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生 張志強 常菁 張詩煬 黃海濱
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進穩定、國家稅收、市場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微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差 、生存競爭壓力大。“十四五”期間,國家和地方仍須圍繞中小微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近期國家及地方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舉措
1.國家層面。近年來,國家及各部委從頂層設計、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續出臺多項政策,全方位、立體化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
一是加強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2018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三部門出臺《關于支持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升級工作的通知》,旨在依托創新創業特色載體促進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和水平。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科技、金融、創新創業生態等多個維度持續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2019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出臺《關于新時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著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個部門,出臺《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共從7方面提出了25條具體措施,形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通過中央財政資金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二是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政策。2018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關于實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公告》、《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等稅收優惠政策,除了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重點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拓展初創科技型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同時實施普惠性所得稅優惠政策。隨著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落地顯效,2020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九成小微企業免征增值稅。
三是加強金融賦能。2018年以來,國家及各部委相繼出臺《關于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實施降費獎補政策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 銀保監會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資金供給,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第一,支持中小企業貸款。包括要求全國性銀行要合理讓利,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40%,確保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明顯擴大。第二,支持優質中小微企業上市。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支持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在主板、科創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融資,加快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投早投小。第三,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加快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對接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
2.地方層面。全國各個省市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增強金融供給、加大財稅支持、提升創新服務能力、幫助企業渡難關等多方面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一是優化政策環境。廣東修訂出臺《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從立法層面保障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浙江、上海、河南分別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大支持本市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22條政策措施》、《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持續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全面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廣東出臺《廣東省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若干政策措施》,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浙江出臺《浙江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浙江省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獎補辦法的通知》,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及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創新金融服務。山東出臺《關于印發山東省省級中小微企業貸款增信分險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綜合運用財政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應急轉貸等政策和支持方式,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三是多舉措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國各省市按照《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要求,利用延期繳納或減免部分稅款、引導降低房租成本、緩解企業用能成本、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增設創業孵化基地或園區運營補貼等舉措,推進減稅降費政策惠及中小微企業。陜西出臺《陜西省小微企業服務補貼券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支持小微企業通過申領服務補貼券用于抵扣簽約服務機構的部分服務費用。
四是優化企業服務。廣東、北京、浙江、山東、山西等省市通過設立綠色通道和專用窗口、法律援助服務、一對一復工復產幫扶機制、提高資金撥付匯劃效率、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等機制措施,加速推動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五是支持企業共克時艱。疫情期間,全國各省市利用緩繳社會保險、返還失業險、給予補貼獎金、鼓勵靈活用工信息平臺、鼓勵線上職業培訓等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實現復工復產。
二、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四五”期間,國家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對標國家相關要求,我國中小微企業在發展中仍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
1.中小微企業生存經營壓力大。員工工資、租金等固定支出給中小微企業運營造成較大壓力。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面臨市場需求不足等影響,企業現金流吃緊。同時,中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壓力大,經營效益不佳。2016年-2019年,我國中型高新技術企業銷售凈利潤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7.55%下降至2019年的7.01%;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戶均凈利潤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7.55%下降至2019年的7.01%;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戶均凈利潤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320.43萬元下降至2019年的199.79萬元;微型高新技術企業持續虧損 。
2.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研發創新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的活動。中小微企業受限于自身創新意識、技術、資金等方面的不足 ,開展研發活動積極性不高。同時,中小微企業研發活動對外部投資者吸引力不足,研發缺少直接支持。
3.中小微政策優惠獲得感較低。盡管當前稅收優惠政策力度較大,大多數企業都獲得了稅負減免,但中小微企業對優惠政策的理解把握不足,客觀上制約其更好享受政策。
4.中小微企業優秀人才支撐不足。中小微企業自身發展水平以及薪酬待遇一定程度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目前對于中小微企業缺少特殊的人才政策,企業面臨人才流失風險,一定程度影響中小微企業人才梯隊培育建設 。
5.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欠缺。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且涉及多個不同行業,行業范圍覆蓋廣,不同行業服務需求差異化,目前國家及各地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精準度仍有待提高。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如:銀行貸款通常要求以不動產作抵押,而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不動產較少,從銀行貸款難度較大,同時因自身發展條件欠缺難以通過上市實現融資。此外,國內的企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主要由政府主導,民間力量的參與度相對較低 。
三、我國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支持力度。進一步深入推進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等政策靶向惠及中小微企業,進一步簡化企業稅收優惠條件,增強企業實際獲得感。深入推進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引導加大研發投入,借鑒《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有關經驗,探索研發人員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提高個稅起征點、降低個稅稅率等,使研發人才得到切實優惠,使中小微企業“招得到人,留得住人”,解決中小微企業難以獲得研發人才的問題。
2.提升中小微企業研發支持精準性。優化調整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立項、任務部署和組織管理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研究采取更多手段對中小微企業研發活動給予直接支持。鼓勵地方政府設立支持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的專項資金,利用創新券等方式,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資金對中小微企業研發活動的支持力度。
3.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暢通中小微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推動中小微企業借助資本市場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科技企業估值方法,根據中小微企業發展潛力大、現金流較差、沒有重資產的特點,創新估值模型,給中小微企業更好定價。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或新型融資質押貸款。
4.加快建立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建立國家引導、地方主導、第三方機構參與的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機制,強化地方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主體責任,引導地方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手段,加大中小微企業各項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宣傳力度,提升政策知曉度和覆蓋面。推動地方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引導地方聯合第三方機構力量采取各項措施引導人才、資金、成果、平臺等高端創新要素向中小微企業集聚,構建高質量、專業化的企業創新發展咨詢服務體系,增強對企業科技創新戰略、知識產權管理、創新體系建設、技術轉移轉化等服務供給。[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B070713002)]
(執筆人:鄭秋生 張志強 常菁 張詩煬 黃海濱
(作者單位: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