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丹 鄧原 王世飛
(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3)
梅尼埃病(MD)是一種特發(fā)性膜迷路積水的內耳病,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失,耳鳴和(或)耳脹滿感〔1〕。目前病因尚未明確,臨床尚無MD特效的治療手段,多采用以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及解除膜迷路積水為主的藥物綜合治療或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MD患者治療效果欠佳,且復發(fā)率高〔2〕。中醫(yī)認為MD屬“眩暈”范疇,多由臟腑內傷所致,以肝腎二臟虧虛居多,又夾雜風、痰等病因,為本虛標實之證,治則溫陽益氣、化痰開竅〔3〕。針灸是“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yī)手段,通過經絡、腧穴傳導作用可起到調整營衛(wèi)氣血之效。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倍他司汀對老年MD患者眩暈、耳鳴及聽力障礙及復發(fā)情況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MD患者11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各58例。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病程、患病部位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MD診斷標準〔4〕;中醫(yī)屬氣虛血瘀證,耳鳴脹滿、肢體困重、神疲懶言等;入組前3個月內未接受相關治療;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嗜鉻細胞瘤及倍他司汀禁忌者。
1.3方法
1.3.1試驗組 予以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江蘇四環(huán)生物制藥,國藥準字H20080290)、甲磺酸倍他司汀〔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治療,口服,甲鈷胺0.5 mg/次,3次/d;倍他司汀12 mg/次,3次/d,持續(xù)服藥3個月;針灸:取穴:聽宮、風池、百會、豐隆、曲池、太溪、天樞、足三里、太沖、合谷穴;操作:仰臥位,顯露腧穴皮膚,常規(guī)消毒(75%醫(yī)用酒精),針灸針0.25 mm×0.25 mm,與皮膚45°斜刺百會20 mm;直刺合谷、聽宮、太溪、太沖20 mm;針灸針0.3 mm×40 mm,直刺足三里、曲池、天樞、豐隆30 mm;均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 min,每周二、五針灸治療,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2對照組 予以甲鈷胺、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用法用量同試驗組。連續(xù)治療3個月后觀察效果。
1.4療效標準〔5〕顯效:治療3個月后眩暈、耳鳴等癥狀基本消失,純音聽閾好轉>25 dB,言語識別率提高>20%;有效:治療3個月后眩暈、耳鳴等癥狀顯著改善,純音聽閾好轉15~25 dB,言語識別率提高5%~20%;無效:治療3個月后眩暈、耳鳴等癥狀未顯著改善,純音聽閾好轉<15 dB,言語識別率提高<5%。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shù)×100%。
1.5觀察指標 ①臨床效果。②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以眩暈殘障量表(DHI)評估眩暈癥狀嚴重程度,包括情感體驗(36分)、軀體功能(28分)、社會功能(36分)等方面,共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眩暈癥狀越嚴重。③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均以耳鳴殘障量表(THI)評估耳鳴癥狀嚴重程度,最高分100分,評分越高耳鳴癥狀越嚴重;以耳悶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耳悶癥狀嚴重程度,最高分10分,評分越高耳悶癥狀越嚴重。④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均以純音聽力計進行純音聽閾測定評估聽力損失程度,取0.5、1.0及2.0 kHz純音的平均聽閾值,數(shù)值越低表示聽閾越好;同樣以純音聽力計測言語識別率,計算不同頻率下準確識別百分比即為言語識別率,準確識別次數(shù)越高言語識別率越高。⑤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均以多普勒彩色超聲系統(tǒng)(飛利浦,ATL-HDI 5000 型)檢測右椎動脈(RVA)、左椎動脈(LVA)平均血流速度。⑥隨訪6個月,統(tǒng)計兩組復發(fā)率。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3個月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n=58〕
2.2兩組DH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DH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DH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DHI評分比較分,n=58)
2.3兩組VAS、TH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TH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VAS、TH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VAS、THI評分比較分,n=58)
2.4兩組言語識別率、純音聽閾比較 治療前兩組言語識別率、純音聽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言語識別率、純音聽閾均較治療前顯著好轉,且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語言識別率、純音聽閾比較
2.5兩組RVA、LVA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RVA、LVA血流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RVA、LVA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試驗組比較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RVA、LVA血流速度比較
2.6復發(fā)率 治療后經6個月隨訪,無脫落病例。試驗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5.17%(3/58);對照組復發(fā)11例,復發(fā)率為18.97%(11/58),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5.199,P=0.023)。
MD基本病理表現(xiàn)為膜迷路積水。早期表現(xiàn)外毛細胞退變,隨病情進展內毛細胞、支持細胞等蝸管結構萎縮,會致感音神經性耳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7〕。目前臨床常用倍他司汀、甲鈷胺等藥物改善內耳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及修復損傷神經以改善MD癥狀,但臨床報道,其存在較多不良反應,且停藥易復發(fā)〔8,9〕。
近年來,隨著對中醫(yī)學研究不斷深入,針灸逐漸應用于MD治療中,自中醫(yī)學角度分析,MD屬“眩暈”范疇〔10〕。《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到“厥陰之勝,耳鳴目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寒”,其癥狀與現(xiàn)代MD典型癥狀相似,認為病因病機“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丹溪心法·卷四》記載:“無痰不作眩”,強調眩暈發(fā)作多與虛損、肝風、痰飲相關。MD病機為氣機宣通阻滯、痰濁停留,故臨床需以開耳竅、除痰濕、疏經絡為治則。針灸有穴位刺激性強、效果持久的特點,張立平等〔11〕研究指出,以挑治法治療MD總有效率高達93.75%,能顯著改善患者聽力。本研究結果表明該治療方案效果顯著,能有效恢復患者聽覺功能。本研究結合MD病機取穴聽宮、風池、百會、豐隆、曲池、太溪、天樞、足三里、太沖、合谷,其中百會為督脈,別稱“三陽五會”,位人體頭部,乃督脈與手足三陽交匯穴,針灸百會能充益髓海、提升陽氣、祛風止眩;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能祛風〔12〕;聽宮為手太陽經穴,《針灸大成》記:“主耳聾如物填塞無聞”;曲池、合谷均屬手陽明經,能祛邪、清熱、降火;足三里為胃下合穴,豐隆屬足陽明胃經絡穴,二穴合用具降氣化痰之效〔13〕;太沖為足厥陰經,具潛陽平肝之效;太溪為足少陰經,能補益腎臟;太溪、太沖分屬腎肝原穴,“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十二原主治五臟病”,故取太溪、太沖;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合谷屬原穴,二穴合用行氣祛風;天樞乃胃之募穴,能調節(jié)機體氣機,升降沉浮,使上下溝通〔14〕。本研究表明該治療方案能顯著緩解耳鳴、眩暈、耳悶等癥狀,可能與諸穴合用能溫陽益氣、化痰開竅有關。
現(xiàn)代研究指出,腧穴附近均分布豐富血管、神經網絡,針刺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如:百會穴淺層分布有豐富血管、神經,深層屬旁中央小葉、大腦皮層,針刺能直接刺激神經、血管網,增加腦組織血流量,提升血氧飽和度,改善大腦缺氧缺血狀態(tài),且能加快耳內淋巴積水吸收;風池穴深層為椎動脈,針刺能緩解血管痙攣,調節(jié)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循環(huán),利于形成側支循環(huán),提升內耳血流〔15,16〕。上述研究證實,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針灸不僅能提高頸動脈血流量,且可降低復發(fā)率。
綜上,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倍他司汀治療老年MD療效顯著,能通過改善頸動脈血流,緩解癥狀,降低復發(fā)率。但本研究未進行大樣本容量的長期隨訪研究,后期需進一步深入探討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倍他司汀治療老年MD的確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