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艷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濟陽街道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堅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同時,打造獨具特色的濟陽版“富春山居圖”,促進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為加強組織保障,突出黨建引領,濟陽街道將黨建聯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公轉帶自轉,建立樞紐型黨組織,遴選地域相鄰、產業相適、資源互補的十村建立鄉村振興樣板帶。成立“稻花香黃河情”綜合黨委,實現了由街道黨工委委員直接負責,有能力、有思路的年輕機關干部擔任綜合黨委書記,所轄村黨支部書記任委員的組織脈絡,縱向集中統一指導,“一桿子插到底”。
打造綜合黨委辦公室,為樣板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橫向區域抱團聯動,串聯發展實現共建共享,破解了單槍匹馬作戰、資源稟賦單一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龍頭幫帶”輻射作用,激活內生動力,實現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一盤棋推進,形成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整體提升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在黨建機制統一的基礎上,推動片區資源集中化、資產股份化,積極開展閑散地清理、宅基地回收和土地流轉工作,探索成立集體資產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使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在綜合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初步實現了組織共融、陣地共建、資源共享。
濟陽街道突出產業主導地位,強化產業輻射帶動,圍繞特色產業打造核心產業鏈,逐步形成完整的鄉村振興產業生態圈。按照“兩核兩帶四區”的產業總體規劃,形成以葛店稻村和朝陽斜莊為核心的兩大輻射點,以體驗研學、觀光游覽、文化旅游為三大模塊,打造扎根于地方文化與鄉村環境之上的文旅形態。
稻區,傾力打造青少年研學教育項目。濟陽街道高樓村通過流轉40畝土地,建立山東首家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開展黃河水稻研學,依托該基地推出稻田耕種與稻田認領項目,游客從插秧到打米親自參與,在體驗中學習,親眼見證水稻從“春種一粒粟”到“秋收萬顆子”的豐收過程,同時體驗勞作快樂。
濟陽街道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水資源和氣候條件,在千畝稻田中開拓“稻田+”種養模式,將水稻種植與家禽、水產養殖有機結合,開展垂釣、捉龍蝦、趕鴨子等親子活動。
近年來,濟陽街道還推出的“稍門”“名遠香”“旭豐玉金香”等品牌黃河大米,先后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稻博會金獎等多項殊榮。為加大產業規模,濟陽街道流轉出貧困村孟家、葛店等村土地1200畝,吸引旭豐農業投資1500萬元建起全程機械化水稻種植示范園,起到產業龍頭引領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強大帶動作用。
民宿作為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衍生的新業態悄然興起,成為城市人休閑、度假的首選。位于沿黃風景帶中的“易豐居”民宿主要是通過翻新改造,將村內閑置的農戶住宅打造成特色風情民宿。一期投資350萬元,改造民宅1300平方米。住宅內部翻新升級為標準客房,與周邊的綠樹、小河、稻田、鄉土相映成趣,自然淳樸。“易豐居”民宿運營后,帶動董家村30余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餐飲+民宿+采摘”的旅游模式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游客,讓村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文化底蘊是旅游過程中的點睛之筆,文化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濟陽街道充分挖掘以“斜莊”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和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由濟南易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資建成690平方米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展廳,積極傳承黑陶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濟陽街道,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村莊—“斜莊”朝陽居,只要走進必定迷路轉向,分不清東西南北,在抗戰時期因此立下了汗馬功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基因,目前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村子在2017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已投資230余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
黃河岸邊的“葛店引黃閘”風景區,是濟陽人民心中無可取代的“回憶殺”。閑暇時候來這里柳岸行吟,曲壩觀瀾,欣賞黃河的豪邁與稻鄉的恬靜,十分愜意。
耕稻田、賞稻景、宿稻鄉、品稻米。濟陽街道以水稻為紐帶,打造集農業、生態、文化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新載體,讓集體經濟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