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宇付銀鷹
(1.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2.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30061)
2019年暑期安徽省小手球比賽中,暴露出多數球隊的運動員存在“前場進攻場區意識”薄弱,進攻配合和得分區域集中在右半場區域的問題(見圖1中陰影部分)。大多數右手隊員都是持球向投擲臂一側移動進攻,很少向非投擲臂一側移動進攻。左半場的2-3人進攻配合很少見。因此,探索優化培養小運動員“前場進攻場區意識”的方法與途徑非常必要。

圖1 前場進攻區域圖
手球比賽的場區包括:中場、前場和后場區域、守門員區域。前場進攻場區意識,指手球運動員通過觀察、思維對前場進攻區域這一客體正確判斷、利用的心理過程總和。即運動員在比賽中,能隨時意識到自己所處前場的位置與任務,彼我雙方的攻防態勢,選擇正確的進攻行動。
手球場兩端的10m范圍屬于前場或后場,前場和后場之間的場區為中場。在前場端線的球門中心點劃一條直線將球場分成左、右半場,中軸線兩側左、右45°角以內,球門區線到任意線外的場區為中區(中路)。該區域球門區線與任意線范圍的場區為中區內線區域;
該區域任意線外3m范圍內的場區為中區外線區域(見圖2中陰影部分)。中軸線兩側左、右45°-0°角的區域為邊區(邊路)(見圖2中無陰影部分)。

圖2 前場區域劃分圖
據統計高水平手球比賽,球隊進攻射門得分的區域多集中在前場中區內、外線區域,少兒手球比賽的主要得分區域也在前場中區,因為球門正面的中區進攻配合變化多,進攻隊員射門的角度大,對球門構成的威脅大;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45°-30°角的邊路,進攻配合難度大(進攻隊員在邊路作斜切或繞切配合,要克服自身弧線跑動的離心力);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30°-0°角的區域,進攻隊員射門的角度小、配合回旋的余地小。
教練員采用口頭講授、黑板演示、多媒體教學等形式,給小運動員講授手球場區劃分的基本概念,運動員“前場進攻場區意識”形成的生理機制,鋒線和衛線隊員如何在前場不同區域,合理運用其本位置的技術與同伴配合進攻等。
教練員在傳授前場2-3人的進攻配合時,要給不同位置優勢手的隊員(左手射門、右手射門)講授、示范外線隊員站位拉開防守(以隱瞞進攻意圖),內線隊員搶占有利的配合位置、跑動路線、傳球方式,遭遇防守搶斷時的應變方式,球離手后的回撤與接球“二次攻擊”等配合方法與應變措施,獲得邊路射門機會,如何爭搶大角度。
教練員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訓練與比賽結合、非對抗性與對抗性練習結合、位置進攻技術與相關區域的配合結合,組織教學與訓練。逐漸增加防守人數與防守強度,通過近似實戰的攻防訓練,強化小運動員的“前場進攻場區意識”,幫助其建立牢固的前場進攻配合條件反射。
(1)培養小運動員前場中路進攻場區意識的練習方法。
①名稱:中衛中區徒手空切接球射門(見圖3)

圖3 中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中衛擺脫中區防守切入接球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在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45°角內的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距離約8m;在任意線上放置兩個立柱,距離約10m。兩名教練員持球站在兩側立柱外的任意線內。
方法:▽3空切接近○3時跳步急停(上身虛晃)→引誘○3誤判頂防,失去有利的防守位置→切入接球射門;或者跨步急停→吸引○3頂防→變向擺脫其防守→切入接球射門。
要求:○3在防守時要快速移動、大膽出擊防守▽3的空切,伴隨移動,干擾破壞其接球、射門,無論防守成功還是失敗,都要快速回位,準備再次防守。▽3“錯位停,與防守間隔約一臂半”距離,變向切入接球一步跳起射門。立柱間距離可逐漸靠近,以增加擺脫困難。
②名稱:左衛、右衛“S”型跑動接球切入射門(見圖4)

圖4 中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邊衛攻擊性接球變向擺脫防守切入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45°角以內,球門區線外7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隔6-7m,任意線外距球門端線11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隔10-11m。
方法:▽3運球前移,與此同時右衛▽2斜線切入,騰空(跨步或者跳步)接球,接▽3傳球→交叉步變向跑動(繞過立柱)→直線切入射門。▽3運球前移,左衛▽4斜線切入攻擊性接球,重復前述右衛▽2的“S”型接球跑動射門。
要求:▽4與▽2作“S”型跑動,如果先向中間跑動接球,持球交叉步變向切入(向外側繞過立柱)射門;如果先沿邊區跑動接球,持球交叉步變向切入(向內繞過立柱)射門。
③名稱:中區衛線3打3突破分球配合射門(見圖5)

圖5 中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衛線隊員在中區外線“連切”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45°角的任意線外,距球門端線11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隔約14-15m;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間隔約 10m。○2、○3與○4站在任意線內的8.0-8.5m處防守。
方法:▽4持球運球突破(或者持球向前移動支撐射門),吸引○2與○3關夾,傳給攻擊性接球的▽3,▽3持球斜切,吸引○3與○4關夾,傳球給攻擊性接球的▽2,▽2持球切入射門。
要求:▽3與▽2起動接球要稍晚于突破分球的隊員,突破分球的傳球路線為斜線,▽2接球一步(或者兩步)跳起射門。如果▽2發動“連切”配合,隊員從右向左橫向傳球,其起動接球時機、傳球路線與前述練習相同。▽4、▽3持球突破遇到○2、○3和○4關夾,球離手后要快速回撤選位,準備二次攻擊。
步驟:a.3 打 2“連切”配合射門;b.3 打 3“連切”配合射門;c.3打3“連切回頭”配合射門。防守隊員要積極移動,連續關夾持球隊員的突破分球與射門。
④名稱:底線+邊衛上提策應傳切配合射門(見圖6)

圖6 中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底線與邊衛隊員在中區兩側 45°角內、外線的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球門區線上放置3個立柱,中間立柱在中軸線上,相互間隔約5-6m。左半場的▽6站位距7m線左側約3m,與▽4相對應,兩名防守隊員“圍守”▽6的兩側;右半場的攻防隊員站位與前述相同,教練員持球站在邊線與任意線交界的“三角地帶”。
方法:左翼教練員傳球給從左側45°角攻擊性接球的▽4,與此同時,▽6上提到任意線附近接球吸引○3與○6跟隨防守,▽4球離手→變向右(左)切→接▽6的回傳球跳起遠射(沿邊路直切射門)。右翼教練員與▽2、▽8,○4、○5重復左半場的策應傳切配合射門。
要求:底線隊員要熟練掌握上提接球→轉身擺脫防守射門的過硬技術,持球能憑借視覺和本體感覺,敏銳判斷對手的“圍守情況”,選擇傳球或者射門。衛線隊員視防守換防是否及時,回傳給向球橫切的底線隊員射門。▽4向右還是向左變向切入,取決于▽6的站位(靠近中區還是邊區)與上提策應接傳球意圖。右半場▽2與▽8的策應配合也是如此配合。
⑤名稱:中衛+邊衛交叉換位傳切配合射門(見圖7)

圖7 中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中衛與邊衛在中區(7m線左側)內外線交叉換位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在前場中軸線左側半場的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間隔約5-6m,○4與○3防守站位與▽4和▽3一、一對應,站在任意線內8-8.5m處防守。
方法:▽3運球斜切→吸引○3防守→并擋住他,在任意線內與▽4作交叉換位配合,▽3球離手后→交叉步轉身卡位,用后背擋住○4的左側,面向持球的▽4且準備“二次攻擊”;▽4持球斜切→視○3換防、頂防情況選擇射門或傳球。如果○3不能擺脫▽3的阻擋,及時頂防自己,選擇射門。反之,○3擺脫▽3的阻擋,及時頂防自己,選擇傳球。
要求:▽3球離手后轉身卡位,以背擋○4左側,觀察▽4的持球行動,雙手置于胸前準備接球,伺機向○3身后切入接球。▽4持球斜切,視○3的防守情況選擇射門或傳球。應以“喂球”方式傳給▽3,使▽3接球射門一氣呵成。
(2)培養小運動員前場邊路進攻場區意識的練習方法。
①名稱:邊衛+邊鋒突破分球配合射門(見圖8)

圖8 邊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邊衛與邊鋒邊路突分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兩側左、右兩側45°角的任意線上放置兩個立柱,相距約10m,在任意線外4m處放置兩個立柱,相距14m。○2與○4站在任意線內,距球門8.0-8.5m處防守,○5與○7站在距球門7.0-7.5m防守。
方法:▽3運球前移,與此同時▽4快速向球門區前移動→繞切(由內向外繞過立柱)接▽3傳球→“持球突破射門”吸引○2與○5關夾,分球給站在0°角的▽7,▽7切入接球射門。右路的▽2、▽5與▽3重復左路的突分配合射門。
要求:▽4(▽2)的攻擊性接球→“持球突破射門”真中寓假,能吸引防守隊員頂防并關夾,傳球給▽7(▽5)射門。▽7(右手射門)與▽5(左手射門)站位0°角,碎步移動接球,無論左腳還是右腳起跳,騰空時要爭取大角度射門。
②名稱:邊鋒+邊衛突破分球配合射門(見圖9)

圖9 邊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邊鋒與邊衛邊路突分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左、右兩側45°角的任意線外4m處放置兩個立柱,相距10-12m;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相距5-6m。○2與○4在任意線內8.0-8.5m防守,站位靠近兩側立柱;○5與○7站位距球門7.0-7.5m防守。
方法:左翼的▽7運球“突破射門”,向○2與○5防守的結合部切入,吸引兩人關夾,分球給攻擊性接球的▽4,▽4持球在任意線附近45°-30°角的邊路射門。右路的▽5與▽2重復左路的突分配合射門。
要求:▽7和▽5持球落位在邊線與任意線交界的 “三角地帶”,運球接近防守急停(跳步或跨步急停)→觀察防守隊員關夾的程度,選擇射門或者突破分球。▽4與▽2沿邊路移動接球,在45°-30°角的任意線附近射門。
步驟:a.2 打 1“連切”射門;b.2 打 2“連切”射門;c.2 打 2“連切”回頭射門。
③名稱:邊衛+邊鋒傳切配合射門(見圖10)

圖10 邊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邊衛與邊鋒邊路傳切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左、右兩側45°角的任意線外1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距約10m;任意線外4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距約14m;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間距約6m。○2與○4站在任意線內距球門8.0-8.5m防守,○5與○7站在距球門7.0-7.5m防守。
方法:▽3運球前移,左路的▽4與▽7同時快速向球門區前移動,▽4繞切(由外向內繞過立柱)接▽3傳球→“跳起射門”吸引○2頂防,▽7下壓變向擺脫○5的防守→接球射門。右路的▽2與▽5重復左路的傳切配合射門。
要求:▽4、▽2攻擊性接球→“跳起射門”真中寓假,吸引防守隊員頂防,“喂球”給▽7與▽5射門。▽7與▽5下壓變向切入接球前,要用身體擋住○5的左側(○7的右側)接球一步(或兩步)跳起搶大角度射門。
④名稱:邊鋒+邊衛傳切配合射門(見圖11)

圖11 邊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邊衛與邊鋒邊路傳切配合射門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左、右兩側45°角的任意線外1m處放置兩個立柱,間距約10m;球門區線上放置兩個立柱,間約距7-8m。○2與○4站在任意線內,距球門8.0-8.5m防守,○5與○7站在距球門7m處防守。
方法:左翼的▽7運球突破,真中寓假,吸引○2與○5關夾→傳球給攻擊性接球的▽4,▽4持球切入吸引○2回防;▽7球離手后,稍后撤到○5的左側停下,待○2頂防▽4突破時,▽7突然橫切(向○2身后)→接▽4傳球射門。右路的▽5與▽2重復左路的傳切射門。
要求:▽4、▽2持球突破射門,真中寓假,能吸引○2與○4上頂,為▽7與▽5的橫切接球射門創造條件。▽7與▽5落位在邊線與任意線交界的“三角地帶”。球離手稍后撤,便于搶步橫切接球射門。
⑤名稱:左半場外線交叉換位+底線拉開+邊鋒射門 (見圖12)

圖12 邊路進攻配合圖
目的:培養內外線左側45°中區佯攻,左邊鋒接大轉移傳球射門的能力。
場地布置:前場中軸線的球門區線與任意線上放置兩個立柱。○3、○2和○5在左半場任意線內防守,○3與○2“圍守”▽6,同時與▽4和▽3一、一對應站位。▽6靠近7m線左側站位,卡位擋住○3的右側,為▽7小角度射門創造空間。
方法:▽3對著▽6運球斜切到任意線附近(吸引○2頂防)→傳球給▽4→繼續斜切→轉身卡位背擋○5的左側,面向持球的▽4;▽6見▽4接球向右移動,向球橫切帶動○3跟防,▽3也向球橫切帶動○2跟防,○5被迫向中區密集防守遠離▽7,▽4持球變向右切時要觀察防守變化,擇機傳球給▽7或者自己射門。
要求:▽6靠近7m線左側站穩,分割防守聯系;▽4持球向右斜切,▽6與▽3適時地向球橫切迫使○3與○2跟防,為▽7創造短暫的隱型射門時空。▽4需具備過硬的遠射能力,大轉移傳球隱蔽、準確、及時。隊中如有左撇子射手,可在右半場練習該配合。
手球場分為前、后、中場,其中包括守門員區域。前場中區分內線和外線區域,邊區包括小角度區域。前場進攻場區意識,指手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能隨時意識到自己所處前場的位置與任務,彼我雙方攻防態勢,選擇正確的進攻行動。教練員要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合理運用三種方法優化培養少兒運動員前場進攻場區意識的途徑。
現代手球比賽中,球隊熟練掌握幾種2-3人的進攻配合,以備“不時之需”十分必要。教練員要遵循系統訓練原則,科學安排訓練內容,先練中路進攻,再練邊路進攻;先練非對抗進攻,再練對抗性進攻;先練多打少,再練攻防人數相等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