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的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考察

2021-09-03 11:47:49李艷楊慧蓮楊舒然
改革 2021年8期

李艷 楊慧蓮 楊舒然

摘? ?要:基于2017年全國776個家庭農場、1166個專業大戶和803個普通農戶實地問卷調查的大樣本數據,從“誰經營”和“如何經營”兩個維度構建了經營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的對比分析框架,進一步分析“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之間的差異。在主體特征方面,“規模農戶”在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方面更具優勢,但其規模經營所需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仍依賴普通農戶的支持;在生產經營狀況方面,“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現代化水平都有待提升,但“規模農戶”專業化、集約化、規范化和市場化經營水平更高,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相對更大。“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均是家庭農業經營形式的重要構成,要形成“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良性互動的互補關系,在發展適度規模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上,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集約化生產經營之路。

關鍵詞:規模農戶;普通農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1)08-0116-15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與此同時,農村“三留守”“空心村”等問題愈發嚴重,“誰來種地”以及“如何種地”成為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在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下,農業農村面臨著全面升級的要求,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是政策制定者必須直面并亟待回答的問題。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勵與支持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得到了蓬勃發展。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6年末,全國有規模農業經營戶398萬戶;農業經營單位204萬個,農業經營單位數量較10年前增長417.4%[1]。另外,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國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已達356萬戶,其中家庭農場達87.7萬個,經營土地面積1.76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數量仍在逐年增加[2]。

與過去主要依靠眾多同質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經營方式不同,經營主體多元化逐漸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最重要的基礎特征[3],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以下簡稱“規模農戶”①)與大量的普通農戶主體并存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么,不同主體分別由“誰經營”和“如何經營”?“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在主體特征與生產經營方面存在哪些異同?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主體在哪些方面更具優勢?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雖然目前學術界已對“規模農戶”及普通農戶主體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但遺憾的是,由于在全國范圍內獲取數據資料面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巨大困難,目前鮮有研究者對“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的主體特征及其生產經營狀況展開比較分析。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在全國范圍內獲取的大樣本抽樣調查數據,通過建立可靠的分析框架,就“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方面的異同展開比較分析,以回答“誰經營”和“如何經營”的問題。

一、數據來源、分析框架與變量選擇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第二期“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該項目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負責總體組織與協調、中國人民大學負責調查設計、零點有數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執行,迄今為止已成功開展兩期調查,其中第二期調查自2017年11月開始,2018年3月完成。該調查項目根據問卷設置專門開發APP應用軟件,同時運用GPS定位、錄音和拍照等技術手段,以提高調查效率、確保數據質量。從抽樣方法來看,第二期在第一期分層隨機抽樣與等距抽樣兩階段抽樣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考慮到追蹤回訪難度和保障追蹤調查數據質量,同時,為增加普通農戶調研數據,平衡各類型農業經營主體樣本量,第二期調查從第一期已有的5191個樣本中按照不同地區不同類別新型主體所占比重,隨機抽取3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樣本進行追蹤回訪。在實地調查中,若隨機抽取的3000個樣本存在樣本消失或無法訪問的情況,則按照地區就近原則,在原有5191個樣本中隨機抽取調查地樣本進行補充調查。相較于第一期調查,第二期調查的重要創新之處在于,在第一期調查的基礎上增加了對803個普通農戶樣本的對照調查,即在已選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在調查區域內隨機選取803個普通農戶樣本展開調查。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同區域內普通農戶進行對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因地區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增強了因經營主體類型不同而產生差異的可比性。最終,“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項目第二期實際共獲得樣本3817個,其中包含農民專業合作社樣本706個,家庭農場樣本776個,專業大戶樣本116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樣本366個,普通農戶樣本803個。調查地點涉及安徽、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和浙江23個省(區、市)。調查內容豐富系統,主要涵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普通農戶的發展潛力、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發展前景、農業信息化等方面。本文主要依據“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項目第二期調查獲取的776個家庭農場、1166個專業大戶和803個普通農戶樣本數據展開分析。

(二)分析框架與變量選擇

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我國“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在主體特征與生產經營狀況方面的特征及差異,剖析分析框架下與之對應的詳實數據,并期望回答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由“誰經營”及“如何經營”的問題。

本文分別從“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兩個維度展開分析。“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構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主體,其中“規模農戶”包括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主體特征部分的分析旨在回答“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誰經營”的問題,其分析框架借鑒英國國際發展部(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開發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4],具體包括對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五個方面的測度與分析。生產經營狀況部分的分析旨在回答“如何經營”的問題,其中涵蓋了包括經營類型及方式、信息獲取及應用、新設備/技術采納、農產品銷售、經營績效、經營困難在內的六個重要方面。在結合已有研究和問卷設計的基礎上,選取用以衡量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方面的具體指標進行分析。接下來,基于主體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兩維度的對比分析,對未來應如何定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二者之間關系的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并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誰經營”“如何經營”的問題進一步集中論證。

二、“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主體特征的比較分析

這里從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五個方面選取指標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兩類主要農業經營主體展開比較分析。

(一)人力資本:“規模農戶”經營者綜合素質更高,老齡化問題相對較輕

與普通農戶相比,“規模農戶”經營者文化素質普遍更高,但“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經營者中高文化素質人才均較為稀缺。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的重要方式,受教育水平可以衡量個人和經濟體的人力資本存量[5]。數據顯示,“規模農戶”中,經營者文化程度為小學及未受過教育的占比達15.62%,而普通農戶則高達35.49%;“規模農戶”中經營者文化程度是初中及其以上的占比達84.38%,較普通農戶高出近20個百分點。此外,雖然“規模農戶”總體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大專學歷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經營者還比較稀缺。農業經營者的受教育程度與文化素質直接相關,受教育程度高的經營者科學文化知識豐富,對農業生產的安排和規劃更為長遠,更有意愿和能力發展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規模農戶”。

“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經營者身體素質差距較大,“規模農戶”經營者身體素質相對更高。經營者身體健康是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本,是順利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良好的健康狀況有助于保證經營者精力充沛地進行農業規劃、生產和管理。調查數據顯示,98.53%的“規模農戶”經營者健康狀況自我認定水平在中等及以上,其中74.04%的“規模農戶”經營者健康狀況自我評估為優;自我評估水平為差和喪失勞動能力的占比分別僅為1%和0.33%。而普通農戶經營者健康狀況在中等水平之上的比例為87.93%,其中健康狀況為優的普通農戶比重與“規模農戶”這一比重差距最大,占比僅為37.24%;另外超過10%的經營者健康狀況較差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由此可見,農業經營者的弱質化(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文化素質的雙重弱質)現象主要存在于普通農戶之中,而“規模農戶”經營者良好的健康狀況為其制定目標規劃、實現長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經營者均主要為男性,而普通農戶經營者中女性占比明顯更高。根據調查數據,“規模農戶”中男性經營者占比高達91.93%,普通農戶中男性經營者比重為70.6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伴隨城鎮化的發展,在外出務工工資率高于本地就業工資率的驅動之下,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6],普通農戶中男性經營者更傾向于選擇外出務工謀生,以賺取更多收入。與此同時,女性留守農村承擔了家庭更多的農業生產經營責任,因此普通農戶中女性經營者占據了較高的比重。

“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經營者年齡分布均呈現“單峰形”,相比之下,普通農戶經營者老齡化特征更為明顯(見圖1,下頁)。兩類農戶的經營者主要分布在40~55歲年齡段,“規模農戶”經營者年齡更為集中,其峰度為3.14,而普通農戶為2.68。“規模農戶”經營者平均年齡為48.33歲,其中大于60歲的占比僅為9.29%;而普通農戶經營者的平均年齡為51.71歲,大于60歲的占比達23.90%,即相較于普通農戶經營者,“規模農戶”經營者的老齡化問題相對較輕。

“規模農戶”經營者職業技術水平相對更高。目前,“規模農戶”經營者具備專業技術職稱、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接受過非農職業教育的比例分別為22.68%、57.92%、24.75%,而普通農戶的相應比例分別僅為8.22%、10.38%和8.22%。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經營者,經過不斷學習掌握了更多的農業技術,獲得了專業技術職稱,從而更愿意擴大經營規模從事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針對“規模農戶”的培訓項目日益增多,“規模農戶”善于抓住機會,因而其接受技能培訓的比例更高。

“規模農戶”家庭內部勞動力數量少于普通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多,農業生產發展可調動的勞動力資源越豐富。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戶”家庭平均勞動力為2.73人,顯著低于普通農戶的3.69人,且二者的差異通過t檢驗。由此可見,“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家庭自有勞動力的數量和各自所經營的規模并不相匹配,普通農戶家庭自有勞動力數量豐富但規模過小,單純農業生產經營難以滿足其家庭生存發展需求,因此富余勞動力只得尋求更多務工機會;而“規模農戶”在自有勞動力數量上存在明顯劣勢,再加之其主要是規模化經營,在農忙季節該類主體需要借助于外部勞動力市場獲取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由此可見,普通農戶與“規模農戶”勞動力供需具有天然的互補性。

(二)自然資本:“規模農戶”土地主要來源于普通農戶,經營規模更大,區位更接近市場

“規模農戶”土地經營面積遠大于普通農戶,且所經營土地主要來源于土地流轉。根據調查結果,受訪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實際經營的平均土地面積分別為176.36畝和100.73畝,分別是普通農戶平均經營土地面積的22倍和12倍。比較近5年發生過土地轉入行為的經營主體比重,可以發現,分別有86.86%和76.20%的受訪家庭農場和受訪大戶表示曾經通過各種渠道轉入過土地,比普通農戶分別高約26個和16個百分點。從土地流轉數量來看,“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土地流轉規模存在較大異質性,其變異系數分別達到410%和1292%。在發生土地轉入行為的主體中,約90%的“規模農戶”轉入的土地來源于普通農戶,普通農戶為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了土地資源。

“規模農戶”所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接近廣闊的消費市場。“規模農戶”更為貼近集貿市場。“規模農戶”到最近的集貿市場的平均距離為8.83公里,普通農戶則為9.88公里。“規模農戶”距離縣城更近。“規模農戶”到縣城的平均距離為33.85公里,最遠距離為200公里,而普通農戶的相應距離分別為50.24公里和300公里。越靠近集貿市場和縣城,越有利于節約采購農資、加工和運輸農產品、購買社會化服務等的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助于經營者快速接近銷售市場。

(三)物質資本:固定資產水平差距懸殊,“規模農戶”物質資本更為豐厚

“規模農戶”現有生產性固定資產水平顯著高于普通農戶,且追加投資的規模更大。“規模農戶”平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價值為38.74萬元,是受訪普通農戶的近9倍。“規模農戶”設施農業的平均固定資產值為32.58萬元,而普通農戶僅為2.43萬元。其中,“規模農戶”平均所有農林牧漁業機械0.97臺,是普通農戶的8.57倍;“規模農戶”平均擁有0.66臺運輸拖拉機,而普通農戶僅有0.22臺;“規模農戶”平均每戶擁有工業機械約0.5臺,是普通農戶擁有數量的14.16倍;“規模農戶”自家所有的農林牧漁業機械和工業機械的占比分別為19.27%和11.15%,相較而言,普通農戶占比僅為4.63%和1.88%。從固定資產新增投資來看,“規模農戶”對固定資產的追加投資更多,2017年受訪“規模農戶”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等)的平均支出為3.02萬元,是普通農戶平均固定資產支出額的33.35倍。由于生產經營的適度規模化更適用于機械作業,“規模農戶”對生產性機械設施的需求更大,基于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的雙重考量,投資購買機械設備是其更為理性的選擇,且“規模農戶”具備購買、維護和保養機械設施的經濟基礎和實力。相較而言,普通農戶自身財力有限且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對機械等設備的需求不高[7]。“規模農戶”信息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網絡條件更好。互聯網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優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業資源配置和組織管理效率具有促進作用[8]。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戶”比普通農戶擁有電腦的數量更多,接入互聯網的比例也更高,“規模農戶”平均每戶擁有電腦數量為1.01臺,是普通農戶擁有電腦數量的2.15倍;且78.98%的“規模農戶”接入了互聯網,這一比例比普通農戶高出22個百分點。

(四)金融資本①:“規模農戶”投融資規模更大,資金往來更為活躍

“規模農戶”家庭經營外投資絕對規模遠大于普通農戶,經營外收入相對更多,現金資本更為充裕。調查顯示,2017年“規模農戶”平均家庭經營外投資為6050.40元,普通農戶為260.59元,僅為前者的4.31%;“規模農戶”平均年末家庭外投資余額為6853.25元,最大值為40萬元,普通農戶則僅為63.45元,最大值為5萬元;“規模農戶”獲得的利息、股息、紅利年平均收入為587.17元,而普通農戶該收入不及“規模農戶”的50%。2017年“規模農戶”年末平均擁有的存款余額為6.88萬元,普通農戶僅為1.43萬元,其中,“規模農戶”年末平均擁有現金3.57萬元,約是普通農戶的7倍。這表明,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資金實力更為雄厚,經營外投資意愿更強。“規模農戶”的平均貸款規模和參與貸款比例均大于普通農戶。2017年“規模農戶”通過銀行貸款和信用社貸款的平均金額分別為30 576.8元、23 283.5元,普通農戶則分別為6106.87元和2066.37元。2017年“規模農戶”年末平均借入款金額和借出款余額分別為45 633.05元、6756.54元,而普通農戶分別為5933.14元、696.95元。雖然“規模農戶”較普通農戶金融機構貸款的參與率略高,但綜合來看,這兩種類型的經營者參與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均不高。2017年“規模農戶”參與銀行貸款的比例為11.17%,參與信用社貸款的比例為9.64%,而普通農戶分別僅為3.56%和3.83%。經實地調研發現,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生產資金短缺現象較為普遍,由于正規渠道融資不暢,需要依靠農戶自身社會關系獲得非正式借款,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缺口難以得到滿足,從而限制了農業經營者特別是“規模農戶”進一步發展壯大。

(五)社會資本:“規模農戶”吸納社會資本的能力更強,社會資本相對更豐富

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是黨員戶的比重及獲得過榮譽的比重均更高。由調查結果可知,“規模農戶”中黨員戶占23.84%,而普通農戶中黨員戶僅占12.83%。經營者具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身份的“規模農戶”占比為7.32%,而普通農戶的這一占比為4.90%;“規模農戶”中獲得過“優秀黨員”“勞動模范”或“三八紅旗手”等個人榮譽的比重為22.32%,高出普通農戶近12個百分點。社會身份和榮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營者吸納社會資本的能力,社會資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相互信任和相互之間的合作能力[9],“規模農戶”經營者的黨員等身份和“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更有利于其獲得廣泛信任和合作,進而更容易獲取農業發展所需的資源支持。“規模農戶”所要維系的社會網絡規模更為龐大,家庭全年人情往來支出費用相對高昂,但較普通農戶其人情往來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相對較小。人情往來開銷是構建和維持社會網絡、獲取社會資源的重要方式,社會關系越多,其人情支出也相應會越高[10]。目前“規模農戶”家庭平均人情往來支出為11 622.02元,是普通農戶家庭平均人情往來支出(4474.05元)的2.6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規模農戶”社會資本更為豐富。與此同時,人情往來支出占“規模農戶”家庭年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僅為3.43%,卻占到普通農戶家庭年經營性收入的17.87%。

三、“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生產經營狀況的比較分析

這里從兩類經營主體的經營類型及方式、信息獲取及應用、新設備/技術采納、農產品銷售、經營績效、經營困難六個方面展開比較分析。

(一)“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經營類型及方式差異性明顯

從整體來看,種植糧食作物的“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均最為普遍,而“規模農戶”內部經營類型的差異性更大,普通農戶經營類型則更為集中。根據調查數據,“規模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占比為47.49%,經營經濟作物的占比為15.81%,經營畜牧業的占比為36.70%。而普通農戶則更集中于經營糧食作物(占比為69.68%),經營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的占比分別僅為11.61%和18.71%。目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仍然主營糧食作物,但普通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比例更高,這可能是由于普通農戶兼業現象普遍,不以農業收入為最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偏向于選擇勞動投入少且季節性明顯的經營模式;而“規模農戶”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相較于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的盈利空間更大,因而更多“規模農戶”傾向于此。

“規模農戶”雇工經營現象更為普遍,雇工成本更高(見表1,下頁)。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戶”長期雇工人數更多,經營糧食作物的“規模農戶”平均每戶雇傭長期勞動力近6人,而普通農戶幾乎沒有長期雇傭工;“規模農戶”短期平均雇工人數高達56人,普通農戶則不足3人。“規模農戶”不同經營類型的總雇工量水平也遠遠高于普通農戶,其中主營糧食作物的“規模農戶”總雇工量是普通農戶的17.0倍,經營經濟作物的總雇工量是普通農戶的7.3倍,經營畜牧產品的總雇工量是普通農戶的2.5倍。與此同時,“規模農戶”的雇工費用遠遠超過普通農戶,且從事不同經營類型的“規模農戶”雇工費用總水平差距不大,均約處于1.4萬元的水平,從事畜牧產品經營的普通農戶雇工費用最高,糧食作物次之,經濟作物雇工費用相對最少。由此可知,普通農戶經營規模小,加之可調動的資源有限,農業活動主要依靠家庭成員自主完成,這也再次反映出,目前同為家庭經營的“規模農戶”對雇傭勞動有更強的依賴。

“規模農戶”的農業保險覆蓋面更廣,風險管理水平更高。農業保險能夠有效地分散和化解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風險[11]。當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農業保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管控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數據顯示,無論是規模經營主體,還是分散的小農戶,農業保險覆蓋率的絕對水平仍然較低,其中“規模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比例為25.17%,普通農戶為12.94%。從相對水平來看,“規模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比例較普通農戶高出約12個百分點,“規模農戶”的農業風險意識更強、風險管理水平相對更高。

“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的基本財務核算制度都處于起步階段,相較而言,“規模農戶”對會計核算應用更多。已有研究表明,會計核算對于有效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12]。目前,從整體來看,我國“規模農戶”經營規范性雖然仍存在不足,財務核算制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大部分“規模農戶”沒有會計核算,但是相較于傳統的普通農戶已有明顯改善。調查數據顯示,現有31.63%的“規模農戶”進行會計核算,而僅有11.97%的普通農戶進行會計核算。“規模農戶”因其經營規模更大,資金往來更為頻繁,資金收支金額更為龐大,因而對系統完整的會計核算需求更為迫切。

(二)“規模農戶”對信息獲取及信息化技術應用重視程度相對更高,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獲取的經營信息類別多樣,但“規模農戶”對信息的獲取程度相對更高。農業信息資源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性資源[13]。調查數據顯示,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獲取的類別多樣,內容涉及生產經營類、農技推廣類、疫病疫情類等共11種。總體看來,“規模農戶”每一類別的信息獲取程度均遠高于普通農戶。在各類信息中,疫病疫情類、農技推廣類、生產經營類信息的獲取程度相對更高,其中對于疫病疫情類信息的獲取最為廣泛,分別有38.63%的“規模農戶”和6.85%的普通農戶獲取過該類信息(見圖2,下頁)。金融供給類信息和品牌建設類信息獲取程度相對較低,其中獲取金融供給類信息的比重最低,“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獲取此類信息的比重分別為11.08%和0.25%。結合前述“規模農戶”資金需求大、正規融資難以得到滿足的狀況,此處金融供給類信息獲取不足,更可能是金融供給類政策滯后或相關信息宣傳不足。作為以農業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規模農戶”,其生產經營決策直接關系到家庭全年收成,其依靠農業盈利的目標更強,對農業生產經營重視程度更高、創新意識更強。因此,為了作出更科學合理的生產經營決策,“規模農戶”對各類農業信息的需求和關注程度相對更高。而普通農戶農地規模小,農業生產經營更加常規,對各類農業信息的關注度和敏感度相對較弱。

“規模農戶”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意識更強,對信息技術重要性評價更高,但均有待提升。首先,“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對APP等移動互聯終端了解和重視程度最高,對云計算、云管理技術了解重視程度最低,表明手機軟件等移動互聯終端信息和技術的傳播方式最容易被廣泛接受和有效傳達,是推廣信息技術的有效渠道,應當充分加以利用;而云計算、云管理等技術被“規模農戶”、普通農戶了解和接受的難度相對更大。其次,“規模農戶”更傾向于有意識地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技術,了解APP等移動互聯終端、基于大數據的市場行情分析,了解和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和云管理平臺、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占比均高于普通農戶。最后,“規模農戶”對信息技術手段重要性的評價更高。從目前來看,兩類農業經營主體對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均處于初級階段,但“規模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比例超過20%,普通農戶則僅為0.62%;另外,“規模農戶”認為APP等移動互聯終端、基于大數據的市場行情分析、農業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和云管理平臺、辦公自動化系統是最重要的信息技術/服務手段的占比均高于普通農戶(見表2,下頁)。

除此之外,“規模農戶”對互聯網購銷方式的應用更為普遍。互聯網技術為農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對農業農村現代化起到了助推作用。當前,超過50%的“規模農戶”用互聯網購買過日常生活用品,普通農戶則僅有23.41%;有超過1/4的“規模農戶”利用互聯網購買過生產資料和農產品,12.52%的“規模農戶”利用互聯網銷售過生產資料或者農產品,而普通農戶相應比重分別僅為6.23%、2.62%。與上述信息獲取和信息技術應用情況類似,“規模農戶”信息化需求和技術進步的內生動力更強。

(三)“規模農戶”對新技術、新設備的需求和采納意愿均更為強烈

“規模農戶”是新設備引入的主要潛在力量。在調查樣本中,2014年以來引進過新設備的“規模農戶”占比為38.03%,而普通農戶僅有3.36%;在未來是否會引進先進生產設備的問題上,“規模農戶”持肯定回答的占比為54.77%,而普通農戶則僅有11.99%。這可能主要由于“規模農戶”對新設備的需求更強烈,同時家庭資本雄厚,具備購買新設備的能力。

“規模農戶”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水平更高,對新技術、新品種的需求更迫切。2014年以來引進過新技術的“規模農戶”占比為39.55%,而普通農戶僅有2.99%;相較于新技術,“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對新品種的采用比率更高,2014年以來引進過新品種的“規模農戶”占比為50.18%,普通農戶占9.84%。對于未來是否會改進生產技術的問題,66.67%的“規模農戶”表示會繼續改進生產技術,而普通農戶這一比例僅為15.36%。由此可見,“規模農戶”對于改善生產經營方式、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的意愿更強烈,是農業轉型和創新的主要力量。

(四)“規模農戶”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元、銷售區域范圍更廣泛,市場導向性更強

從銷售方式來看,“規模農戶”未來拓展銷售渠道的意愿更強烈,對現代化銷售手段的重視程度更高。未來有拓展銷售渠道打算的“規模農戶”占比為64.84%,而普通農戶僅有14.48%;未來打算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規模農戶”占比為41.93%,而普通農戶僅有9.74%。另外,“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對于銷售合同制度的采用程度普遍偏低,在農產品出售的總金額中,“規模農戶”平均有7.01%的份額是以預定合同的方式進行銷售,而普通農戶采用預定合同方式銷售的占比僅為5.36%。由于適度規模化生產的農產品產量更高,為盡快達成交易、形成利潤,“規模農戶”往往會積極主動拓寬銷路,進行多渠道銷售。

“規模農戶”銷售區域的輻射范圍更廣,甚至可能遠銷海外,而普通農戶的銷售區域則主要集中于本地。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戶”農產品主要銷往本地的占比最大,為44.52%;其次主要銷往本縣域內的“規模農戶”占比為23.52%,銷往本省份和銷往全國的占比分別為16.01%、15.72%;此外,有0.23%的“規模農戶”農產品專供國外。相較之下,普通農戶農產品的市場主要在本地,高達87.04%的農產品主要在本地銷售,銷往本縣域內、本省域內、全國的占比分別僅為5.42%、2.71%、4.84%,而沒有普通農戶將產品銷往國外。

從市場化戰略來看,我國現階段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對于品牌和認證的重視程度不足,總體認證水平較低;但相對來看,“規模農戶”的品牌和認證的意識更強、水平更高,市場導向性更強。其中,10.98%的“規模農戶”出售具有品牌或認證的農產品,而普通農戶該比例僅為3.24%。從認證程度來看,0.79%的“規模農戶”產品通過了四種認證,另有0.74%的“規模農戶”產品通過了三種認證;普通農戶產品僅有0.13%通過了兩種認證,2.77%僅通過了一種認證。結合上述“規模農戶”農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和銷售范圍廣泛的狀況,現有的農產品品牌和認證水平與其農產品生產銷售需求不相適應,故加強品牌建設及提高認證水平對“規模農戶”來說尤顯必要。

(五)“規模農戶”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普通農戶則更趨向兼業化經營

從經營者收入來看,“規模農戶”總體收入和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占比均處于更高水平,專業化和商品化經營特征明顯;而普通農戶總體收入和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占比均更低,農業生產經營兼業化特征更明顯。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戶”2016年家庭全年總收入平均為441 507.4元,2017年為423 675.9元,主要來源于農業經營收入,農業經營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穩定,其中2016年占比約為79.29%,2017年上升至79.90%;相較而言,普通農戶2016年和2017年總收入平均分別為54 707.11元和51 596.7元,農業經營收入占比較低且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農業經營收入占比僅為52.46%,2017年則下降到不足總收入的50%(占比48.52%)。此外,數據顯示,“規模農戶”經營者自主經營的占比高達98%,而普通農戶僅為72%。從事自主經營的“規模農戶”將主要資金和精力投入商品化的農業生產,因而農業經營收入的比重更大。

“規模農戶”總體經營效益更好,單位勞動力利潤更高;普通農戶總體經營效益較低,但單位土地利潤更高。在扣除各項開支后,“規模農戶”總體盈利能力強于普通農戶,且差距逐漸拉大,2016年“規模農戶”年末盈余額為53 037.48元,是普通農戶的4.3倍;2017年“規模農戶”的盈余額持續增長,而普通農戶有所下降,由此兩者差距拉大至6.3倍。此外,“規模農戶”單位勞動力利潤水平更高,而普通農戶單位土地利潤水平更高。以普通農戶為基準,在控制其他相關因素后,“規模農戶”勞動力利潤水平分別提高129.3%和109.5%,而土地利潤水平則分別降低58.8%和86.0%。由此可以看出,“規模農戶”總收支盈余的高效益主要與其規模經營特征相關,同時表明適度規模是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者收入的重要選擇;“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在土地和勞動力收益上的差異,在于兩者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對機械設備、技術管理、資金、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的相對投入程度不同。現階段,“規模農戶”在規模化土地上投入了更多的技術、資金密集型要素,對勞動力起到較為明顯的替代作用,提高了單位勞動力的利潤值,但與普通農戶依靠家庭自有勞動力在小規模土地精耕細作的傳統模式相比,土地畝均利潤卻沒有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

(六)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面臨的困難更為嚴峻,生產資金短缺是二者共同面臨的突出難題

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規模農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大,但其面臨的困難類型與普通農戶相比存在差異。總體來講,“規模農戶”面臨各類生產經營困難的普遍程度較普通農戶更大,而生產資金短缺是兩類經營主體面臨的最為普遍的問題,分別有63.20%的“規模農戶”和39.85%的普通農戶反映存在這一困難。此外,有超過50%的“規模農戶”面臨產品銷售渠道單一、雇工價格較高的問題;而缺乏生產技術、基礎設施落后(水、電、路、網)等問題對普通農戶而言更為普遍。由此可見,除了生產資金短缺是當前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外,普通農戶受到生產技術缺乏和基礎設施薄弱限制較為嚴重,即普通農戶面臨的經營困難主要表現在生產環節,而“規模農戶”在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均面臨困難(見圖3,下頁)。

四、“誰經營”與“如何經營”:基于主體特征及生產經營狀況的權衡

從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可知,家庭經營是農業生產最適宜的形式,在現實農業生產中也最為普遍。因此,本文將視角聚焦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主體,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誰經營”“如何經營”的問題進行分析。關于“誰經營”問題的回答,是在“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主體特征對比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如何經營”問題的回答,是在“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生產經營狀況對比的基礎上形成的。充分結合兩類生產經營主體的各自特征,是回答“誰經營”“如何經營”的主要依據和重要支撐(見表 3,下頁)。本文以此為依托,進一步分析討論“誰經營”“如何經營”的問題。

第一,“規模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合意主體,也是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品種、模式等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對“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經營主體的特征對比分析發現,“規模農戶”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以及農業技術能力均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因其相對多元的社會身份和社會榮譽所獲得的社會影響力,積累了更豐富的社會資本;“規模農戶”通過規模化經營整合了更豐厚的土地資源,占據更加優越的地理位置,且擁有更多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對與生產經營相關的投資也相對更多。因此,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擁有更多的優越性。從可持續分析框架的五方面資本來看,“規模農戶”顯然可以擔當起農業經營重任,也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與實力,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合意主體。另外,從長遠來看,“規模農戶”正在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品種、模式等方面創新的重要力量。

第二,普通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后備力量。雖然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村普通小農戶的分化已是必然,但是我國以大量小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狀況在短期內仍將持續,普通農戶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主體[14]。單從調研數據獲得的農業經營主體特征來看,普通農戶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低于“規模農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與此同時,雖然普通農戶農業經營收入占比低于“規模農戶”農業經營收入占比,但是占比的絕對數值超過了一半,這表明雖然普通農戶呈現兼業化趨勢,但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仍然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即普通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經營不可忽視的重要主體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此外,“規模農戶”的適度規模化發展一方面依托于從普通農戶手中租賃土地資源,另一方面普通農戶本身也是“規模農戶”潛在的重要補充力量。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普通農戶是轉型成為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潛在力量。從目前來看,普通農戶的農業經營主體地位不可撼動。

第三,“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是家庭農業經營形式的重要構成,兩個主體不可偏廢。以普通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天然的生產經營條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但生產技術和管理的落后是其明顯弱勢,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不能完全依賴小規模、超小規模的生產經營主體。“規模農戶”在生產效率、管理方式、技術進步內生動力等方面,凸顯了適度規模化的效益優勢,符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因此,“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取舍選擇,兩者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構成,需要并行不悖共同發展。在農業現代化生產主體的體系建設中要找準定位,普通農戶數量龐大、涉及利益廣泛,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較好的保障作用;“規模農戶”則代表了更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因此,應當將兩種規模的農業生產相結合,共同建構家庭生產經營單元,形成“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良性互動的互補關系,在政策上尤其不能人為傾向于支持某一類主體,避免出現“壘大戶”現象,既要幫助從事農業生產的普通農戶引進先進品種、提高生產技術,為他們提供質優價廉的社會化服務;又要幫助“規模農戶”克服經營困難,拓寬銷售渠道,維護市場穩定;還要積極探索普通農戶與“規模農戶”之間有效的利益銜接方式,通過直接帶動或間接溢出的方式讓不同經營主體共享發展成果。

第四,社會化服務的適度規模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和促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已有的國內外實踐證明,適度規模化經營可以帶來一定的規模效益。由此次調查可知,普通農戶因其規模過小,對于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新品種的采納情況均不盡如人意,這直接影響了農戶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使其家庭收入尤其是勞動力的人均利潤顯著低于“規模農戶”。而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可以通過統一安排、統籌規劃,為集中作業提供可能性。需指出的是,此處所倡導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并非僅僅指土地流轉之后土地規模的擴張,更不意味著片面消滅普通小農戶,此處更為核心的內涵在于發展適度規模化的社會化服務。通過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管理、銷售等多環節的社會化服務,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形成規模效益,提高農戶的生產經營效率,帶動農戶發展,同時降低農戶市場風險。從目前來看,“規模農戶”在這方面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第五,農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如何經營”以及“經營成果如何實現”,是農業轉型升級更為本質和核心的內容。現階段,與普通農戶相比,“規模農戶”雖然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相對更高,但其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有限,受資金短缺、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和雇工價格較高等諸多因素制約。因此,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轉型,無論“規模農戶”還是普通農戶,都面臨著全面升級的要求,在會計核算、農業保險、信息技術手段、新品種新設備引進、利用電子商務構建銷售網絡、品牌建設質量認證等方面仍需繼續加強和完善。農業轉型升級需要轉變原有粗放、低水平的生產方式,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進一步推廣新品種、新設備、新科技,因地制宜促進生產作業機械化、經營方式規范化、銷售方式多元化、農產品品牌化、農業決策信息化和科學化,以此達到降本增效、提質增收的目的。

綜上所述,回答“誰經營”“如何經營”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在于如何定位“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在“誰經營”的問題上,不搞“一刀切”或片面取舍,應充分實現“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在生產經營管理和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堅實的家庭生產經營基礎;另一方面,在“如何經營”上,遵從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提高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核心思路,依托好適度規模化的社會化服務,利用好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堅持生產經營集約化方向,不斷提升農業產業質量和水平。

五、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項目第二期調查獲取的776個家庭農場、1166個專業大戶和803個普通農戶樣本數據,通過梳理和對比以家庭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規模農戶”和傳統普通農戶之間的差異,得到如下結論:第一,“規模農戶”經營者綜合素質更高,老齡化問題相對較輕;“規模農戶”土地主要來源于普通農戶,經營規模更大,區位更接近市場;“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固定資產水平差距懸殊,“規模農戶”物質資本更為豐厚;“規模農戶”投融資規模更大,資金往來更為活躍,吸納社會資本的能力更強,社會資本相對更豐富。第二,“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經營類型及方式差異性明顯。“規模農戶”對信息獲取及信息化技術應用重視程度相對更高,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新技術、新設備的需求和采納意愿均更為強烈;“規模農戶”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元、銷售區域范圍更廣泛,市場導向性更強;“規模農戶”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普通農戶則更趨向兼業化經營;相較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面臨的困難更為嚴峻,而生產資金短缺是其共同面臨的突出難題。第三,“規模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合意主體,也是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品種、模式等創新的重要力量;普通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后備力量。“規模農戶”與普通農戶是家庭農業經營形式的重要構成,關于“誰來經營”“如何經營”問題的回答是:兩個主體不可偏廢;社會化服務的適度規模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和實現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農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集約化。

基于上述研究,從鞏固提升“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農業生產基礎,充分發揮“規模農戶”農業生產經營優勢,解決“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以促進共同發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針對“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具有差異化特點,根據其存在的不同問題分類施策。普通農戶具有生產規模小、兼業化程度高、分化日趨嚴重的特點,這加劇了生產效率較低、生產經營粗放的問題。為此,應鼓勵幾乎脫離農業生產的普通農戶將土地轉出,促進土地資源向潛在的“規模農戶”流轉;對仍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普通農戶進行組織動員,充分帶動普通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與“規模農戶”建立穩定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規模農戶”是適度規模經營的主導力量,培育“規模農戶”的主要方向在于支持、引導其提升生產經營水平,在新設備引進、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升級、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支持,打造高效優質的農業基礎和支撐;加強互聯網和電商平臺的推廣服務,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信息技術服務平臺,提高物流體系建設水平,鼓勵“規模農戶”積極拓展多元銷售渠道、建立多維度銷售網絡,解決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

第二,加強對現有“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的教育和培訓,鼓勵有志于農業領域的高素質人才投身農業生產,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針對現有農業經營者受教育程度有限、農業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應在保障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業經營者的技能培訓。根據農業生產經營實踐的需要,增強培訓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豐富培訓內容,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訓,加強信息網絡、品牌認證等知識的傳授。注重農業經營者集約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市場意識的培育和引導,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為緩解農業經營者存在的老齡化問題,保障農業長遠發展,應當制定鼓勵政策積極引入高素質人才,引導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為農業生產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第三,充分發揮“規模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優勢,帶動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規模農戶”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才能和社會資本優勢,優化利用其已有土地、勞動力、基礎設施和區域位置優勢,進一步加強農業經營管理方式規范化建設,提高適度規模經營管理水平。在鞏固提升生產經營管理基礎的同時,發揮“規模農戶”在生產集約化、管理現代化和產品市場化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如“規模農戶”憑借較為豐厚的物質資本可為普通農戶提供農機服務,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普通農戶銷售農產品等。鼓勵“規模農戶”積極與普通農戶形成互動互利關系,提高小農戶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四,加強對農村地區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拓寬“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的融資渠道。生產資金短缺是現階段“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共同面臨的主要問題,正式金融機構要根據農業農村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信貸政策,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創新;設置專項貸款項目和低息優惠標準,提供融資性擔保服務和易于抵押的貸款條件;鼓勵金融機構發展面向農業農村的小額信貸業務,多渠道緩解家庭農業經營戶尤其是“規模農戶”的資金壓力。

第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助力“規模農戶”和普通農戶解決生產經營困難。社會化服務是對家庭生產經營不足之處的有效彌補,應當加快完善覆蓋全面、類別多樣的社會服務體系,以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各環節所面臨的多種困難,例如,發展代耕代收、聯耕聯種、土地托管服務,解決普通農戶缺乏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的 難題;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平臺,鼓勵高兼業化程度的普通農戶將土地集中委托到平臺,由平臺促成協議將土地流轉給有需求的“規模農戶”,以此緩解普通農戶土地流轉無門和“規模農戶”土地細碎化的問題;建立勞動力服務型社會組織,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通過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統計和調動,整合農村勞動力資源,減輕“規模農戶”的雇工壓力。

參考文獻

[1]林火燦.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N].經濟日報,2017-12-17.

[2]張紅宇.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改革的引領作用[N].經濟日報,2017-02-10(015).

[3]張紅宇.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制度特征與發展取向[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3-33.

[4]DIF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OL].(2000-01-16)[2020-05-16].https://www.eldis.org/document/A41742.

[5]姚洋,崔靜遠.中國人力資本的測算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5(1):70-78.

[6]張琛,周振,孔祥智.撤縣(市)設區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來自江蘇省的經驗證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7(7):18-30.

[7]蘆千文,呂之望,李軍.為什么中國農戶更愿意購買農機作業服務——基于對中日兩國農戶農機使用方式變遷的考察[J].農業經濟問題,2019(1):113-124.

[8]朱秋博,白軍飛,彭超,等.信息化提升了農業生產率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9(4):22-40.

[9]蘇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1):61-69.

[10] 關愛萍,李靜宜.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農戶貧困——基于甘肅省貧困村的實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7(1):66-74.

[11] 郭軍,馬曉河.小規模農戶農業保險的“缺位”與“補位”[J].改革,2018(3):134-143.

[12] 溫佳偉,黃金柏.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戶會計核算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1):222-226.

[13] 王丞,安森東,顏廷武.農業信息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8):170-174.

[14] 李榮耀,葉興慶.農戶分化、土地流轉與承包權退出[J].改革,2019(2):17-26.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ain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Scale Farmers" and Ordinary Farmers

LI Yan? YANG Hui-lian? ?YANG Shu-r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sample data of 776 family farms, 1166 specialized households, and 803 ordinary farm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main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 operates" and "how to operate", and furth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ale farmers" and ordinary far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farmers, "scale farmers" have much superiority in such five aspects: human capital, natural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Meanwhile, "scalefarmers" need the support of ordinary farmers to provide the land and labor resources. In term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hough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scale farmers" and ordinary farmers both need improving, "scale farmer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intensific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nd greater challenges as well.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it is proposed that both "scale farmers" and ordinary farmer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amil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cale farmers" and ordinary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socialized services at a moderate scale, the key is to rely on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ke the road of 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scale farmers; ordinary farmers;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久久综合色88|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另类色| 天天综合网在线|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片| 日本91在线|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a级片|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操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午夜网站|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亚洲成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9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 综合网久久|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AV毛片|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第五页| 国产va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9伊人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毛片一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2021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91蝌蚪窝|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伊人天堂| 成人在线综合|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99一级毛片|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小视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国产午夜小视频|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