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勤
詩云:“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
當我們讀一篇優秀的評論,經常能感到其間奔涌著的力量感、信念感、使命感。新聞是時代的語言,評論,尤其是時政評論,本質上也是新聞的一種表達、淬煉、升華,有時被稱之為匕首和投槍,有時被稱之為旗幟和靈魂,指向的就是評論所特有的思想性、導向性。
網絡時代,媒體形態和輿論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黨報評論代表黨的聲音,肩負著舉旗定向等重任,如何在全媒體時代牢牢占據重要陣地?如何在眾聲喧嘩中保持獨有的清醒?如何讓聲音更有效地傳播出去,贏得受眾廣泛認可,真正體現“喉舌”的意義?
面對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時代要求和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黨報評論所能體現出來的力量感和信念感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
黨報評論必須深刻理解新形勢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歷史方位和使命任務,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去審視,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去把握,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匯聚人心和力量。
新聞工作者的“四力”,必須在持之以恒的知識更新和實踐鍛煉中才能不斷增強。這不僅是做記者的基本功,也是寫評論的必修課。所謂的“腦力”不足、“本領恐慌”,歸根到底,就是知識儲備和理論儲備不足。學者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寫道:“給人以火星者,必懷火炬。”胸中無點墨,自然無法下筆如有神;只有半瓢水,自然無法洋洋灑灑、滔滔不絕。要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必須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精于表達,才能培育強烈的專業精神和過硬的專業能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實踐是最鮮活的富礦。進入新時代,我們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這樣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黨報評論更加需要具備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歷史的厚度、觀點的銳度。評論員既要有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胸懷,遠到上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積累,近到百年來上下求索跌宕起伏的思想浪潮,都是下筆千鈞、鏗鏘有力的力量源泉。
以《人民日報》“任仲平”為例,其恢弘大氣的文字,均來自落筆前深厚的積累和落筆時“脫胎換骨”般的反復琢磨。比如在《千磨萬擊還堅勁——抗“疫”斗爭鑄就偉大精神》一文中,我們時常能從文字帶來的節奏感和震撼力中,感受到那種“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排山倒海之力: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往古,歲月長河凝結下民族精神,讓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而不絕、縱橫上萬里而不散,日新又新、亙古亙今;今來,百年滄桑砥礪著家國情懷,讓中華民族穿越戰爭的烽火硝煙、走過創業的篳路藍縷、歷經改革的大潮澎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p>
“大道不孤,人類必勝。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為武漢創作的公益歌曲《黎明的編鐘聲》里,有這樣一句中文獨白:‘夜走了,天亮了,天空和鐘聲一同醒來了,櫻花在溫暖的春風中飛揚,武漢,我們在等你’。今天,疫情的陰霾仍未散去,讓我們一起等待醒來的鐘聲在這個藍色的星球敲響。”
“無數這樣的舍與得、這樣的情與義、這樣的淚與汗,凝結成不屈的精神,留存于黃鶴樓頭的白云悠悠、珞珈山上的芳草萋萋,留存于大江大河的奔涌、日升月落的永恒。”
這就是來自積淀深厚的文字的力量之美、音韻之美。何為“文氣”?就是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在古代哲學觀念里,“氣”指某種構成生命、產生活力、體現為精神的抽象物。文章之“氣”,或是風骨,或是清新,或是剛勁,或是激昂,就能使之完全區分于空話、套話、大話、官話,自成一體,酣暢淋漓。
養“氣”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深入學習,不斷思考、反復練筆的過程。武漢市解放中學的吳又存老師,作為一名優秀的思政課教師曾登上《新聞聯播》。為了上好思政課,吳老師多年來建立起了二十多本 “資料庫”,經典論著、權威雜志、報紙、網絡、故事、格言警句等等,都被分門別類盡收囊中。有人問他:“這節課您準備了多長時間?”吳老師回答:“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黨報評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觀點背后,也應當有這樣一段漫長的積累、醞釀。在日常學習中不斷建設和完善自己的資料庫、思想庫,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學到歷史,從科技到體育……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知識構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資料庫”。有思想理論上的扎實積累、有文史素養上的深厚底蘊、有博覽群書的廣泛學習,才能在評論寫作中做到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代。
新聞是“內容為王”的產業。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內容”也時常受到來自“流量”的挑戰和沖擊。
當下,有些媒體嘗試著用內容制作流量,有了流量再拿這部分流量再來變現。如此循環往復,“嘗到甜頭”之后,有一部分“內容”悄然發生了質變,產生了“流量至上”、“眼球經濟”、“標題黨”甚至“毒流量”。如何在眾聲喧嘩中立定主流,在思想激蕩中高舉旗幟,更加需要黨報評論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要求,自覺承擔起輿論引導的使命任務。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轉型期的中國,公眾輿論的敏感點和復雜性也是空前的。“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也是對問題應有的態度。黨報承擔著輿論引導的重要功能,在選題設置和評論寫作中,需要力求進一步增強重大熱點話題的輿論引導力,尤其是在一些有爭議、有認知模糊地帶的話題上,需要鞭辟入里,剖析問診,及時主動地發出旗幟鮮明、引導有力、說理透徹的聲音。
多一些問題意識,就多一份責任。2018年5月,《湖北日報》報道,湖北麻城市黃土崗鎮一名扶貧干部在崗位上突然倒下。在當日的選題討論上,從記者到評論員都并沒有簡單地將這篇報道歸為英模事跡,而是通過梳理發現,最近一個多月內,已經出現四起基層干部在工作中猝死的案例。在緬懷優秀黨員干部的同時,加大對基層干部尤其是扶貧干部的關心關愛,更加必要和緊迫。此后出臺的評論《越是擔子重如山 越要愛護挑擔人》,強烈呼吁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各級各地既要嚴格要求干部,也要認真關心愛護干部,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篇評論之后引發強烈社會反響,一些基層干部留言稱:“黨報評論寫到了心坎上?!?/p>
多一些問題意識,就多一份清醒。2018年10月,發生在重慶萬州的公交墜江事件牽動人心。在此事件中,一些媒體只求“快”,一味以迎合增強傳播,引導對“女司機”的刻板成見,讓不實流言越傳越廣?!堕L江日報》就這一事件刊發評論:《沒有公信力,傳播越廣傷害越大》,跳出了網絡暴力、新聞反轉,從傳播學的深層次來看問題,直指“快”的前提是“真”,在信息高速傳播和交互的網絡空間里,傳播技術越是發達,越要審慎對待每一個信息。喪失公信力,就等于喪失了傳播力、影響力。
多一些問題意識,就少一分戾氣。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在人們深感震驚痛惜的時候,也有一些觀點發出“燒得好”“報應”等雜音,并且不乏追隨者、贊同者。針對這種現象,《湖北日報》評論版第一時間刊發了《給歲月更多敬畏,讓文明不留遺憾》,指出文明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在它面臨毀損和破壞時,這種共通的痛感,就是文明的意義。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文化之殤帶給世人的應該是對于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對無價的世界文化遺產共同的珍惜和守護,而不是不合時宜的在這樣舉世矚目的事件中去宣揚仇恨。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觀念碰撞激蕩不斷加劇,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同時帶來了泥沙俱下,輿論場也需要激濁揚清。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很多都是前進中的新問題,尤其需要更進一步科學分析和清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全面準確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聚焦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爆點”、“熱點”。這樣的聲音才會更加宏亮,越傳越廣。
優秀的評論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面前,人何其渺小,生命何其短暫,但在這渺小與短暫中,往往會誕生動人心魄的偉大。大時代和小人物,大歷史和小切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跋涉是如何具體到每一個人的奮斗歷程之中,也是新聞報道和評論寫作恒久不衰的選題。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019年,祖國70華誕到來之際,一段12分鐘的開國大典彩色影像,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刷屏?!逗比請蟆吠瞥鱿盗性u論《唱響“我和我的祖國”動人旋律》,從中擷取一些音符和影像,重溫新中國的光輝歷程,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上至國事、大事、大國重器,下如家事、小事、起居日常,這種天然而樸素的情感,就涌動在我們心靈深處,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義的文字。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化愛國深情為筆端文字的最有效實現方式。
新媒體時代,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很多傳遞正能量的典型人物,都來自普通大眾。2021年4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部分在網上刷屏,他和命運頑強抗爭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這篇評論的初稿較為平淡,立意落在了“我們應當學習怎樣的精神”這個論點上,難免落入俗套。經過反復打磨,集思廣益,全新提煉升華后的主題《苦難本身不是詩,不息的奮斗才是》,潤物無聲的力量,更能引發讀者的共情??嚯y本身不是詩歌,也不值得歌頌,但那種“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堅強、不屈、執著、樂觀,卻是一首蕩氣回腸的平凡人的史詩,值得我們每個人有所思、有所悟。
“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绷暯娇倳浽谌珖麄魉枷牍ぷ鲿h上的重要講話,體現了恢弘的戰略視野、強烈的歷史擔當,對評論寫作而言,這也是一個綱領性的基本要求。正如最動人的力量,往往蘊藏在普通的凡人故事之中;最激動人心的文字,也不過是一部用心靈去記錄的歷史。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當我們的評論寫作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人物和細節,通過評論作者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與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主題相契合、相輝映,就能書寫出更動人的篇章。
從宏大走向具體,從心靈直達心靈,情感依存的載體將更加立體、更加深厚,讓評論的語言表達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