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憩
一、我國街區旅游休閑發展的優勢基礎
(一)歷史文化引領街區旅游破題
廣州北京路、成都寬窄巷子、上海外灘歷史文化街區等在保持城市整體風貌特色的前提下深挖項目中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基因,以歷史建筑為空間載體,以文化積淀為內容驅動,以文化體驗賦能休閑旅游。廣州北京路系統梳理所轄4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35個非遺項目和52家老字號,結合千年古剎大佛寺、越南皇宮等歷史遺跡、文物建筑等核心吸引物,選取其中最具標志性的千年古道復原歷史場景,設置“最廣府”世界級經典文旅線路,日均人流量約30萬人次。成都寬窄巷子統籌片區內45個四合院落、川西建筑和花園洋樓等特色建筑樓群,梳理出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旅游休閑主軸,以蓋碗茶、梧桐樹、川劇等老成都文化元素營造了原真文化氛圍,打造成都城市懷舊和深度旅游的休閑游憩中心。
(二)業態調控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南鑼鼓巷、武漢天地等歷史街區管委會積極履行管理調控職責,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業態,推動街區內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協調發展。南鑼鼓巷出臺《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拒客摘牌” 轉型18家低端小吃類業態,歸類合并將主街235 家商戶縮減為154家,大力支持引入文創類業態入駐,成為國內歷史街區理性回歸文化本色、“可持續再生"的典范。武漢天地初期曾以“首店效應+強勢餐飲”作為消費亮點,餐飲業態占比高達70%,此后順應本地游、周邊游等趨勢持續調整業態,以15%的品牌年均更替率逐漸壓縮餐飲比例,增加更多零售和娛樂體驗業態,引入注重高端生活方式和品質的文化品牌,打造舊城區產業轉型的杰出樣本。
(三)特色IP塑造知名文旅品牌
西安永興坊、重慶十八梯、成都遠洋太古里等圍繞具有市場感召力的文化主題打造超級IP,充分利用歷史遺址、文物建筑、非遺文化完善街區旅游品牌。西安永興坊以美食非遺文化品牌為核心,創新推出“摔碗酒”“毛筆酥”等網紅IP,配合非遺美食博物館等、民間食品加工作坊、手工民俗技藝表演等可感可觸的實景,用15畝的空間容量展現了陜西11個地市、107個區縣的百余種非遺美食和人文特產,以陜西美食文化品牌激活文旅消費。
(四)豐富場景激活文化旅游消費
武漢天地、南京老門東、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等引入民居酒店、精致餐飲、精品零售、藝文展演、民俗工藝等多元業態,在保護文化原真性同時充分凸顯文化展示、藝術創作、旅游觀光、休閑體驗等功能。南京老門東結合工業遺產打造南京書畫院、金陵美術館和老城南記憶館等金陵文化富集區,統籌南京味道小吃街、市井菜館、民國主題特色餐廳等特色飲食店鋪,匯集“金陵戲坊”等特色表演、“銀興菲林影城”等休閑娛樂以及“城南舊影”、先鋒書店等地方特色文創商店資源,打造具有“南京記憶”內涵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閑消費地。
(五)新型產品助力價值持續提升
“夜經濟”“旅游演藝”“線上觀光”等新型旅游業態頻出,賦能歷史文化街區實現旅游勢能聚變和文化價值提升。福州上下杭創新夜景燈光秀和主題夜游活動,推出山澤四重奏、閩劇表演、哈雷機車街頭表演等夜間限定表演,打造區域夜經濟新地標。廣州北京路結合“樓上經濟”聯動樓下商業進行技術轉化,形成涵蓋設計文創、動漫產業、教育產業、科技孵化等方向的產業聚集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
二、問題剖析
(一)文化主題和特色不夠鮮明
現階段在歷史街區保護利用過程中,對其自身歷史文化價值挖掘不夠,往往過多追求“潮流”“時尚”等內容,與街區本身傳統文化脫節,且未與周邊歷史環境產生聯系,無法彰顯其特色價值。在挖掘自身獨特的建筑、典故、習俗等歷史文化遺產,提煉主題文化、提高品位、提升形象等方面力度不足。同時,大量原住民外遷、被外地客商所取代,不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難以保留,失去了文化的活態傳承。
(二)產業業態同質化問題較為普遍
一是過度商業化。與街區文化不符的商業業態注入較為普遍,旅游街區的同質化經營傾向十分嚴重,導致業態陳舊、無特色商品泛濫、紀念品都類似等現象,無法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二是業態功能單一。大多數旅游休閑街區以零售和餐飲業態為主,餐飲業態通常占比高達70%,而文化產業業態占比僅為10%左右,文化和精神消費的產品少,休閑娛樂、文化展示等體驗性業態未得到足夠重視和發展。三是業態層次較低。以大排檔、燒烤等中低端餐飲為主,過多低端業態拉低街區品味,破壞整體風貌,甚至一些出租和個體經營行為缺乏規范管理。
(三)公共空間布局不夠合理
一是街區布局不夠合理,空間形式單一。如文化旅游老街多為一貫到底的空間業態,缺乏精心的空間組織,游覽體驗較為單調。二是環境風貌需改善。存在歷史建筑遭破壞、構筑物亂搭亂建等現象,破壞院落及街巷空間美感。三是景觀小品較少或人性化設計不足。多數缺少街頭綠地、標志節點、休憩場所、景觀小品等,或是設計中人文關懷不足,造成街區舒適度低等。
(四)公共設施的配套有待提升
一是缺乏空間容量較大的停車場。大量的地面違規停車,嚴重侵占了步行空間,既影響了城市景觀,也造成了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相互搶占空間。二是城市路網銜接和交通管理需進一步完善。周邊路網及交通節點建設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尤其是節假日游客數量的增多導致交通擁堵問題嚴重,部分街區人車混行,造成街內主要道路交通混亂和安全隱患。三是衛生環境系統不完善。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時、公共環衛設施不足的現象,這些不但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直接破壞了街區的歷史景觀風貌。
(五)運營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很多地區沒有成熟的街區運營模式,盲目復制照搬一些特大城市著名街區案例。此外,歷史街區的保護利用的主導者往往是政府,其后續開發運營能力較為有限;而利益主體和參與主體復雜多樣,在街區產業置換過程中較難達成一致,造成一些歷史街區保護與利用的平衡缺乏有效的抓手,部分街區也未形成從規劃到實施再到運營管理這一有效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