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
泉州是民營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調研總結“晉江經驗”的發祥地。近年來,泉州市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通過制度創新、金融要素優化、金融服務功能完善等有力措施,著力改進民營企業融資服務,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36.7萬戶、貸款余額1546.4億元、小微企業信貸覆蓋率40.2%、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下降201個基點,有力助推民營企業攀越“融資的高山”。
一、深化金融服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有效性
在全國首創無還本續貸的“無間貸”產品,突破解決了小微企業資金自我調度能力較弱,貸款到期日與貨款資金回籠周期往往不容易匹配難題,相關做法在全國推廣。截至目前,全市銀行業無還本續貸業務客戶1.8萬戶、續貸余額超400億元。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出“N+1+N”(N家上游企業+1家核心企業+N家下游企業)、“供應鏈平臺+擔保+銀行”等供應鏈金融業務,供應鏈融資累計超500億元。比如九牧集團通過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幫助其5家上游供應商企業融資16筆、2540萬元。建立“銀+”信貸合作模式,整合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推出“銀政”“銀保”“銀稅”“銀電”等“銀+”業務,創新“助保貸”“科創貸”“創業擔保貸”等產品,累計為2.3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215億元。
二、強化企業增信支持,增強金融服務可得性
在全國率先建成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整合導入19.7萬多家中小微企業、700多萬條基礎信息數據,實現分散在工商、稅務、質監、水電氣等17個條塊部門單位企業信用信息的交換共享,作為公共產品提供全市金融機構使用。建立“數據+科技+征信”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設立泉州小微金融服務平臺為前端,以品尚“征信平臺”為后端,構建小微企業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協助企業獲取擔保、保險等增信服務。截至目前,平臺累計幫助3.4萬戶企業融資106億元。率先在福建省開展失信企業信用修復,梳理信用修復流程,舉辦公益性信用修復培訓班,修復通過率達90%。
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推進金融服務多元化
創新市級交易中心模式,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與上交所簽訂《框架合作協議》,為掛牌企業建立轉板對接通道和平臺機制,累計掛牌企業達1205家。率先建立企業改制掛牌上市協調服務體系,完善上市扶持政策,推進補貼前置化,共擔上市成本,覆蓋企業“股改、掛牌、上市、再融資”全生命周期。近年來,年均新增上市企業4家,全市上市企業累計達109家。撬動民間資本投向實體,設立市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及7只子基金,推動縣級設立8只政府引導的產業基金,撬動社會資本超185億元。建設海絲基金小鎮、晉金私幕會,集聚創投基金、天使基金154只,規模超過300億元。設立全國首個公益性金融公共服務平臺—石獅市金融服務中心,累計登記民間融資超8000筆、金額580億元。
四、嚴守防范風險底線,維護良好的金融環境
成立市委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組長的金融風險防范工作小組,建立縱向覆蓋市、縣、鎮、鄉四級,橫向聯合公、檢、法、金融監管部門的全方位聯動協作機制。創新風險防控手段,推出“活解封”轉續貸、“帶帽過戶”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有效風險防控化解措施,開展接包、托管、基金等具有泉州特色的不良處置方式,協調幫助500家以上困難企業資金鏈問題,2020年底不良貸款率1.35%,保持較低水平。創新金融司法服務,設立泉州市中級法院金融審判庭、金融案件訴調中心和泉州市檢察院金融檢察處,創新26天金融案件快速審理模式,實現福建省首家民營上市公司通過司法重整化解債務和經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