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霞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呈現新常態:國企、民企、跨國公司、有限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等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并存;企業在生產運營、市場營銷、質量、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人力資源、財務、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等新型經濟管理方式的運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來的新業態新模式等。無論是在哪一種新常態下,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都應為經濟新常態發展保駕護航,主要從樹立新理念、加強安全培訓教育、落實安全責任、嚴把源頭準入、強化依法治理、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共六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
傳統的企業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現代企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其中包括實現安全生產無事故的目標,所以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生命為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也是十九屆五中全會54項重點任務之一。人的生命最寶貴,生命安全權益是最大的權益,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不能損害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權益。其次,經濟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應關注安全,因為安全是所有事情開展的前提。社會范圍內涉及到的經濟、生產、相關產業的發展等均需以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作為基礎,由此才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生產能力,推動安全生產和社會經濟兩者的共同發展、持續化發展。再其次,小康社會的實現與穩定化發展同樣需關注安全生產狀況。安全生產一方面屬于百姓關注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國家整體進入到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
二、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提高安全綜合素質
開展安全生產專業人才需求預測調查,明確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領域,實施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嚴格落實高危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方面的考核制度;提升針對高危行業工作人員的安全生產培訓水平,構建去全面化、多級化的安全生產培訓機制;構建針對高危行業農民工人群體的專門性的崗前強制性安全培訓制度,以此不斷提升企業“三級”安全教育水平。特別是要圍繞解決工礦商貿企業一線安全生產管理專業人才匱乏及能力不足的問題,以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為核心,以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組織能力強、管理水平高、專業技術精的復合型安全生產管理人才隊伍;逐步探索建立供給式培訓服務機制,充分利用應急管理網絡學院平臺開展安全生產網絡培訓,加強實操實訓和仿真式、模擬式、體感式等安全培訓,推動安全技術服務機構為中小微企業開展幫扶培訓;重點企業具有安全生產相關專業的人員比例達到60%以上,高危企業注冊安全工程師占企業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實現高危行業領域中小微企業幫扶培訓全覆蓋。通過強化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風險辨識、控制、應急處置和避險自救能力,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綜合素質。
三、構建嚴密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考核考評和責任追究
確定出黨委、政府領導對應的職責。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為原則,嚴格優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制度;確定出每個地方針對安全生產工作方面對應的黨委與政府領導人員。其中,黨政的主要負責人需為區域內安全生產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剩余的班子成員各自分管自身的安全生產工作;黨委與政府均需將安全生產放置進經濟發展規劃當中,在關注區域經濟建設的基礎上穩步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確定出固定的日期來專門解決安全生產重大問題,由此提升部門安全的監管責任。明確出安全生產方面綜合監管、行業監管兩者間的聯系,改革優化安全生產權力與責任清單,努力把安全生產工作變成行業管理當中的核心部分,由此綜合從法規、規劃、政策等角度提升行業安全生產工作水平,在有相關指導思想的基礎上加強企事業單位整體的安全管理能力。優化對應的執法法規,諸如聯合執法與委托執法等各項內容均需進行關注,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監管盲區、漏洞,確保執法的有效性,推進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責任,貫徹《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五落實五到位規定》。
四、嚴把源頭準入門檻,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按照“放管服”的總體要求,及時對接新開工項目,研判管控風險,開展安全服務;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科學合理確定企業選址和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生活區空間布局;把符合安全生產標準作為高危行業企業準入的前置條件,城鄉規劃、化工園區、重大工程項目都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和論證,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緊密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危產業轉型升級;位置相鄰、行業相近、業態相似的地區和行業要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嚴把設計審查、竣工驗收、許可發證關,嚴格執行安全設施和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定期排查本區域、本行業安全風險點、危險源,落實管控措施,構建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提高基礎設施安全配置標準,重點加強對城市高層建筑、大型綜合體、隧道橋梁、燃氣管線、地下管道、寄遞物流、電力設施及電梯、游樂設施的檢測維護;完善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和報告審批制度,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監管;加強新建市政消火栓配備,落實市政消防給水設施維護管理,確保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鶴)完好率達到100%。
五、強化安全生產依法治理,提升監管監察執法能力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依法確定權力、科學配置權力”的要求,知責履職盡職,依法行政。建立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機制。實行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一體化監管執法。做好安全生產行政懲處與司法懲處的銜接,加強與司法機關的協調配合,完善安全生產違法線索通報、案件移送與協查機制。對違法行為當事人拒不執行安全生產行政執法決定的,依法申請司法機關強制執行。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執法行為審議和重大行政執法決策機制,評估執法效果,防止濫用職權。健全執法全過程記錄和信息公開制度,公開執法檢查內容、過程和結果,定期發布重點監管對象名錄。改進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完善事故調查處理規則,加強技術與原因分析,強化事故查處掛牌督辦、提級調查等措施,落實事故整改措施監督檢查和總結評估制度。完善行政審批許可制度。嚴格行政審批和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準入條件。按照強化監管與便民服務相結合原則,科學設置安全生產行政許可辦理程序,推動安全生產同類審批事項合并審查,優化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環節,實施網上公開辦理,接受社會監督。對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直接相關的行政許可事項,依法嚴格管理。對取消、下放、移交的行政許可事項,加強事中事后安全監管。
六、完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不斷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圍繞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1+17”(“1”是應急救援總指揮部,“17”是指抗震救災、森林草原防滅火等17個專項應急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立完善指揮部例會、會商研判、督辦督查、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警信息發布、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等相關制度,確保響應及時、指揮科學、處置有效。完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落實應急救援人員流轉退出機制和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隊伍與志愿者隊伍共訓共練共演、比武競賽制度。依托礦山救護隊,建立“一專多能”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參照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現行標準,切實保障“一專多能”綜合應急救援指戰員工資待遇。充分整合社會救援力量、預備役人員、民兵、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企事業應急隊伍、志愿者等現有力量,努力形成覆蓋城鄉的應急保障力量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預案體系。
七、結語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是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黨中央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的戰略決策。在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以人為本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加強安全培訓教育、落實安全責任,嚴把源頭準入、強化依法治理是防止事故發生的預防措施,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是及時控制危險源、防止事故繼續擴展、最大限度減少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的重要措施。進入新時代,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是應急人的重要使命,努力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