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
評論被稱作是報紙的靈魂和旗幟。在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黨報既要面對多元文化、多種話語體系的觀點競爭,也要應對日新月異的融合發展態勢。在直面競爭、應對挑戰中提升自身的看家本領,做大黨報評論的“增量”,打造屬于黨報評論的“硬核能力”,才能擦亮手中的“金話筒”,用“楷體字”寫好全媒體時代的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對于黨報評論而言,內容優勢最根本的就是思想優勢。
全媒體時代帶來了言論生產的紛繁時期,由于多種傳播形態的并存和多元主體的參與,“人人寫評論、事事跟評論、處處見評論”成為的一種突出特點。有人說,在這樣的現狀和境遇中,評論的“門檻”被拉低了。但事實證明,觀點越是紛繁復雜,越需要有穿透力的聲音、有洞察力的思想。無論媒體形態怎么變化,輿論格局怎么變化,理性仍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產品仍然是輿論場的“剛需”,思想力依然是黨報評論的核心競爭力。傳播的介質、場所變了,但思想性作為黨報評論的首要特性,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
延安時期,毛主席為《新中華報》題詞只有兩個字:多想。報社將題詞制成匾額,掛在編輯部窯洞最顯眼的位置。70多年過去,毛主席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做大思想增量,要求黨報評論不僅僅是表達態度立場,只有“是非判斷”,更要以獨到的見解、理性的思考、嚴謹的邏輯、透徹的論述,超越“簡單站隊”和“網絡口水戰”,廓清模糊認識、提供真知灼見,給人啟發、啟迪、啟示。做大思想增量,要求黨報評論工作者多想、善思、深究,讓腦子動起來、轉起來、活起來,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在大浪淘沙的觀點競爭、千帆競發的思想碰撞中占據主動,用高質量的“思想產品”來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以思想優勢贏得話語優勢
全媒體時代的信息爆炸,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公眾“知識”水準大大提升了,對深入分析和解讀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了。黨報的受眾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高學歷人群。這就要求黨報評論不僅要完成好傳統的“政論”“時論”,也要向“策論”延伸和拓展,甚至將“策論”融入“政論”“時論”。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找準“題眼”,圍繞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展開議程設置,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既提出問題,又開出藥方,既總結實踐經驗,又指出未來方向,以知識的增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持。
做大知識增量,對評論員的視野眼界、知識儲備、理論功底、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每一位評論員都要力爭成為“專家型評論員”,既不能說“外行話”,也不能說“正確的廢話”,而是要說“內行話”“專業話”,把政治意識、專業精神和評論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用專業視野、專業素養、專業解讀說服人、引導人,體現黨報評論的權威性、對發展實踐和實際工作的指導性,推動性。
2021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湖北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吹響科技強省建設集結號。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建好用好科創平臺。面對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這一專業性強、相對“小眾”的話題,湖北日報評論理論中心查閱了大量背景資料、調研報告,走訪、咨詢了多位科技工作者,并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綜合性國家級創新中心的科創平臺建設和運轉進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為評論的選題策劃和稿件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科研機構眾多,為什么要把科創平臺作為科技強省的基礎?那些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科創平臺,其先進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建好用好科創平臺,是不是就意味著 “砸錢”、增機構?從選題策劃,湖北日報評論版推出“建好用好科創平臺”系列評論,從科創平臺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作用,到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從體制機制上的“高靈活度”,到“驅動人才”的組織方式和生態群落,對湖北科創平臺如何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高效能運轉作出了深入回答,不少讀者感到“很解渴”“很補腦”“很管用”。

評論不是書齋中的“盆景”,而是實踐的產物、生活的產物。。黨報評論的問題感、針對性、力量感,無不是在深入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生活、傾聽所思所盼中獲得的。
湖北日報近年來推出的“現場評論”欄目,正是為了填補評論員“腳力”不足,推動評論員深入一線、深入實踐而創立的。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等推出的多組現場評論,青年評論員深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的代表性農村,探訪湖北的紅色革命舊址,寫作了《山路之變留下最好見證》《激活不等不靠的奮斗基因》《一方水土熔鑄閃亮精神》等多篇稿件。
一條條山路道路的延伸和升級,“折射著發展之變,也折射著發展觀之變”;靠奮斗致富的移民村,老支書常說“只有落后的工作,沒有落后的群眾”;細細體味洪湖瞿家灣,“‘洪湖精神’”連通中國革命的精神血脈,一方水土升騰起的浩然之氣”……從“會場”到“現場”,從辦公室到基層一線,從“坐而論道”到“起而采訪”,不僅只是寫評論的“背景”變了、“場景變了”,更是評論選題觸角的深入、思考路向的調整、論述姿態的變化。在與基層群眾的深入交流中,從現場細節的觀察揣摩中,評論更能發現故事背后的深刻變化,捕捉小細節背后的時代趨勢,揭示普通人、身邊事中的精神密碼。
現場評論推出后,有讀者點贊“評論有現場感,現場有了評論味”,寫稿的青年評論員也感嘆“到了現場,評論寫起來就不一樣”。這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新聞的富礦在基層,評論的富礦也在基層。到項目建設的火熱工地、在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在街頭巷尾的基層治理中抓選題、寫評論,做大實踐增量,實際上是一個評論員“練兵”的過程,也是一個為黨報評論加厚土壤、注入活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