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忠

【摘? ?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還要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為此,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投入探究性活動當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4-0071-02
Talk about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Nanguan School, Shandan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WANG Yongzhong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must not only explain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goal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For this reaso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guide students to invest in exploratory activities,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inquiry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Inquiry ability; Teaching method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這一特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要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疑問,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并且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釋。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動提問的好習慣,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探究的實踐當中。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過程中進行探究,通過這種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搓手來體會雙手有什么變化。有的學生會回答:“用力地揉搓雙手,手會發熱。”此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由此有效地引導學生投入摩擦力學習當中,讓他們能夠在具體的情境當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點。在學習了摩擦力的特點和主要應用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關于情境學習的問題。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有哪些具體的情境是關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學生就會想到冬天穿脫衣服的時候會產生火花,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還有的學生會聯想到道路上的減速帶也是為了增加摩擦力,減緩車輛的速度。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具體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接下來進行的摩擦力實驗當中,學生也能夠帶著興趣主動去進行探究。
再如,在講解“電磁鐵”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每次上課的鈴聲詢問學生:“我們上課和下課都有鈴聲作為指引,都知道鈴聲響了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但是,鈴聲是怎樣產生的?你知道它的主要原理嗎?”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思考,然后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提出相關的疑問。通過這種方式,就能盡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導入,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保持濃厚的熱情。這就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拓寬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要想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空間的拓寬,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只是學習的結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讓他們能夠從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提出問題之后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進行討論交流和探究,讓學生能夠自主去思考,大膽去猜測。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而不能強硬控制和干涉。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能夠自主地投入學習和探究當中。例如,在講解“聲音的產生”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任務,讓學生用自己能夠想到的方法使用保鮮袋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時間去思考和設計。讓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能夠深切感受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主動探究。
三、重視實驗過程,寓教于樂
在小學科學學習當中,探究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而很多小學科學知識的探究都是通過實驗的方式展開的。這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對于新鮮好玩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更長。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學生設計趣味性十足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科學知識,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講解“觀察植物的種子”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植物種子的種植,并且能夠分階段去觀察種子的變化過程,這種觀察實驗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種子的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認真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必備的實驗用具,包括放大鏡、實驗表格以及容易成活的種子等材料。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到觀察實驗的樂趣,讓學生能夠發現植物種子的不同階段變化特點。這種實驗能夠真正推動學生有效參與到實踐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實驗帶來的樂趣。
四、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化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
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本上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還可以把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深化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科學實驗的探究,讓他們在不斷地探究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科學學習的全過程中。例如,在講解“面包發霉了”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他們去觀察面包上霉菌產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長的主要因素。在學生探究結束之后,教師為了深化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外學習時間觀察一下生活中還有什么其他食物變質的現象,并讓他們進行觀察記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學生對于課內知識的掌握,讓他們的科學知識學習不僅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當中,還能夠主動從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發現素材,主動探究和學習。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需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夠主動去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首先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其次,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進行學習空間的拓寬,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讓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加活躍,讓他們能夠主動去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再次,小學科學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的作用,重視實驗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最后,教師還需要把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深化學生的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進行有效的科學知識延伸。
參考文獻:
[1]王政.略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1(18).
[2]范曉玥.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J].學周刊(上旬),2013(09).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