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璽 王雙梅
摘 要:隨著部編本語文教材的使用,群文閱讀法更加為學界關注。本文以高一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為核心,以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1-4篇書信為組群的作品,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以期對對高中文言文教學做一點探索。
關鍵詞:高中語文; 《答司馬諫議書》; 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05-002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是部編本高一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為了更好地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以及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獨立思考等的學習過程,本文在單元主題學習的框架下,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法對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做教學設計,與之組成群文的作品是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1-4)。群文閱讀教學法,即指師生圍繞一個(多個)議題和一組文本,在一定時間內通過集體建構從而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圍繞“議題”,注重群文主題的聚焦性;將文本進行組群,著意于整體感知、對比深研;教師引導學生集體構建,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引導、協助。
授課篇目: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與王介甫書》(1-4)
篇目出處: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八單元第15課,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1-4)群文閱讀的拓展篇目。
課時:2課時(90分鐘)
一、學情分析
本單元都是古文,古文閱讀相比于古詩詞、小說等來說,閱讀難度增加。如對文言文特殊詞匯、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的,古文閱讀數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響學生的古文閱讀語感、對文意的理解,進而影響對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僅就讀懂層面來說,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古文學習是存在一定畏難心理的。
二、教材分析
高一必修下冊第八單元主題為“傾聽理性的聲音”,本單元共四篇古文:魏征《諫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都是古文的名篇佳作,文體上有書信、辭賦、史論,體現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的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單元內容對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1]。就難易程度來看,本單元整體上難度偏大,這不僅因為文章本身的邏輯性、思辨性強而帶給閱讀上的難度。還因為學生要想深刻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責任與擔當精神,需要具備相關歷史、文學等的延伸閱讀。這也給閱讀帶來了困難。就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一文而言,涉及的著名歷史事件有王安石變法、著名的“嘉祐科舉”,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名人。如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司馬光等。歷史層面的積累,高一歷史上冊必修中國歷史教材有對“王安石變法”的一段表述;高二選修中國歷史教材有“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的一些介紹,學生能夠初步了解這一段歷史。但還不足以支撐對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創作社會時代背景,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提供閱讀資料才能深入了解。
三、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為:“領會作者觀點及現實針對性,把握其解決現實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鑒賞文章的說理藝術,學會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養成大膽質疑、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習慣。”[2]將這一單元目標落實和分解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一文,本課教學目標為:
1.能夠借助工具書等,對特殊詞匯、句式等做解讀,在此基礎上疏通文意,背誦課文,掌握文章主旨。
2.能夠結合社會時代背景,理解和把握圍繞變法改革,王安石、司馬光的基本主張、立場、目的,并能對二人的政治主張有獨立的理性分析、評價判斷。
3.領悟作者的家國情懷,深刻體會和認識古代文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對王安石、司馬光圍繞變法的政治主張的理解和把握。2.深刻體會和認識王安石、司馬光所代表的古代文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
教學方法:群文閱讀教學法;專題討論法
課時:2課時
第1課時教學過程與環節
第一環節:導語
魏征、王安石、司馬光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以敢諫、善諫聞名,我們剛剛學過的《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勸諫唐太宗在國富民強之時也要居安思危、愛民于心。居安思危,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代諫臣的不畏皇權、心系社稷的責任與擔當。王安石以主持變法而知名。我們知道王安石與司馬光私交情誼不薄,但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卻持反對意見的。并為此寫了四封書信《與王介甫書》。而王安石在神宗熙寧三年(1070)給司馬光回信與之辯論。那么,王安石、司馬光二人在變法問題各自的主張是什么?二人分別站在什么樣的立場,有著什么樣的目的?
第二環節: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匯報
教學活動1:
1.檢驗學生課前閱讀、背誦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情況。找一學生朗讀課文,全班齊讀課文一遍。找一生背誦課文,全班齊背課文。
2.檢驗學生課前閱讀司馬光《與王介甫書》的情況。
教學活動2:
1.檢驗學生課前解決字詞句等自學、整理情況。
2.教師根據學生閱讀情況、字詞句學習情況,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并注重舉例和練習。
教學活動3:
對閱讀不夠、背誦不夠的同學,課上反復閱讀。
【設計意圖】
第一,課前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司馬光《與王介甫書》的熟讀。后者要求背誦,實際上,大多數學生真正背誦下來的時間,需要推遲到本課講完。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特殊的文言字詞、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疏通文意,這是古文閱讀、理解的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具有閱讀的目的性,并在文章的對比中更容易找出觀點上的不同,為探究式學習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教師展示學習任務群:
1.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通過辯駁司馬光的諫議,闡述了自己哪些基本觀點?
2.司馬光在《與王介甫書》中,具體闡述了關于變法的哪些觀點,表達了怎樣的建議?
教學活動1:
學生回答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
【設計意圖】
考察學生對核心課文內容的解構、提煉關鍵信息、歸納總結,以及表達的能力。
教學活動2:
學生回答司馬光《與王介甫書》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
【設計意圖】
考察學生對延展閱讀課文內容的疏通、梳理能力,有助于對文言文閱讀拓展和積累。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布置任務
第2課時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導課(接上一節)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接上一節)
教師導入課程后,展示學習任務群(接上一節):
3.找兩位同學對誦、演繹王安石、司馬光二人的辯駁,感受言辭的犀利、針鋒相對的氣勢。
4.王安石、司馬光二人同朝為臣,私下情誼也甚厚。但是二人卻在變法的政治觀點的不同,據理力爭,針鋒相對,相互駁難。請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社會時代背景談談你認為誰的觀點更有道理?從二人的立足點、目的角度思考,他們身上有著體現中國古代文人的怎么樣的精神?
教學活動3:
小組內兩兩同學結對,演繹王安石、司馬光二人的辯駁過程,要求觀點準確、表達清晰明白。
再找兩組演繹較好的同學,在班級展示。
【設計意圖】
1.通過對誦、演繹活動,能夠進一步激活課堂,引發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觀點,以及理性思辨的興趣。
2.一方面通過分角色對答,能夠幫助學生重建政治觀點辯論的語境以及文言文表達習慣,學生們能在重構和對答、演繹中,更能捕捉和把握王安石、司馬光文字的言外之意,鍛煉學生的語言構建、交流表達能力。
3.學生在內容的構建中,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共四封書信,司馬光對王安石提出的變法主張提出質疑,并指責其五大罪狀: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第二,王安石圍繞這五大罪狀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核心是“所操之術異也。”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第三,注意二人的語氣、節奏、氣勢等注意符合歷史人物身份和辯駁的特征。
教學活動4:
學生回答王安石、司馬光二人觀點的立足點、目的,并回答誰的觀點更有道理?說明依據、理由。
第三環節:專題討論
1.教師展示專題討論主題和要求
主題:“責任與擔當”
要求:第一,自由表達觀點,有不同意見可以再討論,或存疑。第二,觀點鮮明,思路清晰,表述明白,并聯系當下及自身。第三,準備好發言提綱。
【設計意圖】
第一,讓學生自由發揮,更能夠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思考維度。
第二,要求思路清晰,是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整體把握能力。
第三,要求聯系當下及自身,讓學生能夠從體悟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精神,面向未來和自己,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意識和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活動5:
學生思考、撰寫發言提綱。
找3-5位同學口頭談一談自己關于“責任與擔當”的認識和看法。
學生、教師在每一位學生發表看法后,進行評論。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注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表達邏輯性的指導、認識深刻性的啟發。
【設計意圖】
1.鍛煉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正確的價值判斷,并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上得到提升,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對接[3]。
2.在生生、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評價,有利于形成學生對“責任與擔當”主題認識的不斷加深,以及學生口語交流表達能力
3.中國古代士大夫心懷天下的責任與擔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語文學科素養的一個實踐:“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4]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難,敢于犯顏直諫;王安石不避眾議洶洶,堅持變法除弊,都是立足現實問題,提出針砭時弊的建議和措施,他們不畏皇權,不因情誼而對政治見解妥協。他們心系天下,勇于擔當,從課文的字里行間可見其拳拳之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黨同伐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對我們每一個青年學子,在國家發展的洪流中,既是對我們時代責任與擔當精神的考驗,也是我們踐行這種精神的時代機遇。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不僅是對古代文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9.學習任務群6:“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2]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
[3]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學習任務群6:“在學習目標與內容方面的第二點要求:“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4]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