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怡
現在,我國正處在“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際和“十四五”規劃開局的重要歷史時刻,“十四五”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做事情、干事業、搞發展要遵循基本的發展規律、主要發展的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無論在邏輯體系、思想基礎還是運行規律上,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新發展格局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如果我們要對新發展格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就必須將新發展格局的與高質量發展結合在一起,分析探討它們的內涵、要求、本質以及相互影響。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高質量發展做出精確且重要的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那到底什么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呢?對于當前中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最重要的表現和特點,就是經濟能夠穩定持續健康地增長。最主要的表現在“健康”和“持續”。健康”的意思,就是說不能出現系統性、全局性的經濟危機。當然,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一些小的經濟危機并沒有什么關系,就像人吃五谷雜糧,總會有一些小病,這是無關大礙的。“持續”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經濟健康增長的狀況下,經濟要能夠繼續,不斷運轉下去。
二、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1.新發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就國際形勢來說,首先是全球經濟發展不斷減速,去年至今,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都呈現出下滑趨勢國際市場需求降低、比較萎摩。新冠疫情嚴重的打擊了全球經濟,雖然我國依靠顯著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的執行力,取得了對新冠疫情的巨大勝利,經濟迅速回血,我們的工作重心重新投入到到經濟發展上,但其他國家仍然飽受疫情的摧殘,經濟和貿易水平深受打擊,此時,我們必須調整工作中心,迎接新的挑戰同時,美國現在的國際霸權受到多方位、多層次的挑戰,他們進一步挑起了與中國的摩擦,比如說,從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到特朗普的貿易戰,再到拜登繼續延續對華強硬措施,美國對中國的進行全方位的打壓,輿論戰,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等都是其常見形式,我國必須提前做好自給自足的準備,隨時應對。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很多矛盾,內需放緩和投資回落。并且,不平衡不充分等發展中常見的問題在我國依然比較突出。如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之間,經這建設和國防建沒之間等發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均衡的。同時,市場經濟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經濟模式不集約,經濟增長質量較低的問題。
除了現今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新發展格局也基于我國當前擁有的一些優勢:我國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經濟得到較恢復,為我國在危機中在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比如說:我國已經跨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擁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少數國家之一,糧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完全能夠僅依靠內需及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我們還擁有4億中等收入人群,國內市場很大并且有無限潛力,我們已經成功搭上了新技術革命這趟列車,這都為新發展格局的實現提供了基礎。所以說,新發展格局的提出不是被迫和無奈之舉,是時代的要求和自主的選擇。
2.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部署。那到底什么是新發展格局呢?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也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內循環。所謂的內循環,就是要“加強自身鍛煉,強健自身體魄”,經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掘國內大市場的潛力來快速的補短板、強優勢,讓國內經濟循環的運行的更健康,并且不斷地提升抗風險沖擊能力。內循環是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也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政府早早就認識到了對外依存度太高的害處,認識到一個國家要完成國家的復興和強盛,那么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行業就必須做到獨立自主,防止被他人拿住。那內循環到底有什么優勢呢?一方面,能夠建成統一的國內大市場,促成產業融合。內循環能夠讓我們突破區域間的產品和要素流動的壁壘,促進相關產業優勝劣汰和重組,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科技的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通信技術等為代表的,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度警覺中國的科技研發和進步,在一些要害領域設置封鎖。因此,內循環可以倒逼我們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能將一些關鍵和核心領域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來看一下外循環。所謂外循環,就是要求開放融合。那外循環到底有什么優勢呢?一方面,是能夠激勵我們參與國際競爭。比如說我們的民族品牌格力電器,如果想要出口到世界各地,就必須依照國際標準設計生產產品,在這樣的壓力下,就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能力。以前,咱們為什么會落后挨打呢?主要是因為,明后期施行的海禁,不搞國際貿易,而清朝更是選擇閉關鎖國。一旦閉門造車,那就必然落后。過去的悲慘歷史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必須要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是可以將我們的先進技術推行到國外。比如說,在導航領域,我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到去年底,北斗導航系統的專利已經超過6萬件,數量位居全球第一。北斗導航系統已于2020年在全球組網與上線,目前已發射成功44顆衛星。其對漁業、交通等民用領域將發揮巨大作用,在軍事領域也將會提升軍隊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國家地位。再比如,中國的5G技術,我國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如果說,我們關起門來,再好的東西在家里也爛掉了,先進的技術需要對外推行,最終才能更好更強,不然再好的物品一直在家里也只會蒙塵。
外循環要求咱們:要積極主動去學習、接收世界上先進的知識、技術與理念,去粗取精。在競爭中、合作中取得勝利。在新發展格局里,我們是更強調內循環的,那內外循環到底是什么關系呢?中央為什么要更強調內循環?這是因為,在雙循環體系中,國內大循環處在主體地位,是外循環的基礎和保證;外循環則處在次要位置,對內循環起著帶動和優化的作用,是內循環的外延和補充。因而,雙循環要均衡、要統籌兼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相互促進,使國內國際循環優勢互補、互促互進。
三、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著力擴大內需。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當前,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多樣化,人們期盼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食物能夠更安全、收入能夠更穩定、社會保障能夠更可靠,居住條件能夠舒適和優美、文化生活能夠更豐富和多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促進就業,全面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發展“假日經濟”“夜間經濟”等;第二,重點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供給質量,實施放心消費行為,促進居民消費升級;第三,暢通消費渠道,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下鄉,實施電商進農村示范,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渠道暢通。
2.提升創新力。創新這個詞,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被提及了15次。創新是人類所獨具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是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為了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創造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思想,創新的核心就是要突破藩籬、打破傳統,改變舊的思維模式:創新的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新”,我們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引領時代,就必須時時刻刻去主動創新。
從過去的柯達到諾基亞,我們說時代拋棄你,從不說再見。可見,創新是多么重要。比如說,1987年,有一家小公司在深圳成立,主要業務是銷售和代理用戶交換機,公司經營短短3年,其代理權就被母公司收回。一夜之間,這家小公司就面臨著破產,公司負責人決定:拿出部分利潤用來開發自己的技術,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開辟屬于自己的市場,這是一場豪賭,而最終這家公司贏了,它就是華為。可見,科技占領技術高地。
3.高水平開放。擴大對外開有什么好處呢?首先,科技進步需要對外開放,比如說,科學家需要在思想、技術上進行交流。其次,對外開放能補足本國原材料、市場的不足。再其次,對外開放可以提升本國抵御重大的風險的能力。因而,如果想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保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范疇、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靠我國大市場的優勢,促進國際廣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我們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就是:“一帶一路”、自貿港、自貿區建設。此外,促進內陸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還有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以山西晉城市為例,就以育新機、開新局的戰略思維,統籌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雙向發力,充分把握省、市打造跨區域產業基地的發展機遇,將持色優勢產業融入產業集群。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區,搭建對接京津冀都市圈、融入中部地區的通道,強化能源供應節點地位,積極融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九省協作。
新時代我國要發展,所要遵循的道路就是高質量的發展,這是被證明正確的道路。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每次發展都會有新的起點。當前,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要準確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作者單位:中共沁水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