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堯
摘要: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及需求,我國地方高校普遍開設了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人數也占了地方高校在校生總數的較大部分。因此全面推進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提高經濟管理類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尤顯重要。論文從我國地方高校提高經濟管理類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出發,探討了關于該類高校探索提升經濟管理類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理念,并針對不同質量目標提出了建設性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斷的提升,不僅僅要求相關的人員要具備更加基礎的知識還需要具有更強的市場調查分析技能,更好的為企業的發展謀取高經濟高利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做好經濟類專業人才的教學培養才能夠為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本文主要對當前我國的高校經濟類專業培養教學中暴露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希望有助于更好的開展后續的教學培養。
一、堅持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導向
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必須立足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韓愈認為“師古圣賢人”,要“師其意不師其辭”。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結果:其一,走不進去,更談不上出得來;其二,進得去,出不來;其三,進得去,出得來。或者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達:E=SX了。其中,E代表學生的能力;S代表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能力;T代表學生的知識有效轉化能力。由該公式可知,學生的能力有兩個基本能力構成:學習能力與知識轉化能力。以此會發現有以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才現象:
其一,學習能力弱,知識轉化能力弱,其能力幾乎很難能夠被社會認可,即所謂進不去。
其二,知識學得很多,但轉化能力弱,即進得去、出不來,典型的書呆子。能力很難被社會認同。
其三,學習能力強,知識豐富,同時知識轉化能力強,即進得去,出得來,如當代許多成功的知識型企業家。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前兩類學生總是存在的。許多人總是歸結為學生基礎差,能力弱。但是,我們的學生都是參加高考選撥進來的,智力不存在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此類情況?我認為關鍵在于學校培養導向問題。不同的培養觀念將導致教師教學行為的巨大差異。第三類人才培養目標才符合21世紀需要的人才方向。路甬祥指出,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徹底擯棄扼殺學生學習興趣、思維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方法。許多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最明顯的問題是:知識體系零亂,不會用掌握的知識體系思考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過去只重視同一性和規范性,缺少鼓勵多樣性和創造性的結果。崇尚創新必須堅持由只重視指導學生被動適應性學習向鼓勵學生主動求索、學習、創新轉變.由對學生的灌輸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由重視知識單向傳授向重視師生研討、重視創造知識轉變。
二、策略建議
對于經濟管理類實踐性人才培養的需求,是全面推進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提高經濟管理類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點工作。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1號)特別強調高校要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重中之重的位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高校工作的戰略重點。而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許多地方高校的一條“短腿”。地方高校專任教師隊伍(包括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隊伍)有兩大特點,一是中青年教師多,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少,中青年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二是專任教師基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缺乏一線工作崗位的工作經歷,定期到一線工作崗位親身實踐的也很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脫節現象明顯,實踐教學能力亟待提高。為此,地方高校可設立一線工程師或經濟師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授課項目即從校外聘請專業實踐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能勝任教學工作的人員進行相關經濟管理類課程的教學工作,相關課程既可以是專業實踐課,也可以是專業主干課。可與用人單位深度合作聯合培養經濟管理類實踐性人才。同時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示范性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實習實踐基地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有條件的地方高校要爭取將示范性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覆蓋到每一個經管類專業。此類探索既可帶動地方院校各專業人オ培養模式改革,更可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適應社會對經濟管理類實踐性人才培養的需求。地方高校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還可嘗試設立職業方向分流課程體系,即按經管類各專業職業分流方向設置課程體系,確保基于經濟管理類實踐性人才培養的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到位。為提高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地方高校還可嘗試實施雙證書制度,推進雙專業、雙學位教育,開展雙教學,實現雙導師培養。
綜上所述,經濟統計學既是統計學,也是經濟學,作為統計學的經濟統計學,應不斷創新方法,作為經濟學的經濟統計學,則應自覺承擔經濟數量分析的重任。經濟統計學的使命,一是豐富統計方法論,不斷產生新的經濟分析方法,二是提出新結論,通過數量分析,提供咨詢建議,進行決策論證,并因此成為實證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創新方法與承擔經濟數量分析的重任,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質量第一的思想、崇尚創新的思想、服務社會的思想為指導培育21世紀的統計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錢嫻.對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同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較分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5,6(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