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貴 劉紹衛
【摘 要】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黨史具有“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以黨史學習教育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從歷史維度、價值維度、現實維度三個維度看,黨史學習教育已成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大舉措,能夠教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中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史學習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
【作 者】徐家貴,廣西社會科學院當代廣西研究所講師;劉紹衛,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三處處長、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3-0056-0008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1]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黨的歷代領導人對此都作了重要論述。毛澤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的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2]399 鄧小平指出:“要學點歷史。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3]304 江澤民指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黨史工作的深遠的歷史意義。”[4] 胡錦濤指出:“我們要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干部和人民。”[5] 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成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成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舉措,能夠引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胸懷兩個大局,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從而在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開創各民族大團結的新局面。
一、歷史維度:加強黨史學習教育,
在把握歷史發展大勢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6] 立足中國近代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學習百年黨史,才能在長時段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地位,增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
(一)從中國近代史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一部民族解放史。1919年,巴黎和會受制于強國,中國圍繞山東問題的交涉以失敗告終,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使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為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締造了多元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正如《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7]52 歷史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各民族的解放事業才能取得勝利,中華各民族才能團結起來。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提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正確理論、政策。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指出:“凡具有個性的,不論他是一個團體,是一個地域,是一個民族,是一個個人,都有他的自由的領域,不受外來的侵犯與干涉,其間全沒有統治與服屬的關系,只有自由聯合的關系。”[8]132~133 民族平等成為黨的目標追求。黨的二大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9]116,黨的三大、四大、六大報告都明確提出反抗帝國主義、爭取中華民族解放的任務。“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七七”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整體觀念得到廣泛傳播與認同。1939年,毛澤東指出:“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10]622 1946年,黨中央明確指出:“根據和平建國綱領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應提出獨立自治口號。”[11]96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進入成熟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各民族建立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在實踐上,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實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在理論上,結合反帝反封建斗爭實踐和多民族國家的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中國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二)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看,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找到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以來,馬克思主義從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出發,堅持整個無產階級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12]285 主張任何一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都必須服從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這一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要求各民族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1847年,馬克思在紀念波蘭起義7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團結起來,他們必須有共同的利益”,[12]501 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共同利益的觀點。1870年,馬克思在《關于普法戰爭的第一屆宣言》要求“法國、德國工人階級從無產階級共同利益出發,團結起來反對王朝戰爭。”[13]4 馬克思主義堅持整個無產階級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也要求各國無產階級在維護自身民族利益的同時,尊重別國的民族利益,堅持民族平等。恩格斯說:“國際聯合只能存在于國家之間,因而這些國家的存在,它們在內部事務上的自主和獨立也就包括在國際主義這一概念之中。”“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同個人之間的平等一樣是必要的。”[14]84,89
列寧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俄國革命的過程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共同利益論。列寧在《關于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中提出:“要做一個社會民主黨人國際主義者,就不應當只為本民族著想,而應當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15]43 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觀點,無產階級革命要遵循民族共同利益和民族平等的原則,才能消除各民族間的不信任,實現公平合作、真誠團結。
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置于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大背景下,堅持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制定了黨的民族綱領,“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對內推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廢除民族壓迫制度,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6]83。在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無產階級聯合團結的思想,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國家、人民、各民族三位一體的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7]363 將民族平等團結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各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民族關系的根本基礎,解決了各民族內部的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問題,創造性地開辟了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改革開放以來,黨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從實現共同富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目標,構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框架;從“兩個離不開”到“三個離不開”,再到“三和”[18]475“三交”[19]320 的民族關系理論,構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理念;從實施均衡發展戰略推進“三線建設”,到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推進“兩個大局”,再到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構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戰略。無論是漢族地區還是少數民族地區,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破解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
進入新時代,黨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實際問題。從民族發展到區域發展,從“五十六朵花”到“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從多元一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崇洋媚外到“四個自信”,從“以外為主”“內外協調”到統籌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兩個大局”“以內為主”,從“一帶一路”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五個認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都指明了中華民族及各民族全面、科學發展的戰略,在注重局部及各民族利益的同時,更加突出區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拓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一系列開創性的新概念、新理念確立了一種全新的視野,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體系,解決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相對落后國家在跨越“卡夫丁峽谷”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如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成功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艱辛地探索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即“八個堅持”[20]132~133,避免了蘇聯的市場經濟與多民族發展、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權、大民族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等融而不合的民族關系,以及前南斯拉夫的中央聯邦放權過度、弱化主體民族過度、機械消滅或同化別族、多元化等一元多體的民族國家關系。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解決民族問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從人類文明史看,中華民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決于自身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
民族作為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組織形態或共同體。從人類文明史看,民族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未來,隨著階級消亡和國家消亡之后,民族也將消亡。馬克思認為,人類共同體經歷了民族等若干類型,民族是共同生活的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建立起各種各樣、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包括共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這些將共同生活的人們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條件,強有力的保持著民族共同體的穩定。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摘要》中提出:“民族一詞被人們用來稱呼許多印第安人部落,因為它們的人數雖然不多,卻各有其獨特的方言和地域。”[21]426 恩格斯指出:“民族形成之中,人們對血統方面的記憶越來越淡薄,余下來的,僅僅是共同的歷史和共同的語言。”[22]540 列寧認為:“一個民族沒有一定的地域是不可想象的。”[23]68 斯大林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24]294 除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的定義,德裔瑞士政治家布倫奇里認為民族有八大因素:“其始也同居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統;同其肢體形狀;同其語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風俗;同其生計。由這八種因素結合,并傳之子孫,久而久之,則成為民族。”[25]71~72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民族“是指居于擁有明確邊界的領土上的集體,此集體隸屬于統一的行政機構”[26]141。可見,民族作為一種人類共同體,包含著語言、地域等穩定性要素,推動共同體成員基于共同要素形成對其屬性的認可和共識,促成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
民族與國家緊密相連,英國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認為,“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27]9。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國家結合起來,使國家進一步加強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消亡以前,現代民族國家需強化民族概念,宣揚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二十世紀初,梁啟超率先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1939年,顧頡剛提出:“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28] 1988年,費孝通指出:“民族也是有發展的,有量變,有質變,中國各民族是客觀的存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整體認同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用‘多元與‘一體來概括,這是名與實的辯證關系,不能離開這個哲學基礎。”[29]310 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不同程度的文化,保持了多元性,但它們的意識形態都統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以中華文化為中心,尊重差異,包容互鑒,形成一體性,影響著民族與國家的發展。
回顧人類文明史可以發現,除了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外,曾經鼎盛過的古代埃及、印度、巴比倫等文明古國最終都由盛而衰,走向消亡。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經久不衰,其根源在于維系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地域、文化、語言等要素得到持續與傳承。當前,中華民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自身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所孕育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決定的,這一現實決定了只有傳承、豐富和發展中華文明,才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心,最終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磅礴力量。
二、價值維度:加強黨史學習教育,
在堅定理想信念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是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義。通過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從中學出家國情懷、學出自覺自信、學出共同情感,不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一)學史明理:增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統一,“大一統”意識始終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均以“大一統”為理想和奮斗目標。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行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民族組成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大一統”成為歷代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此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無論是統一時期,還是分裂時期,受“大一統”理念影響,漢族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以天下一統為正流,都自覺把中華大地視為一個整體,都自覺爭取把各民族納入統治范圍,著力構建統一的民族共同體,推動了“大一統”局面的發展。
中華各民族長期生活在“大一統”國家,具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語言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對于自身民族的認同就是對國家的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互交織,當兩種認同相互促進時,各民族和國家就能共同發展。一旦兩種認同發生矛盾,甚至沖突時,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就會產生,國家隨之面臨分裂。數千年來,我國之所以能保持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就在于各民族有實現和維護“大一統”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歸。
“大一統”理念促進了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協調統一。中國共產黨順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大勢,始終把解決好國內民族問題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結合民族實際,處理好國家一體與民族多元的關系,實現了國家一體與民族多元、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良性互動,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
學史明理,就是要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中,明白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道理,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白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政黨,引導各族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不斷增強對黨的認同。
(二)學史增信:增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自信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取得成功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30]110 習近平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31] 既體現了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又表明了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鄭重選擇。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鴉片戰爭以來,在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等各種政治力量輪番登場,科學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主義交迭消長,都未能改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中國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結合中國實際,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32]37。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構成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四個自信”。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3]149。實踐證明,只有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學史增信,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形成與發展演進中,搞清楚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是怎樣反復比較各種主義之后歷史性地選擇了社會主義;搞清楚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我們才能在黨的領導下增強“四個自信”,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促進信仰、信念、信心的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學史崇德:增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情感
中華民族歷來有崇德的傳統,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孟子認為天下安定在于統一天下,“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34]6。荀子主張四海一家,“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35]26。司馬遷提出不斤斤于夷夏之別的民族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36]509。王朝統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倡導華夏無間的民族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37]6247。明太祖朱元璋主張各民族平等,“朕既為天下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38]1048。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推動了各民族源與流的多元與交錯、分流與合流的歷史演進,促成了三次民族大融合。
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歷史事實充分證明,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更是一種共同的道德情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面對外部侵略勢力,面對民族分裂分子和敵對勢力企圖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行徑,各族人民都進行了堅決地抵制和斗爭,旗幟鮮明地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增進了各民族間的情感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對祖國的情感認同。
學史崇德,就是要在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和領悟對民族、對國家的共同情感是維系民族團結統一、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基礎,從而不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深刻理解和領悟中國共產黨是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從而不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黨的認同,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提升道德境界以立政德;認清大是大非,升華道德認知以明大德;謹言慎行,強化道德自律以守公德;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砥礪道德實踐以嚴私德,始終成為崇尚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道德情感的弘揚者和實踐者。
三、現實維度:加強黨史學習教育,
在踐行初心使命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的大眾化、政治性、實踐性,教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知史愛黨,做到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堅守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一)學史力行:以黨史學習教育的大眾化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史力行,就是要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大眾化,解決黨史學習教育中長期存在的思想重視不夠、宣傳力度不足、學習成效不彰的問題。一要在宣傳普及上下功夫,講清楚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百年黨史就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艱苦奮斗史,蘊涵著崇高的精神、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新舊媒體融合傳播,線上線下理論宣講、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學習、主題紀念、紅色教育等形式,打造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品牌,提升黨史的傳播力、影響度。要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使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的探索史、奮斗史、創業史和發展史。二要在理論闡釋上下功夫,用百年黨史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準確把握受眾的理論需求,善于在回應現實、解疑釋惑的過程中把黨史的學術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不斷增強針對性和親和力,讓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更好地用黨史的豐富內容、深刻內涵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三要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增強續寫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的能力。持續學懂弄通做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心走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績,使各族人民切實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自覺以民族大義為念、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把黨和人民的事業長長久久地推進下去。
(二)學黨史、悟思想:以黨史學習教育的政治性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黨史、悟思想,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論導向,統一各族人民的思想。一是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堅定政治信仰,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政治文化基礎。教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從黨的歷史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特別是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國民與國家、個體與共同體的文化秩序,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二是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支柱。教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把中華文化中的光榮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轉化為追求理想信念的自覺行動,轉化為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支柱。三是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堅定“五個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根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用活用好黨史內容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陣地、教材、形式等,從黨史素材中建構導向鮮明、內容完整的國家記憶,展現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程,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鑄牢思想根基,證明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和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不斷增進“五個認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實思想根基。
(三)辦實事、開新局:以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性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指出:“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39] 辦實事、開新局,必須樹立關于黨、關于民族的正確的實踐導向,充分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一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造。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必須樹立大歷史觀和大黨史觀,把百年黨史放到170多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180多年中國近代史、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去認識和把握,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宣揚狹隘民族主義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確保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位一體的民族復興戰略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構建從“多元一體”到“共同體”的政治秩序。二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進黨章,并推動“中華民族”寫入憲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到百年黨史中理解審視,立足新時代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胸懷兩個大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吸取黨史百年智慧,寓“大一統”的政治智慧與民主善政于一體,溝通內政外交,文武同道,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治理體系,從而在長期穩定和持續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中,不斷推進中華民族主體性建設,不斷開辟治國理政新境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三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開拓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新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一項根本的政治工程,關乎復興民族的主體性的政治和道德實踐。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要堅持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01).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澤民.在上海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共黨史研究,1989(5).
[5] 胡錦濤.在第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7-26(01).
[6]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3-21)[2021-03-29].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31/c_1127278288.htm.
[7] 李鳴.中國民族法制體系的構建[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8]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4卷(最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公寧,戴小明.民族法學評論:第8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 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 賈春增.民族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1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 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 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 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 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5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 [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 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7]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 李金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28] 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N].益世報(昆明版),1939-02-13(01).
[29]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3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 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05-03)[2021-02-1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503/c117092-28320564.html.
[32] 任平.理論自信[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33] 辛向陽.2017政策熱點面對面[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
[34] 〔戰國〕孟子.孟子[M]. 王立民,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5] 〔戰國〕荀況.荀子[M]. 廖名春,鄒新明,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36] 〔漢〕司馬遷,劉興林等點注.史記[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
[3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8)[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8] 〔明〕明太祖實錄(卷53)[M].中國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9] 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0-07-22(01).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Xu Jiagui, Liu Shaowei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Party history has the function of judging the present by history and govern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has coordinat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unprecedented in the past one-century world history, and encouraged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unite and strive together for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and reality dimension,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has become a major measure to deep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can educate and guid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grasp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irming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ssion while promoting five-identification,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converging majestic power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責任編輯:黃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