死相逼最終為自己換得了一萬洋錢的嫁妝,而二寶卻還在癡癡等待,自欺欺人,最終被賴公子砸了場子,悲慘收場。趙二寶的結局不禁讓人唏噓,與趙樸齋最大的不同,她有孝心,有主見,有骨氣,但還是擺脫不了悲慘的結局。
三、結語
《海上花列傳》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第一部用吳語方言來描寫上海都市圖景的小說,小說中對社會環境、社會風氣描寫之真,塑造人物形象之豐滿,結構安排之巧妙,語言運用之準確,確立了它在近代小說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小說中對鄉下人由于資本的吸引而沉醉在“花海”中無法自拔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近代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下,越來越多的人被卷進這個快速轉動的資本的“飛輪”中而被碾地粉碎,這顯示了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造成的巨變,并凸顯出人們在此種情況下所做出的自我認同與生活選擇。“鄉下人進城”的敘事模式在近代商品經濟發展以來一直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敘述的主人公或是因進城導致的自我與社會分離的知識分子,如五四以后最早以流派的形式出現的“鄉土作家群”;或者是進城打工謀生的農民,如農民工題材小說;抑或是因進城打工而被拐賣誘騙的農村女性,如《誰家有女初長成》中的巧巧。這種小說題材之所以跨越百年依然能夠在不同的時代被作家采用、書寫,反映了經濟發展對人的心理結構的重建和沖擊以及人們在一個新環境下進行的自我體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上花列傳》具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和心理學意義。沿此脈絡,不難發現近代上海的都市圖景和上海居民的心理圖式變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王若水.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 熊月之.上海通史·晚清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6]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7]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8]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9] 申報[J].1879年3月21日.
[10] 朱維錚.晚晴上海文化:一組短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11] 關愛和.悲壯的沉落[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12] 熊月之.上海通史·晚清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