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日報“我們的學史筆記”融媒報道回眸"/>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中央在全黨部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黨史是每名黨員的必修課,圍繞建黨百年策劃主題報道是黨媒的必答題。黨員記者怎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如何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能否與抓業務相得益彰、互促共進?今年以來,金華日報圍繞建黨百年主題推出多組策劃報道,旨在回答上述問題、交出理想答卷,“我們的學史筆記——百名黨員記者蹲點百個基層黨支部”融媒采訪活動就是其中的“重頭戲”。6月18日,系列報道圓滿收官,近3個月,100多名記者深入100個基層黨組織,以“學史筆記”為載體,貫通黨史學習教育學習宣講、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各環節,記錄蹲點采訪、黨史宣講、調查研究、為民辦事的成果,實現了記者受教育、讀者有共鳴、群眾得實惠的多重效果,彰顯了“黨媒姓黨”本色和“辦報為民”初心。
金華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在黨的百年歷程中,留下了鮮明的紅色印記。建黨初期,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58名黨員中就有金華籍的陳望道、施存統,一代報人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等等。作為地方黨報記者,理應對當地歷史熟稔于心,對紅色資源了如指掌。但現實情況未必盡然,尤其是對年輕記者來說,對當地革命史實、紅色故事、歷史人物,往往知道事件而不知意義、知道大概而不了解全貌、知道片段而難以連綴成史。面對百年跨度、巨量內容,報道要做到準確生動又有新意,對知識儲備、策劃能力都是一大挑戰。這倒逼我們系統學習、深度挖掘百年黨史,厘清報道的主題主線,找到恰當的落腳點,確定最佳敘事者。
我們將目光對準黨支部。因為黨支部是我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是鮮明導向。一個個黨支部就像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細胞”,成就了百年大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偉大工程;一個個黨支部就像一扇扇窗口,見證著百年大黨帶領人民在時代大潮中劈波斬浪的偉大事業。聚焦黨支部,將打破報道“自上而下”的俯瞰視角,轉過身來眼睛向下,以群眾視角串起歷史、當下與未來。“百名黨員記者蹲點百個基層黨支部”的創意浮現出來。
從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再到奮發進取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哪些高光時刻需要重點還原,哪些人物值得大書特書,哪些支部最能反映金華黨史特點?帶著這些嚴肅而又專業的問題,我們一次次和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委組織部等部門的同志商討。策劃人員和參與記者走進“故紙堆”,研讀黨史學習教育指定教材和金華特色教材,展開一次次頭腦風暴。這與常規的歷史知識學習不一樣,走馬觀花只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必須堅持大歷史觀、正確的黨史觀,盡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盡可能準確地掌握史實,確保導向正確、史實準確、主題清晰。
經過反復學習研究和交流探討,報道方向和100 個蹲點黨支部明晰起來。一是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如金華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浙江省第一個地區級黨組織中共“浙西特委”誕生地等;二是重要人物的出生地或工作地,如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老家義烏分水塘村,邵飄萍的故鄉東陽紫溪村,人民音樂家、“改革先鋒”施光南及其父施存統的家鄉等;三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足跡所至、親自指導過的地方,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橫店影視城、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磐安縣玉山古茶場、武義縣白洋街道后陳村等;四是一系列金華經驗、金華模式的誕生地,如義烏發展經驗、后陳經驗、浦江經驗、龍山經驗、垃圾分類金東模式等;五是最能體現金華黨建工作的創新脈絡,如非公企業黨建、樓宇黨建、黨建聯盟、兩新組織黨建、從嚴治黨等領域的典型。這些地方和工作領域的黨支部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黨在金華百年歷史的脈絡,也反映了黨組織自身建設不斷加強、不斷發展的印記。

□ 上圖 金華日報記者在“五四運動”學生領袖方豪的家鄉宣講。

□ 中圖 金華日報記者在金華開發區越溪白鶴村宣講。

□ 下圖 “百名黨員記者蹲點百個基層黨支部”大型融媒采訪活動啟動。
在篩選蹲點黨支部時,我們還考慮一個重要因素:既有可看可學的現場,也有與歷史緊密相關的敘事者,將歷史事件與當前的支部工作貫通起來。最終確定的黨支部大多是相關部門確定的紅色教育示范基地,有的擁有紀念館、名人舊居、事跡陳列館等紅色資源,有的擁有革命先烈后輩、先進典型等特殊人物。一件件實物,一張張老照片,在重大事件見證者、歷史名人后代、先進黨員、研究者、講解員的介紹下,一段段歷史鮮活起來,一個個黨支部也生動起來了。
在黨史學習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將“百名黨員記者蹲點百個基層黨支部”策劃又往前推進一步:黨史學習教育有宣講要求,金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有一支青年媒體人組成的青梅宣講團,蹲點為他們提供了宣講的講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是辦實事、解難題,新聞本身就有為民服務、推動發展的職責和功能。這組報道的意義不僅僅是呈現一組優質的新聞作品,還在于探索黨媒工作者結合自身實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創新方式。
于是,這組報道有了一個更鮮明的主題——“我們的學史筆記”。這部筆記,要寫下撫今追昔的批注,記錄現場采訪引發的感悟、青年宣講的聲音、蹲點調研的思考,以及為民服務的成效。
歷史材料極其豐富,報道如何避免史料的堆砌,體現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成為能真正打動人、啟迪人的好作品?
一是精心提煉突出思想性。深入研究、把準吃透黨的歷史,才能更好地宣傳黨的歷史。通過前期學習,我們提煉出8個主題詞,將100個黨支部傳承的基因、蘊含的精神進行分類。每個主題詞就是每組報道的靈魂,反映金華黨史的一個側影。
“理想篇”的主題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聚焦斗爭與犧牲。通過對革命時期以及和平年代多位烈士的瞻仰與回望,闡述入黨誓詞“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之深義,道出“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同樣需要斗爭犧牲”的內涵。
“信仰篇”的主題是道路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用不同時期黨員干部的親身實踐進一步闡明“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人民篇”的主題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通過十幾個黨支部代表不同時期的黨史事件,講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詮釋緊緊依靠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法寶。
還有,“追夢篇”的主題是發展,回望一批金華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之路,展現各個領域在黨領導下取得的發展成就;“改革篇”反映金華如何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楷模篇”回望各個時期金華涌現的先進典型,重溫榜樣的力量;“青年篇”記錄金華青年在各個時期如何書寫青年篇章、綻放青春力量;“堡壘篇”梳理金華黨建的創新做法,探索如何強化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更好地推進新事業。
二是深入基層突出感染力。好報道是靠腳板走出來的,感染力是靠沉下身子蹲出來的,沒有深入基層,所謂的思想性就會因為缺少實踐支撐成為空洞說教。我們將蹲點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每路記者不僅認真學習史料,而且深入每個黨支部,走村莊、進場館、看項目,既探究歷史深處又走入奮斗一線。突出“學史筆記”的主語是“我們”,與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多用第一人稱,多寫記者的真實感悟。
“理想篇”不寫每個烈士的“全景”,只寫最令記者感動的瞬間,有的重現烈士就義時的場景,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震撼人心;有的選取烈士的文章片段,“以筆為戈”的戰斗力量躍然紙上。
“人民篇”挖掘最典型的史例印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湖海塘水利工程原先在國民黨政府期間已呼吁了3年多但未開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水患與缺電問題,金華地委專署經4個月的準備就開工了,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
“追夢篇”從蘭溪上華合作社養豬受毛澤東批示“這里養了一大批毛豬”開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場合點贊“義新歐”班列收尾,構思精巧,主題突出。
“楷模篇”賦予一批老典型新內涵。墾荒造林的全國勞模曹蘭招曾經是新聞人物,但最近10多年來鮮有報道。今年74歲的他植樹造林37年,“我還年輕,準備種樹到104歲”。這次報道讓他又一次感動了許多人。
為了進一步增強報道的時、度、效,在保持八大篇章邏輯的前提下,對部分報道的刊發時間做出靈活安排。如“理想篇”在清明節當天刊發,因為報道人物是烈士;“青年篇”選擇在五四青年節刊發。做到全媒體發力,每組報道精心創造一個短視頻作品,“理想篇”“青年篇”“楷模篇”還制作了H5,除了在金華日報社自有新媒體發布,還在微信、抖音、微博等多種媒體渠道推出。據不完全統計,整組報道的網絡閱讀量共計30多萬;短視頻、H5等新媒體作品的全網瀏覽量達50多萬。
這組報道再次證明,百年黨史報道雖然從歷史落筆,但著眼當今時代,要洞察時代變化、捕捉時代精神,必須忠實踐行“四力”,同時還要拼形式、比創意。
如前所述,此次蹲點采訪中,記者既是報道者,也是學黨史、悟思想的宣講員,還是辦實事、解難題的調研員。
蹲點首日即開講。3月26日,此次大型融媒采訪活動在金義新區赤松鎮下錢村的出征儀式剛結束,金報青梅宣講團就在村里開展黨史宣講。下錢村是金華第一個中共組織發起人錢兆鵬出生地,他還領導建立了金華地區第一個團組織共青團金華支部。宣講員陳芮是蹲點記者,她深入學習錢兆鵬的革命事跡后,走入下錢村便民服務中心、村民休憩的小公園,與黨員干部、普通群眾交流“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的學習心得。
邊采訪邊宣講。在蘭溪女埠中心小學采訪時,記者錢增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校史課”,介紹了學校百年辦學歷史的意義及首任校長的貢獻,激發孩子珍惜光陰努力學習。記者孫武斌采訪了10個基層黨支部,開展了10場宣講,在陳雙田、楊東海等一批楷模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與基層黨員干部對話,感悟楷模的榜樣力量。此外,記者走進金磐開發區與企業負責人、黨支部書記共讀毛澤東的《井岡山的斗爭》,宣講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走進金義新區改革辦,宣講3位新聞戰線的金華籍革命烈士的故事;走進武義浙江恒友機電公司,向企業員工宣講“學史力行,爭做新時代產業工人”……
帶動更多人參與宣講。記者在義烏市上溪鎮下宅村采訪結束后,利用村文化禮堂向村民宣講中國抗戰史、紅色地方史。一直陪同采訪并聆聽宣講的村干部金賽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后來參加了鎮里的黨史宣講比賽,并成為村史義務講解員。他說,是金華日報記者的宣講啟發和感染了他。
蹲點采訪過程中,8個蹲點采訪組共開展黨史宣講近30場。金華日報版面與金華新聞客戶端開設“青春心向黨——青梅宣講團在基層”“思想感悟精神洗禮——我的黨史學習心得”等專欄,展示蹲點記者的宣傳實踐、學習教育心得。
調查研究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本功,也是為民辦實事的前奏曲。本次采訪活動中,記者采訪到哪里,就在哪里蹲點調研,積極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比如,在邵飄萍老家采訪時,蹲點記者傾聽群眾心聲,深入調研該村飄萍小學的現狀,在撤留問題上通過參考報道的形式向教育部門建言獻策。在金義新區孝順鎮低田工業園區的麥磨灘會議遺址采訪時,記者得知園區內的企業從前相互聯系較少,如今利用區域黨建聯動和紅色教育資源,成立低田工業園區區域黨委,區域黨委積極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支部間的溝通聯系。記者認真挖掘、采寫區域黨建這一亮點做法,助推區域黨建發揮更大作用。在湖海塘水電站采訪時,記者了解到當年因保存意識欠缺,如今湖海塘水電站紀念館在建設過程中缺少圖片資料,記者通過聯系浙江日報攝影記者幫助其找到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采訪中得知當地群眾想為原金蕭支隊第八大隊大隊長季鴻業舉辦一場紀念性座談會,記者幫助聯系金華與義烏黨史部門以及退役軍人事務局、金華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積極促成此事。據統計,蹲點采訪活動刊發內參3篇,幫助解決實際問題10多個,提出建議20多條。
此次采訪活動取得較好反響,受到業界好評。浙江省委宣傳部刊發新聞閱評予以充分肯定,認為記者把自己擺進去,通過多種形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是重大主題報道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浙江省黨史學習教育第五巡回指導組在金華調研時,認真聽取了這次采訪活動的匯報,觀看了作品呈現,對金報集團將學習教育和新聞工作相結合的做法給予高度肯定。
經此一役,金華日報的黨員記者走進歷史,感悟偉大革命精神,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清醒審視歷史,通過今昔對比,傳遞信仰信念信心;躬身推動歷史,積極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展現了新聞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