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俠 李瑤 張文輝 杜亞麗 董艷紅 余啟軍 蘇文月
(1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7;2河北北方學院研究生學院;3河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4秦皇島市惠斯安普醫學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癡呆總患病率為5.14%〔1〕,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率高達20.8%〔2〕。而對認知障礙及癡呆的有效治療藥物為數不多,因此非藥物治療,特別是認知訓練,為輕中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早期干預及預防打開了一扇新窗。“意念力螞蟻”訓練儀是通過腦電活動控制游戲進程的一項APP,其訓練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減緩記憶力及腦功能的進一步退化及病變,以達到提升記憶力、延緩認知障礙發展的目的。本研究重在探討“意念力螞蟻”訓練儀對輕中度認知障礙中老年人的認知的改善作用。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就診于河北省人民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輕、中度認知障礙者60例,脫落4例,最終入組56例,其中輕度組29例,中度組27例。入選標準:①年齡40~80周歲,性別不限;②出現記憶力減退為主訴的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10分≤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26分〕的患者;③愿意參與試驗研究并由本人或委托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②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者;③癲癇患者;④腦炎患者;⑤腦外傷患者;⑥酒精依賴或藥物成癮等可能引起認知障礙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⑧對試驗器械接觸部件過敏者;⑨3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研究的受試者;⑩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知情同意或不能遵守試驗要求者;2 w內使用同類醫療器械者;2 w內調整益智類藥物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22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24分;文盲;研究者認為因其他原因不適宜參加本次臨床試驗者。兩組性別、受教育年限、體重指數無顯著差異,輕度組年齡比中度組顯著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研究工具
1.2.1入組人群信息登記表 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受教育年限,記憶減退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及合并用藥情況。
1.2.2篩查量表 MMSE 認知障礙參考值:小學(受教育年限≤6年)組≤22分;中學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組≤26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認知障礙參考值:小學組≤19分;中學或以上組≤24分。
1.2.3腦電圖測量 利用腦電圖儀,采集受試者訓練1、5、10 d的腦電信號。按照國際標準導聯10-20系統安放電極,采集時間為8 min左右,由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進行腦電近似熵(ApEn)與復雜度(LZC)的處理。
1.3觀察指標
1.3.1主觀觀察指標 于入組時詢問患者記憶力減退的主要表現,并于每日訓練完成后詢問患者有無癥狀改善。
1.3.2客觀觀察指標 入組時及訓練10 d完成后MMSE、MoCA量表評分變化;訓練期1、5、10 d腦電ApEn、LZC的變化趨勢。

2.1腦電圖結果 兩組組間不同時間ApEn、LZC均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組內不同時間點各導聯的ApEn及LZC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變化趨勢均為上升趨勢。見表2、表3。

表2 兩組訓練不同時間ApEn值比較

續表2 兩組訓練不同時間ApEn值比較

表3 兩組訓練不同時間LZC值比較
2.2神經心理學量表評分 輕度組及中度組訓練后MMSE及MoCA評分均顯著高于訓練前(P<0.001)。見表4。

表4 輕度組與中度組MMSE及MocA量表評分比較分)
2.3患者主觀感受 32.2%(18例)受試者訴記憶力有改善,19.6%(11例)自覺睡眠好轉,10.7%(6例)頭腦較前清亮,其余37.5%(21例)受試者訴無明顯主觀改變。
認知訓練中國專家共識提出認知訓練可改善健康老年人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和多個認知領域〔3〕。認知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傳統的人工認知訓練及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CCT)。CCT因其趣味性及可重復性高,并可極大減少訓練師的工作量而逐漸受到關注。CCT可通過提高大腦可塑性顯著改善整體認知功能〔4〕。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訓練有助于改善老年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功能,具體方法中,記憶力訓練、運算訓練、回憶療法、語言訓練及數字訓練等干預方法有效,而智力游戲訓練、圖片法訓練等干預方法無效〔5〕。本研究訓練工具為“意念力螞蟻”訓練儀,其是以專業智能康復游戲進行腦電訓練,在游戲過程中通過人為引導腦電波獲活動,控制腦電意識狀態,激活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可有效提高腦ApEn及LZC,并且通過不斷深入的游戲關卡不斷加深腦電波的刺激程度,使大腦鍛煉循序漸進,同時通過不同的游戲方式,刺激大腦不斷產生各種頻率的腦電波,最大程度地減緩記憶力及腦功能的進一步退化及病變,以達到提升記憶力、延緩認知功能障礙發展的目的。
腦電圖的ApEn、LZC均為發展迅速的非線性動力學參數,國內外研究表明〔6~8〕,腦電圖對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轉變為癡呆具有一定預警價值,腦電圖的ApEn和LZC有望成為AD診斷和病情評估的電生理指標。本研究以腦電圖的LAC及ApEn作為記憶力訓練儀的評估指標,發現經過連續訓練對受試者神經網絡的重塑有重要作用,大腦回路在認知過程中的強度有所增加。
對于認知訓練的頻率及持續時間目前尚無確切定論。一項對老年輕度認知障礙認知訓練的meta分析發現〔5〕,認知訓練的時間主要集中在3、6、12個月,而認知訓練的效果為12個月>6個月>3個月,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在提高認知功能水平上有顯著性差異。而Toril等〔9〕對健康老年人認知訓練的meta分析表明,時間較短(1~6 w)的計算機認知訓練比時間較長(7~12 w)的訓練干預效果更好。本研究經過連續10 d的認知訓練,同樣使輕中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得到改善。并且重復測量數據表明第10天比第5天的訓練效果更好。因此,對于認知訓練的頻率尚無相關文獻給予確切規定,這需要更為大型的臨床研究。
大腦可塑性是目前廣泛被認可的認知訓練基礎原理,大腦可塑性包括功能可塑性(即大腦從受損區域到未受損區域的移動能力)和結構可塑性(即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改變物理結構的能力)。通過各種認知訓練,可以不斷刺激大腦的興奮性,增加神經元之間突觸數量及神經元的內部架構,改變大腦的形態結構及功能,促使其形成一個“認知鏈”。Marins等〔10〕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神經反饋對健康老年人群進行短時長訓練研究發現,經過1 h長的神經反饋訓練可以增強腦功能和結構感覺運動網絡的連接,擴展了我們對神經反饋引起腦可塑性的理解。“意念力螞蟻”訓練儀同樣是通過難度遞進的不同游戲來刺激大腦的興奮性,增強腦功能結果的網絡連接,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記憶力的效果。
本研究由于樣本量小,訓練時間相對有限,仍需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加以統計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