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 謝家智



摘 要:基于金融發展理論分析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傳導機制,在數據可收集的前提下,采用2004-2018年我國各省市信托公司的面板數據,運用靜態面板數據模型和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GMM估計方法對信托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著證明了信托業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反映信托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數量以及實收信托規模的增加能顯著提高人均GDP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因此需大力發展我國信托業,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信托本源,提高信托業發展質量,推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 信托業發展;經濟增長;面板數據;GMM
中圖分類號:F832.49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3-7217(2021)04-0048-10
一、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現代信托業從1979年新中國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至今已逾40年,飛速發展的信托業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并列為我國金融業的四大支柱。截至2019年底,信托業受托管理信托資產規模達21.6萬億元,其中衡量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指標的集合信托存續規模達9.92萬億元。信托公司承擔重要的金融中介功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但信托業發展能否推動經濟增長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大課題①。
本文基于金融發展理論分析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傳導機制,利用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和我國省際信托公司2004-2018年的面板數據,考察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
(一)金融發展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主要是研究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該理論由McKinnon和Shaw在1973年創立,主要包括金融深化理論和金融功能理論。
1.金融深化理論。
由于發展中國家政府對金融市場過多干預導致金融抑制現象,削弱了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因此提出了金融深化概念,借助一般均衡的經濟理論運用到金融發展的分析框架。在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上,通過儲蓄效應、投資效應、收入分配效應、就業效應等,推動經濟發展。McKinnon(1973)認為發展中國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得投資主要依賴內源融資,貨幣和資本是互補的,貨幣的實際收益率增加會導致貨幣需求的增加,從而提高內源融資的資本機會成本,引致實際現金積累增加,貨幣成為投資的先決條件,產生了渠道效應,渠道效應促進資本形成,推動經濟增長;如果貨幣的實際收益率超過了資本實際收益率,貨幣和資本的關系則會回歸到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替代效應[1]。Shaw(1973)認為貨幣不能代表真實的社會財富,是屬于債務范疇,貨幣以媒介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儲蓄和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2]。Shaw界定了金融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金融資產范圍擴大、期限品種增多、與經濟總量當量的規模增加;金融市場規模增加、中介機構增加以及專業化程度提升;金融資產流量主要依靠國內儲蓄;利率反映投資的機會成本。
金融深化理論的啟示:金融抑制主要體現在信貸配給、利率管制、資本市場過度管控等,是政府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活動的過度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發展的落后反作用于經濟增長[3,4]。從信托業發展歷史來看,經歷了六次大規模清理整頓、由于違規等導致的業務亂象以及協助金融機構規避監管等通道類業務盛行,信托公司核心競爭力缺失,導致監管當局頻繁干預,在出現危機時均采取以堵為主的行政清理整頓方式,形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監管困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監管當局通過法律制度、機制設計等完善信托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登記制度、計價規則、交易機制等,降低對信托業的金融抑制,推動信托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2.金融功能理論。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建立為金融發展理論基于內生金融中介和內生金融市場提供了研究范式。金融發展在內生經濟增長的框架下,導入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不完全競爭、外部性等因素,來說明內生金融中介的功能,通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例,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以及提高儲蓄率,促進經濟增長[5,6]。
在金融中介的功能傳導機制方面,Stiglitz(1985)[7]、Allen and Gale(1999[8],2000[9])等分析了銀行等中介在信息收集渠道、對債務人的監管措施、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專業化程度等方面具備比較優勢,降低了信息成本,提高了資源配置能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Franklin et al.(1998)[10]論證了金融中介能提高參與的便利度,降低參與成本,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降低風險成本。Harrison and Sussman(2004)[11]通過理論模型論證了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相互影響機制,指出經濟增長能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但又提高了勞動力成本從而導致金融中介的成本提高,最終結果顯示前者將起主導作用。
在金融市場的功能傳導機制方面,Levine(1997)[12]總結金融市場五大功能影響經濟增長:具備交換、規避、分散、聚集風險的作用;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具備社會資源配置功能;促進居民儲蓄的流動性;成熟的金融市場能有效增強市場監督管理者的績效,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了商品和服務的周轉速度。Merton and Bodie(2005)[13]將金融市場最基本的經濟功能高度概括為不確定條件下資源的跨時期、跨區域以及跨主體的配置,業務實踐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為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為大型投資項目提供資本累積的源泉;為經濟資源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及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易和轉移提供平臺和便利;為風險管理提供工具和手段;為解決信息不對稱環境下的激勵約束、委托代理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為處于分散體系的各部門協調及決策提供價格等市場信息。
金融功能理論的啟示:信托業為金融要素主體提供跨時空的市場平臺,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信托公司作為信托市場重要的金融中介應發揮其機構專業優勢,推動信托業市場的完善,增強交易信任度,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3.金融發展理論的實證研究。King和Levine(1993)[14]第一次全面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金融發展指標與經濟增長指標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此后在實證研究上,國內外學者基本是借鑒Levine(1997)[12]的方法,結合金融發展指標(如:存貸款與GDP的比重、社會融資總額與GDP的比重等)和經濟增長指標(如:GDP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等),采取各種經濟計量方法來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指標間統計意義上的關系以推斷兩者間在經濟上是否存在相關性,只是在計量方法選擇上,解決變量內生性、異方差、混合數據異質性等問題上各有差異。Odedokun(1996)[15]、Liu and Hsu(2006)[16]等學者通過時間序列數據、跨國面板數據等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了其傳導機制在于金融中介和運行良好的金融市場可以降低外部融資成本,有效配置資源,推動經濟增長。
在國內的實證研究中,林毅夫和姜燁(2006)[17]從銀行業發展戰略和結構關系匹配為作用傳導機制研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趙振全等(2007)[18]利用多元門限模型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顯著的非線性關聯,改變了以往學者將兩者線性關系的研究模式;陸靜(2012)[19]認為銀行的信用放大機制使基礎貨幣成倍增加,擴大了經濟實體中資金的總供給,實證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呂朝鳳(2018)[20]認為金融發展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是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與促進市場交易,構建模型并證明了在契約不完全的條件下,金融發展將會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契約密集度越高,對經濟長期增長率的正影響越大。
(二)信托業發展經濟效應的研究成果
信托業在我國屬于朝陽行業,研究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相關文獻不多,結論基本為信托業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正向的相關關系。張立忠(2009)[21]通過實證證明區域人均GDP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信托業務規模有高度的正相關性;李將軍(2013)[22]認為我國政府規制和剛性兌付的約束提升了信托業的信任度,信托業具有滿足理財需求、提升金融功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形成良性循環;聞岳春和肖敬紅(2014)[23]證明信托公司等影子銀行通過充分競爭可以實現利率市場化,能有效分散風險,提高社會總福利;吳瓊等(2015)[24]從山東省信托公司出發,實證檢驗山東省信托行業規模擴張速度與實體經濟總量擴張速度的正相關關系;管延芳(2018)[25]運用物理學度量耦合度的方法構建日本信托業與經濟增長耦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動態分析,證實了日本信托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耦合關系,為中國信托業發展提供了借鑒。
二、信托業發展與經濟效應傳導機制
在分析經濟效應的傳導機制之前,先對我國信托業進行分類,按照信托行為的設立是否以盈利為目的、受托人處理信托事項是否具有營業性質進行區分,信托劃分為商事信托和民事信托兩大類[26]:商事信托是指信托行為的設立以盈利為目的,受托人處理信托事項具有營業性質,為信托受益人的商業利益來管理運用信托財產;民事信托行為的設立并非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受托人主要以事務管理為主,旨在解決委托人的民事需求。
(一)發揮商事信托投融資屬性,推動信托業服務實體經濟
商事信托的投融資屬性強,隨著我國信托市場流通機制的完善,其流動性逐步得到增強,促使商事信托資金加強長期投資,更好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推動信托業發展。作為中國金融抑制的特殊背景,商事信托表現為商業信用,體現了信貸資金的二次信用分配功能,豐富了資金配置渠道[27]。
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信托公司著力在商事信托領域打造資產管理和私募投行的核心競爭能力,抓住供給側改革、制造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等市場機遇,利用信托制度優勢,通過供應鏈融資、投貸聯動、聯合貸款、資產證券化等形式,集聚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投向基礎產業和房地產的信托資金規模逐年遞增,2019年底合計為5.52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287.14%;投向工商企業的信托資金規模為5.49萬億元,占比達30.6%,信托公司對工商企業的投資規模不斷提升,信托資金脫虛向實的成效顯著,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推動民事信托發展,回歸信托業本源
民事信托業務的發展能擴大信托資產規模,增加社會資金的高效利用,促進社會財富資本化,推動信托業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目前我國民事信托以慈善信托和家族信托為主。
1.慈善信托。
根據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慈善信托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底共備案慈善信托273單,信托規模僅29.35億元,涉及扶貧、教育、環保等多個公益慈善領域。
《慈善法》出臺讓慈善信托擔負起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的重大使命。信托具有靈活高效、跨市場運作、多金融工具組合等制度優勢,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慈善事業、慈善??顚S?、慈善財產保值增值、慈善財產安全隔離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信托公司可以借助慈善組織在慈善項目管理、執行和組織等方面的經驗互相合作,提高慈善資源的使用效率,推動民事信托的發展。
2.家族信托。
雖然家族信托在我國剛起步,但多家信托公司已經積極布局,包括成立家族辦公室、家族財富管理中心等。截至2018年底我國有15家商業銀行和34家信托公司開展家族信托業務,規模在千億元左右[28]。
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共同發布的《2019年私人財富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可投資50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群將到達32萬人;2018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將達190萬億元,超過40%的高凈值客戶選擇境內外同一家銀行進行財富管理??梢娢覈易逍磐邪l展市場空間大,根據家族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制度靈活的優勢,運用多金融投資工具,定制化設計家族信托產品,提供財產托管、財務顧問、股權管理、代際財富傳承等服務,推動家族信托在國內的發展。
(三)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傳導機制
基于金融深化理論,通過完善信托業的制度環境,以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減少金融抑制,促進信托業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根據金融功能理論,信托公司發揮金融中介的功能,降低信托市場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信托業發展經濟效應的傳導機制如圖1所示。
三、我國信托公司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根據前述信托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經濟效應傳導機制分析,由于信托功能優勢,信托業橫跨實體市場、同業市場、資本市場,信托公司利用資源配置優勢和信托制度優勢,能有效引導信托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但信托業的發展是否會促進經濟增長,目前學術界尚無系統的實證研究。
(一)假設提出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每季度發布的行業數據,本文選取2010-2018年各季度“集合信托新增規模累計數”(用JHXT表示,單位:億元)和全國各季度GDP(用GDP表示,單位:億元)的時間序列數據以考察信托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見表1)。
對各季度的JHXT和GDP進行HP濾波[29]處理,分離出時間序列中的周期成分JHXT_hp和GDP_hp,并對剩余的趨勢成分進行對數處理,計算過程如下:LJHXT=ln(JHXT-JHXT_hp),LGDP=ln(GDP-GDP_hp)。在自然對數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出JHXT和GDP的增長率,計算公式為:JHXT增長率gJHXT=LJHXTt-LJHXTt-1,GDP增長率gGDP=LGDPt-LGDPt-1。
圖2顯示在總趨勢上,新增集合信托的增長規模向GDP規??拷?圖3顯示在增長速度上,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和GDP的增長率逐步趨同。基于金融發展理論對信托業發展經濟效應傳導機制,提出假設:信托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由于可收集的信托行業時間序列數據量少,為使實證模型更嚴謹,增加研究的樣本數,作者收集各信托公司的年報數據,并匯總信托公司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計量檢驗。
(二)省際面板數據說明
本文收集了全國68家信托公司2004-2018年的數據,部分信托公司在2013年前因重組或者清理整頓而未公布年報數據,原始樣本共886份(見表2)。按照信托公司的注冊地址對省際面板數據匯總,68家信托公司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以及廣東、浙江、江蘇等22個省級區域。
(三)靜態面板數據模型與變量選擇
本文研究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由于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需要控制解釋變量外的其他影響因素,并控制區域效應和時間效應,靜態面板數據模型設定如下:
Yit=βXit+φSit+λi+ut+ξit(1)
Yit為被解釋變量;Xit為解釋變量;Sit為控制變量;λi為非觀測的地區效應;ut為非觀測的時間效應;ξit為殘差項,假定其服從獨立同分布;下標i代表22個省市;t代表樣本區間為2004-2018年。
1.被解釋變量Yit、解釋變量Xit及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為各省市人均GDP增長率和各省市GDP增長率。已有的實證研究中一般采用GDP或者人均GDP或者其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由于人均GDP增長率和GDP增長率更能全面客觀反映區域間經濟增長的質量,本文選取這2個指標作為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被解釋變量的各地區各年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目前研究信托業發展的實證文獻主要以實收信托規模或者信托資產規模作為衡量指標,由于銀信類業務作為銀行調節資產負債表的通道業務,無法體現信托公司核心競爭力,以信托資產規模來衡量信托業發展并不合理。集合信托作為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業務的重要指標,其每年的新增規模能有效衡量信托業發展,本文選取“每年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作為信托業發展的代理變量進行度量。為進行穩健型檢驗,用“每年新增集合信托數量的增長率”和“每年存續管理實收信托規模的增長率”作為替代變量。解釋變量的數據來源于各年各信托公司披露年報數據的手工摘錄。
2.控制變量Sit及數據來源。推動我國GDP增長的三架馬車包括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因此在相關數據可獲取的前提下,保證模型的精確度,優先選取與這三項密切相關的統計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參考國內金融發展理論實證文章,本文控制變量的選取如下:(1)投資程度: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當地GDP;(2)消費程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地GDP;(3)對外貿易程度:各省市進出口總額/當地GDP;(4)政府財政支出程度:各省市公共財政支出/當地GDP;(5)地區工資增長水平:選取人均城鎮工資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即(各省市當年人均城鎮工資-各省市上年人均城鎮工資)/各省市上年人均城鎮工資。
控制變量各年和各地區的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國家統計局、各年度的《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3.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所示。
(四)靜態面板模型的識別和計量結果
本文分別使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對信托業發展的經濟效應進行實證檢驗,計量結果如表4至表6所示。
在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模型比較中,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的F檢驗結果P值=0.0002,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效應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基于一致估計結果和有效估計結果P值為0.0001,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應該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4計量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后,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作用,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提高0.001%。
在被解釋變量為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模型比較中,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的F檢驗結果P值=0.0011,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效應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基于一致估計結果和有效估計結果的P值均為0,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應該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4計量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后,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作用,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長1%,GDP增長率提高0.0009%,與對人均GDP增長率貢獻率得到相一致的結論。
在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模型比較中,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的F檢驗結果P值=0.0002,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效應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基于一致估計結果P值為0.0001,基于有效估計結果P值為0.0002,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應該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后,新增集合信托數量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作用,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數量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提高0.004%。被解釋變量為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模型也得到相一致的結論。
在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模型比較中,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的F檢驗結果P值=0.0001,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效應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基于一致估計結果P值為0.004,基于有效估計結果P值為0.0055,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應該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6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后,每年管理存續的實收信托規模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作用,但不顯著。被解釋變量為GDP增長率的靜態面板數據模型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五)模型估計方法的優化:動態面板模型GMM
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和信托業發展的衡量指標很可能是互相決定的,即經濟發展的代理變量與信托業發展的代理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從而導致靜態面板模型的解釋變量可能存在嚴重的內生性問題,因此必須處理聯立內生性問題??紤]到經濟增長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本文在式(1)的基礎上加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動態面板模型,并采用Blundell and Bond(1998)[30]提出的被運用于處理內生性問題的系統GMM估計方法進行參數估計。
Yit=Yit-1+βXit+λi+ut+ξit(2)
其中,各指標的含義與式(1)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利用系統GMM方法估計信托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解決變量間可能存在的聯立內生性問題,使用STATA14.0計量結果如表7和表8所示,它們分別報告了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動態面板估計結果。
從表7中Arellano-Bond檢驗對應的P值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殘差均存在一階序列相關但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從檢驗工具聯合有效性的Hansen統計量可以說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工具變量過度識別的問題,因此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總體上是合理有效的。
從表7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因素的前提下,信托業發展對人均GDP增長率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1)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提高0.0007%;(2)新增集合信托數量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數量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提高0.006%;(3)存續管理實收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存續管理實收信托規模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提高0.002%。
出于謹慎考慮,本文進行穩健性檢驗,把被解釋變量更換為各省區的GDP增長率,表8得到了相對一致的結論,可見該動態面板模型較為穩?。海?)新增集合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長1%,GDP增長率提高0.0009%;(2)新增集合信托數量的增長率對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新增集合信托數量每增長1%,GDP增長率提高0.006%;(3)存續管理實收信托規模的增長率對人均GDP增長率有正向的貢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存續管理實收信托規模每增長1%,GDP增長率提高0.0014%。
(六)實證檢驗的結論及存在的不足
1.實證檢驗的結論。
通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發現,信托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反映信托業發展的指標——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加1%,人均GDP增長率可以提高0.0007%,顯著性水平在10%以內;新增集合信托規模每增加1%,GDP增長率可以提高0.0009%,顯著性水平在1%以內。
2.實證存在的不足。
(1)雖然相關法律法規對信托資金渠道來源以及異地銷售有所限制,信托公司一般會在注冊地或者業務總部所在地募集資金以及投放項目,但不排除信托公司利用網絡渠道、第三方機構等在注冊地以外,甚至在全國乃至境外募集資金的現象,同時也存在信托公司通過異地辦事處開展項目投資現象。
(2)統計期間信托公司有兼并收購、資產重組、關聯交易等行為,由于作者行業經驗和個人理解偏差,存在數據分類上的個人主見。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基于金融發展理論分析信托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通過信托行業時間系列數據的考察提出了理論假設:信托業發展具有正向的經濟效應。作者進一步收集省際信托公司2004-201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證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論假設: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信托業發展能顯著促進經濟增長。
(二)政策建議
1.完善商事信托市場的體制機制建設。
目前商事信托市場“李鬼信托”等假借信托公司名義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現象頻出,主要根源在于商事信托市場發行和流通的體制機制不完善。建議由中國信托業協會協調監管當局,做好信托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完善包括登記結算機制、信托受益權交易機制、風險防范機制、利益沖突爭端解決機制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商事信托市場健康發展。
2.加強民事信托的制度供給,推動民事信托發展,回歸信托本源。
在慈善信托方面,非貨幣慈善財產的信托登記制度、慈善信托的稅收優惠政策(包括以不動產、股權或其他動產、無形資產等財產設立慈善信托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委托人的納稅抵扣細則(目前信托公司作為慈善信托受托人,無法向委托人出具有效的捐贈憑證)等尚不明確,必須由國家出臺信托登記制度和慈善信托稅收優惠細則加以明確。在家族信托方面,完善我國家族信托制度供給,包括建立信托財產的登記制度,特別是非貨幣形式的財產過戶及登記制度;建立保護私有財產的長效機制等。
3.信托公司要提高主動管理能力,推動信托業發展。
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背景下,信托行業面臨著變革與升級的新常態。作為信托業的重要主體,信托公司要利用金融百貨公司的牌照資源,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市場的功能優勢,風險隔離的制度優勢,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主動管理能力,牢牢抓住資金端和資產端,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高信托業發展質量。
注釋:
①
中國信托業協會黨委書記漆艱明在2018年9月《信托金融學》專題研討會上提出“論證信托行業對宏觀經濟的正面作用”的命題建議:http://www.sohu.com/a/254531139_100274259。
參考文獻:
[1] Mc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2] 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 王勛,Anders Johansson.金融抑制與經濟結構轉型[J].經濟研究,2013,(1):54-67.
[4] 李曉龍,冉光和.中國金融抑制、資本扭曲與技術創新效率[J].經濟研究,2018(2):60-74.
[5] 談儒勇.第二代金融發展理論和我國的金融政策[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
[6] 黃姍姍,李偉平.第三代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政治經濟學評論,2008(1):168-184.
[7] Stiglitz J E.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5(17):133-152.
[8] Allen F,Gale D.Financial diversity of opinion and financing of new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9(8):68-89.
[9] Allen F,Gale D.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M].Boston:MIT Press,2000.
[10]Franklin Allen,Anthony M.Santomero.The theory of finance intermediatia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1):1461-1485.
[11]Harrison P,Sussman,Zeira J.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new evidence[C].Working Paper,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and CEPR,2004.
[12]Levine 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13]Merton Robert C,Bodie Zvi.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s:Towards a synthesis of function and structure[J].Journal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2005(1):1-23.
[14]King R G,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15]Odedokun M O.Alternative econometric approaches for analysing 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economic growth: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LDC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0):46-119.
[16]Liu W C,Hsu C M.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The experiences of Taiwan(China) ,Korea and Japan[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6,7(4):667-690.
[17]林毅夫,姜燁.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基于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6,307(1):7-22.
[18]趙振全,于震,楊東亮.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聯研究——基于門限模型的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7):54-62.
[19]陸靜.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2(1):177-184.
[20]呂朝鳳.金融發展、不完全契約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8,(1):155-188.
[21]張立忠.中國信托業發展及其對區域經濟促進作用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09.
[22]李將軍.中國信托業的金融邏輯、功能和風險防范[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34(5):6-11.
[23]聞岳春,肖敬紅.銀信合作視角下影子銀行對金融市場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1-117.
[24]吳瓊,劉春龍,劉丹灝.信托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及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15(11):104-108.
[25]管延芳.日本信托業與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
[26][日]中野正俊,張軍建.信托法[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36.
[27]王彥超.金融抑制與商業信用二次配置功能[J].經濟研究,2014(6):86-99.
[28]方燁,劉孟超.家族信托業務開展與挑戰[J].中國金融,2020(4):54-55.
[29]Hodrick R J,Prescott E C.Post-war U.S.business cyc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 Pittsburgh: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0.
[30]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
(責任編輯:王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