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
青島市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基礎雄厚,擁有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擁有民營市場主體181.03萬戶,實有民營企業64.63萬戶。為暢通民營經濟發展的金融血脈,青島市以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為契機,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借力創投風投,探索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套路打法,并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青島市民間投資增長20.9%,高于全國16.2個百分點;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2019、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分別為52.5%和57.5%,成為推動全市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301億元,同比增長22.99%。創投風投及各類投資基金為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為城市和區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一、擦亮金色名片,集聚民企發展新動能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印發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賦予了青島市一張財富管理的“金名片”,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同志要求青島市依托財富管理綜合改革試驗區“把發展各類投資基金作為一個重點”“引導各類投資基金集聚青島”。2015年,青島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基金業集聚發展的意見》,選擇條件合適、發展潛力大的區市培育基金集聚載體,有效推進了青島創投風投基金快速發展。2019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打造創投風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印發,成為目前國內創投風投行業體系最全、力度最大的扶持政策。截至2021年一季度,青島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達到387家,增速位居全國首位;私募基金達到1063只,同比增長76.6%,增速位居全國第2位。中航資本、深創投、前海母基金等知名創投風投機構相繼入駐青島,為民營企業突破融資約束、獲得金融支持帶來了巨大機遇。
二、深化產融合作,打造共享共惠生態圈
青島市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以來,2019年新增上市公司9家,其中7家是民營企業;2020年,全市新增報青島證監局輔導企業24家,是2019年1.8倍;新增報中國證監會、交易所和全國股轉系統審核企業15家,超過2019年2倍。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9家,均為民營企業,創歷史最好水平,創投風投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的優勢得到了充分彰顯。
以青松資本投資青島盤古智能制造為例,青松資本是青島本土成長起來的一家知名創業投資企業,2020年6月、9月、12月,對青島盤古智能進行三輪領投,共投資1.53億元,通過投資,青松資本幫助企業解決上市進程許多關鍵性問題難題,助推企業加速擁抱資本市場,青島盤古智能2019年凈利潤7000萬元,2020年凈利潤近1.4億元,實現翻倍式增長,目前公司已輔導備案,計劃今年6月申報上市材料。
青島高測股份是一家集光伏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民營企業。公司始終堅持以研發創新為核心競爭力,僅研發費用投入就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8%以上,截至目前,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114項,發明專利10項,已登記的軟件著作權27項。由于研發經費投入多,資金缺口大,風投機構青島勁邦勁誠,在市級創投基金引導下,2018年11月向該企業投入資金9500萬元,獲得資本支持后的高測股份快速發展,在自動檢測控制、機械設計、高硬脆特性材料切割等領域積累了核心技術以及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并于2020年7月7日在科創板IPO注冊,一舉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高科技民營企業。
三、加大政府引導,構建全生命周期資本服務體系
一是成立創投引導基金管理中心。通過搭建創業投資公共服務平臺為基金、企業、孵化載體服務鏈條提供一條龍服務,建立起對民營企業從初創、成長到成熟不同階段的全生命周期資本服務體系,其做法得到國家發改委肯定并稱之為“青島模式”。依托青島創投資本公共平臺、青島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青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等平臺,組織常態化、多層次路演活動。
二是突出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中國政府引導基金50強榜單中,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位居全國第6。截至2020年底,青島市引導基金累計參股設立基金98只,總規模974.9億元,已實繳304.7億元,累計投資項目560余個,投資額逾15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中,90%以上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企業,50%以上為初創期、早中期、成長期企業,已成功助力26家青島民營高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三是不斷強化資本知識培訓。2019年,青島市在嶗山區打造全球(青島)創投風投中心大廈,啟動萬名企業家資本市場培訓行動計劃,常態化舉辦“民營和中小企業資本創新與上市之路系列活動”“青島市民營中小企業資本市場實戰訓練營”“雙灣計劃”等資本市場知識培訓;組建新銳企業家金融俱樂部,為新銳企業提供全方位、定制化、“一站式”精準金融和投融資服務,為民營企業家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和資產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