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 張欣茹 余小琳 范靖男
自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廈臺經貿逐年呈現高速增長模式。近年來,依靠“一帶一路”發展建設和中歐,中亞班列的快速發展,廈門作為沿線重要城市之一,市場輻射影響力擴大,雙方貿易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兩岸合作關系達到新高度,區域貿易結構多元化。新時期世界政治格局突變,中美關系嚴峻,臺海形勢越發緊張,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沖擊,疫后恢復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和指標。廈臺在此雙重影響下,前期雖遭受阻力,后期逆勢增長,雙邊關系進一步深化,區域貿易恢復情況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未來如何在此基礎上更為高效應對政治變化同疫情影響,開展經貿合作,夯實兩岸經貿根基,特別是發揮廈門對于兩岸區域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橋梁作用,值得思考探索。
一、廈臺經貿合作機遇
1.廈臺雙邊貿易持續發展,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6至2019年廈臺經濟形勢好轉,廈門對臺進出口額由2016年的358.0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92.7億元,貿易總額逐年增長,廈臺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受疫情影響,廈臺經貿前期遭受阻力,后期逆勢增長。在區域貿易方面,貿易總額不減反增,貿易逆差與往年變化一致,對臺貿易額402.4億元,增長2.4%。而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廈門更多地考慮到臺灣地區實際經濟形勢和發展所面臨的需求,以讓利為主導。出臺多項幫扶政策,全年新批臺資項目524個,合同臺資12.8億美元、增長88.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不僅體現了臺灣對于廈門的高依存度,更體現出廈門之于臺灣強大的市場需求,市場影響力。
2.制造業井噴式發展,直航貿易持續增長。近年來,制造業成為廈臺區域經濟產業內重點合作方向,廈門作為大陸主要對臺進口地,機電產品,光電等產品占廈門主要進口產品。以機電產品為例,2019年廈門對臺出口68.9億元,占63%;進口202億元,占71.3%,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好于整體。2020年受疫情影響,醫療物資出口成為最大亮點之一,猛增375.7%。體現了廈門強大的經濟韌性以及廈臺雙向經濟高合作、高融合、高競爭。
在廈臺貨物運輸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廈臺跨境電商和海運快件業務快速增長,成為廈臺經貿發展的新優勢。據統計,2020年廈臺共出運貨物123.8萬件、貨值5.1億元,分別增長17%、63.6%;廈金直航貿易出口1.2萬噸,進口7.4萬噸,金門“海外倉”建設逐漸加快,金門正逐步成為廈臺貨物的中轉集散中心。此外,廈門中亞班列成功對接高雄港,初步形成海鐵聯運物流雙向新通道。
3.兩岸新業態涌現,臺青搶占“宅經濟”市場?!罢洕敝ε_資企業絕處逢生,激活在線新消費,疫情沖擊下,廈臺企業原有發展路線受到沖擊,不少企業陷入產品滯銷,原材料供給不足,用工荒的困境。原有線下模式市場受限,經營成本高的問題暴露出來。依靠“互聯網+”技術,線上直播帶貨,建立產品“云端”銷售機制,打通產品線上銷售產業鏈。將滯銷產品供給過剩以及疫情期間隱形的市場需求相結合,解決了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4.高端產業協同發展,建設“人才特區”。依靠三十年廈臺制造業分工發展基礎, 從“中國制造”發展為“為中國制造”,先進制造和大陸市場乃至整個“一帶一路”市場,是廈臺企業轉型升級的兩個重要“引擎”。廈門不僅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更是“中亞”“中歐”班列沿線重要經濟城市。廈門與臺灣產業發展各具優勢,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 建設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在高端產業方面進行經貿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兩地產業聯合效應,提高區域經濟影響力,促進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助力廈臺企業轉型升級。不斷加碼的人才利好政策,為臺胞優秀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繼2010年設立大陸首個“臺灣人才服務部”之后,2018年,廈門又在省內率先實施臺胞專業人才評價機制。以改革為基石,以“開放”為動能,廈門積極發揮溝通臺海地區的“人才特區”優勢,在百年風云變革下,創造新的,屬于廈門自己的新格局。
二、深化廈臺經貿合作面臨的挑戰
1.廈臺貿易的不平衡性阻礙了廈臺經貿的發展。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大陸對臺出口額550.8億美元,自臺進口額1730億美元,大陸對臺貿易逆差1179.2億美元。正是兩岸的產業合作結構塑造了產業內貿易的結構主要以加工產品為主,即臺灣投資大陸后,需要從臺灣島內購入上游設備、原料和中間產品、關鍵零組件,繼而依托大陸廉價的要素成本在大陸加工生產組裝。在這個過程中,臺灣投資大陸后的兩岸產業分工必然表現出臺灣對大陸的大量出口。廈門作為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區域的龍頭城市,占兩岸貿易總逆差的 14.78%。臺灣當局對兩岸貿易往來實施阻撓和限制以及廈門對臺灣積極開放的經貿政策使得廈臺貿易不平衡性逐漸擴大,廈臺貿易逆差從上世紀 90 年代末的 5.99 億美元擴大到 2019 年的 174.3億美元。投資方面,廈門雖然還是臺商投資的重點城市,但由于政策限制,廈門赴臺投資進展緩慢,具體表現在廈門赴臺投資金額減少,項目趨向低端產業。廈臺貿易之間的不平衡性嚴重阻礙了廈臺經貿的良性發展。
2.廈臺貿易摩擦頻發,商品自由貿易受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間分工,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快于大陸。服務業成為臺灣地區經濟的主體和主導產業,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鏈得以重構,經濟增長高速高質量。相較于臺灣,廈門仍以制造業為主導,機電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占比最高的出口商品,2020年進口大宗商品增速大幅提升。
疫情期間服務業運行穩步恢復,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835.29億元,比上年增長5.5%。服務業投資快速增長,全市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全市1467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889.19億元,同比增長3.1%。服務業今年占比逐漸增加,產業發展速度高于臺灣,但產業發展仍處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點,廈臺兩地都在尋求新的產業發展路徑及方法,這也是新時期下兩岸產業融合的新挑戰。若廈門無法承接產業轉移和深化產業內貿易分工,產業發展無法有效融合,這種階段性差異的持續擴大也將成為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的制衡點。
3.廈臺貿易傳統優勢轉移,廈臺經濟合作發展空間受限。近年來,臺商在廈投資設廠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廈門吸引臺商投資的區位優勢減弱,傳統優勢逐漸喪失。從勞動力成本方面分析,物價水平逐年升高導致勞動力培養成本提升。其次,在投資方面,現今廈門市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導致一些潛在的投資者面對高昂的租購廠房成本望而卻步。最后,在市場方面,隨著兩岸經濟合作層次的提高,近些年對相當一部分臺商而言開展兩岸經濟合作更多的是為了擴大市場,因此臺商越來越重視投資地區產業鏈及產業群的發展狀況,市場發展潛力是臺商所考察的重要營商環境指標。而目前廈門保稅區的市場規模和經濟總量遠低于長三角,本地市場的價格波動和商品供應對全球同類商品的影響較小,廈門吸引臺商投資的區位優勢減弱,廈臺貿易傳統優勢的轉移將會制約廈臺經濟合作發展的空間。
4.臺灣當局妄圖推動兩岸經濟“脫鉤”,島民反中情緒嚴重。廈門作為臺灣一水之隔的重要合作伙伴,雙方具有濃厚親緣關系,經濟合作關系,促進兩岸關系良好發展是促進廈臺經貿往來的關鍵。而自蔡英文上任以來,為避免閩臺雙方經貿合作發展,減少臺灣對陸資企業過度依賴,臺灣當局不僅在政治上奉行“去中國化”,在經濟上加強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管理和控制,更是不斷清查陸資,打壓陸資,這也使得部分陸資企業入臺困難,已有的陸資企業發展受阻。
三、深化廈臺經貿合作的建議
1.構建與國際貿易接軌的外貿法律體系。當今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新變動,中美貿易形勢不斷變化。在發展區域貿易的同時要著眼世界經濟,在大環境下實現廈臺外貿管理法制化,體系化。同時對臺利好政策不代表無條件接受傾銷產品,海關方面嚴格管控入廈入閩產品,做好商務領域和口岸疫情防控,加強進口貨物疫情防控。
2.加強產業內深度合作,以合作破競爭。廈臺產業融合發展不僅僅是三大產業的橫向融合,更是產業內分工的縱向融合。若想進一步突破廈臺產業結構性瓶頸,深化廈臺產業內縱向融合必不可少,加工貿易和勞務貿易更是產業內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產業。結合我市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自主IP,不斷推動廈門市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速加碼。
對于廈臺而言,產品結構重合度高是兩岸商品自由貿易受限的重要內因之一。傳統模式以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為主的合作方式,已經不再能滿足新時期廈臺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依靠數字經濟技術,5G等新技術,在加工貿易和勞務貿易產業內發揮廈臺兩地比較優勢,成為共同的產品、勞務輸出方,發揮兩地聯動效應,以合作破除競爭關系,提高兩地區域經濟依存度。
3.促進中心城市協同發展,優化兩岸市場營商環境。在風云變革的新時機,要清楚的認識到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作為早期重點經濟特區,廈門更要發揮好營商環境這一區位優勢。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化與臺全產業合作,著力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航運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務、科技創新、旅游健康五大主導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打造廈臺兩地創新創業創造新高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四化”“三通”為基礎,開展多點試驗園區的建設,發揮自貿區建設優勢,繼續推出適合新時期投資建設的舉措政策。聚力引進一批新銳臺企、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以及總部機構,加大在汽車、金融等新開放領域的引資力度;持續推進產業鏈招商,加快推動項目落地,發揮廈門在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廈臺融合發展示范區。推進與金馬地區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福建營商環境。
(執筆人:張 渝 ?張欣茹 ?余小琳 ? ?范靖男)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