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龍
(淮安市淮陰區政協文史委,江蘇淮安 223300)
題 記:很多人到過都江堰,知道“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其實,“馬頭”也是一項水工建筑,其作用和“魚嘴”很相似。而由工程名稱演變為地名,又賦予“馬頭”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
地名是人們對特定方位、特定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所賦予的專有名稱,地名的來源及更迭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軌跡,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地名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記憶。2018年,淮安市淮陰區在鄉鎮布局優化工作中,恢復使用了高家堰、王家營、古清口、新渡口等具有文化積淀和歷史印證的老地名,而這其中“碼頭鎮”恢復為“馬頭鎮”最受各界關注。
“馬頭”是埽工的一種,即“馬頭?!?。埽工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用于護岸、堵口、筑堤等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埽就是用梢芟、薪柴、竹木等軟料,夾以土石卷制而成的水工建筑構件。每個構件叫埽捆,簡稱“?!薄⑷舾绍@B接修筑成護岸、堵口等工程就叫“埽工”。埽工技術起源于先秦時期,比較成熟和普遍運用于宋代,宋代以后特別是元明清三代,埽工都是堵口和護岸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四:“順水壩俗名雞嘴,又名馬頭。專為吃緊迎溜處所,如本堤水刷洶涌,雖有邊埽,難以久持,必須將本堤首筑順水壩一道,長十數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壩可逼水遠去數丈,堤根自成游灘,而下首之堤俱固矣?!盵1]v4馬頭埽用以挑溜護岸,又稱挑水壩、順水壩或迎水壩,俗稱“雞嘴(嘰嘴)”“馬頭”。
“馬頭?!蓖迷谒こ痰年P鍵處,在堤防迎水之處,為防止堤工受損,順流斜向建壩,以抵御大溜頂沖者。張鵬翮《治河全書》之“修防事宜·卷埽下埽法”曰:“建筑挑水壩之法。凡黃河迎溜之處,宜建挑水壩,又名順水,又名磯嘴,又名馬頭,其功最大?!盵2]古代對于水工建筑與水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河槽變化的影響,東漢時期已有初步認識,河流挑溜治導常常和保護堤岸結合在一起,主要是為了約束水流、調整河槽,有時則主要是為了保護堤岸。用挑溜建筑護岸,東漢有八激堤,宋代這類建筑就十分豐富了,《宋史·河渠志》所說:“馬頭、鋸牙、木岸者,以蹙水勢護堤焉。”[3]“馬頭”“鋸牙”都屬于挑水壩,即在河堤內當激流頂沖之處修筑一系列短挑水堤壩挑溜護岸,依平面形狀看,這些短壩并行排列形如“鋸牙”,單個的挑溜建筑伸入水中則狀如“馬頭”。
淮陰清口區域是大運河上歷史最為悠久,使用時間跨度最長、最具連續性的樞紐。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清口成為黃淮運交匯之地,向為水利重地,在河勢湍急迎溜險工地段,為防止河流側向侵蝕及因河道局部沖刷而造成的坍岸等災害,使主流線偏離被沖刷地段,建設“馬頭”工程用以挑溜護岸成為必然選擇。潘季馴《堤防告成疏》言:“歲防清江浦外河。內外相隔,僅同一線。河勢湍急,迎溜埽灣卷埽護岸,名曰‘雞嘴’,冬春幫護,深下密樁,用石甃砌,方為永久?!盵1]v12潘氏所言“雞嘴”,就是本文所述的“馬頭”工程。黃河奪淮,侵及運道,及至明朝初年,運口迎溜之處“馬頭(雞嘴)”工程被視為要工。依據《〔咸豐〕清河縣志·圖說》卷一所載“明萬歷六年河口圖”等資料分析,明嘉靖以前所建的“馬頭”工程,就位于運口迎溜險工之處,其核心區在今官巷、御碼頭為中心的一片區域。
“馬頭”工程干系重大,每年的工程維護也極其講究。潘季馴《河防一覽》卷三記載:“清江浦內外河相隔僅得一線之堤,最為吃緊。況黃河自清河縣出口,由西射東,勢甚湍急,然掃灣迎溜之處,不過一百五十丈,止是卷筑雞嘴六道,每道相去二三十丈不等,阻隔來流,復于雞嘴中間卷埽護岸即可支持。然倉促籌辦未免張皇,若于冬春之間卷筑大埽,幫護老堤,埽外深下密樁,內用兩笆兩席以護埽,亦如歲防高堰之法,自可無虞?!盵1]v3潘季馴總理河道,在原有運口護岸工程基礎上增建六道“雞嘴(馬頭)”,由其工程完備后尤心存擔憂,可見“馬頭”工程之重要。
運口“馬頭”工程頻繁出現于《明史》《清史稿》以及各級官員的奏疏等史料中,也屢見于明清時期各類典籍的輿圖之中。以“馬頭”工程建設為發端,歷代修筑了治黃、導淮、濟運、通漕、減災等一系列關鍵工程設施,構成了復雜的清口水利樞紐工程。清口黃淮交匯處區區一隅,就堤壩而言,先后建有康熙御壩、汰黃堤、順黃壩、束清壩、攔黃壩、順清壩、清口五壩、蓋壩、濟運壩、順水堤、臨湖堤、轉水墩、分水墩、木龍等工程,幾乎涵蓋了各種堤壩類型,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在清口,“馬頭”工程本身是要保護原有堤岸,還通過挑溜、改變河勢來達到整治河槽的目的。清代康乾時期,“馬頭”還與轉水墩(舊大墩、新大墩)等工程一起,起著控水、導水、引水的作用,淮河、洪澤湖之水通過“馬頭”“轉水墩”等工程控引,七分敵黃,三分濟運。
中國大運河的貫通以及漕運和民間商運的興盛,居民和流動人口的增多,商品流通的繁盛,帶動了運河兩岸城鎮的經濟發展?!榜R頭”作為大型水工建筑,起到了護堤、控水等作用,其與陸地連結部分面積巨大,因其控扼運口,地當沖要,加之地勢高亢,吸引了大量居民前來居住或經商,日久人煙騰茂,市井繁榮,遂為大鎮?!榜R頭鎮”地名首見于明嘉靖年間,《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三十三卷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贛榆倭流劫海州、沭陽、桃園等處,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殲于馬頭鎮民家,斬首四十一級。此賊自日照登岸,不及五十人,流害兩省,殺戮千余人,至是始滅。”[4]由此可知,最遲在明嘉靖年間,馬頭鎮已經成為淮河流域和千里運河線上著名市鎮。
馬頭鎮地當沖要,張煦侯《淮陰風土記》曰:“馬頭實為水埠,運河繞鎮三面,成一銳角灣;西與張福河接,謂運口;其東制以三閘,其南鎮以五壩。漕舟北上,游客西來,茲地實扼其襟吭?!盵5]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是南北水上運輸的大動脈,龐大的消費需求刺激了運河兩岸城鎮工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馬頭鎮是清口地區的文化地標,在清代以前的檔案史料中,不管是皇帝御旨、大臣奏折等文字材料,還是有關河工的一些圖表,“馬頭鎮”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
清末民初,馬頭極盛。當時,鄂、豫、皖等省沿淮而來的船只必經淮、運二水交匯的馬頭,而后入運河北上南下;江南諸省進京賦粟納貢的舟楫必經馬頭惠濟三閘(惠濟閘、通濟閘、福濟閘)而北去。三閘上下水位落差甚大,水流湍急,航途艱險。船頭上要絞關,下要把舵。船只日積200-400只,停泊綿延十數里。為免過閘之險,自淮河上游下來裝豆麥的船只到此必卸貨中轉,改裝鹽包、煤油、布匹、雜貨回皖;江南船只則卸貨改裝豆、麥、花生油、酒歸去。數省之商賈靠運銷貨物發財,當地勞工靠開船、搬運致富,保衛團、商團卻靠收捐斂財。當時馬頭市井繁榮,僅豆麥糧行就有近30家,豬行五六家,魚行3家,炭廠3家,每家均有四五萬噸至十余萬噸的轉運碼頭。山東、安徽以及江南諸省商人在馬頭建廠設店者較多,有翠花春、四巧園、裕新園、鶴來園大小飯店40多家,茶館27家,大香肆2家(盛太和、劉太和)。丹徒朱氏恒順一家就曾在此開設恒順、恒裕煙店、恒茂五洋百貨店、恒盛(或恒太)醬園、恒源茶食店5家店鋪,每家都有10間以上的店房。朱氏還花巨資在茂盛街恒盛醬園旁興建朱氏別業,名為“甘園”?!案蕡@”建筑群形式獨特,規模宏大,民間有“九十九間半”之說,與王家大院、惠濟祠并稱馬頭三大景觀。園內亭臺樓閣,池塘水榭,假山怪石,磚雕石雕,花壇盆景,建筑藝術精湛。門前下馬停車者盡皆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漕幫大亨。
馬頭鎮街道格局基本維持原有的總體魚骨狀格局,縱向魚脊為安瀾古街,北起圩門口,南至頭壩。與安瀾街垂直交叉的“官巷—興盛街”位于大街南段,西側通往御碼頭、東側通向東岳廟和頭閘(惠濟閘),歷史上這里是最繁華的街區。其它與安瀾大街垂直的小巷主要位于安瀾街西側,其中大部分通向與安瀾大街平行的臨河后街,多有石砌臺階相接。興盛街有一磚砌門樓,正面刻“安瀾馬頭鎮”,背面刻“瑤池西望”,興盛街門坊為1927年馬頭市商重建。安瀾街西側通向御碼頭的官巷,傳說韓信少年時曾經流落于此。明清時期,巷口建有磚砌拱券式門樓一座,1966年拆毀,1983年重修。西面書“襟帶河湖”,東面書“韓侯故里”。官巷與安瀾大街交匯處設官巷門樓,朝大街一面書“官巷”二字,另一面書“控引淮泗”四字。緊靠萬花樓南側有同慶巷老門樓一處,上有“同慶巷”三個大字。
安瀾馬頭鎮
查考地方文獻,“馬頭”地名一直沿用到1936年。成書于1933年的《淮陰風土記》一書,在敘寫馬頭風物時一律使用“馬頭”地名。今天到馬頭鎮進行實地考察,也會發現鎮上一些民國早期的古跡遺址如“安瀾馬頭鎮”“馬頭官巷”等,也都使用“馬頭”地名。
“碼頭”作為地名,始于1936年,根據1996年版《淮陰縣志》的記載:是年淮陰縣第一區下轄15個鄉、鎮中,首次出現了“碼頭鄉”的地名。1939年至1945年,淮陰縣國、共、日偽三種地方政權并存,各有行政區劃。除了國民黨地方政權曾短期恢復使用“馬頭鎮”地名(同年6月起即稱“碼頭”)外,三種地方政權均使用了“碼頭鄉”的鄉鎮地名。新中國成立后直至2018年6月,一直將“碼頭”作為鄉、人民公社、鎮的名字。
2018年7月后,淮陰區恢復“馬頭”地名,有著特別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地名是文化的鏡像,是反映社會歷史的活化石。雖然“馬頭”和“碼頭”只是一字之別,但是作為地名的文化含義是不同的?!按a頭”是海邊、江河邊專供乘客上下、貨物裝卸的建筑物;而淮陰歷史上長期作為地名的“馬頭”則含有特定的水工文化含義。從秦始皇置淮陰縣開始,今天的馬頭鎮就長期為縣治所在,“馬頭”地名不僅反映了淮陰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時也記載了淮陰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痕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作為千里運河線上最重要的古清口水利樞紐工程遺址所在地,馬頭被視為運河第一要樞,以清口水利工程系統和高家堰為代表的一系列治理保運的綜合水利設施,在治河思想、工程規劃和施工技術等方面體現了明、清兩代水利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偉大成就、創造精神與集體智慧,共同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富有創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工業革命前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代表意義的人類智慧的反映,是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實物資料,將成為展示大運河的影響力和文化魅力重要窗口,決定了淮陰在中國大運河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