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被稱為“民歌之鄉”,2006年紫陽民歌被列入首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在陜西采風時聽到了原滋原味的紫陽民歌,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將從紫陽縣的環境、民歌類別、民歌特點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使更多的人去關注紫陽民歌這個寶藏。
關鍵詞:紫陽民歌;環境;基本類型;特點
一、紫陽民歌的環境
(一)紫陽民歌的地理環境
紫陽縣隸屬于陜西省安康市,地處于陜西省的南部,位于漢水上游,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清澈的漢江縱貫全境。紫陽縣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是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休閑度假勝地,有“漢江畫廊”美譽。紫陽縣自古以來就是川陜要道,地勢上西南方向比較高,東北方向比較低,形成了極其獨特的“三山兩谷一川”地形輪廓。
(二)紫陽民歌的歷史人文環境
由于紫陽縣位于陜西、重慶、四川三地交界,是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在明清時期,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本來人口就不多的漢水流域人口大量減少,導致了大片的田地荒蕪,嚴重阻礙了本地經濟的發展。戰爭導致了大量流離失所的人,他們為了躲避戰禍,不得不背井離鄉尋求避難之所,朝廷政府為了增加賦稅,便組織移民開墾荒田,使得眾多的外地民眾進入漢水流域生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川”事件。隨著時間的流逝,移民們帶來的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緊密結合,逐漸演變為新的當地文化,這就使得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而紫陽民歌之所以具有非常明顯的南方民歌特征,就在于此。直到現在我們仍就可以從中找到直接來源于南方的唱本,如《倒采茶》《十繡》等。所以說,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促進紫陽民歌發生重要因素。
二、紫陽民歌的類別
紫陽民歌大致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四大類。
(一)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都是從勞動中產生的,風格豪放粗獷,節奏復雜跌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由于勞動的不同,可以細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船工號子、打夯號子。因為紫陽縣緊靠著漢江,所以船工號子在紫陽民歌的勞動號子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船工號子一般采用“一唱眾和”的演唱方式,領唱發出演唱的指令,眾人以“哎”“嗨”“嘿”“喲”等字附和跟唱,這些字都是語氣詞,有助于勞動時步伐節奏統一,更好的使出力氣,并沒有實際意義。有時勞動號子也會有不同聲部,展示出聲音此起彼伏的效果,有著很強的畫面感。船工號子大致又分為上水行船號子、下水行船號子、離岸或靠岸以及其他號子。
(二)山歌
紫陽縣的民歌中,山歌數量最多,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或抒發感情時即興唱的歌曲,節奏自由、旋律悠長、聲音嘹亮,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的歌詞大多都是即興編創的,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目光所及,心之所想都可以脫口而出,有很多是表現男女情愛的內容。紫陽的山歌又大致分為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和鑼鼓草四個類型。紫陽縣依山傍水,眾多的山歌匯聚成中國民歌集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小調
小調是人們勞動之余的日常生活中消遣娛樂、抒發情感的一種民歌,已經脫離了功能性,取材和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固定,曲調細膩流暢,旋律起伏不大,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紫陽的小調因為歷史上移民的原因具有江南的婉轉、細膩,但是又不完全不像江南小調那樣柔美,是結合了南北方的音樂元素的結晶。
(四)風俗歌曲
風俗歌曲取材廣泛,是紫陽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時所唱的歌曲。風俗歌曲大致包括哭嫁歌、哭喪歌和孝歌。哭嫁歌是紫陽女子出嫁時唱的歌,由新娘和娘家女眷演唱的,旋律婉轉憂傷,體現出血濃于水的親情。哭喪歌字如其名,就是在親人去世時唱的歌,表達了對親人的懷念和追思。孝歌是在祭奠先人時唱的歌,除此之外也有關于古人故事的題材,曲調簡單,節奏平穩,有固定的板式。
三、紫陽民歌特點
每個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紫陽民歌也不例外,接下來將從方言、潤腔方面進行分析。
(一)紫陽民歌的方言
語言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方言使地方民歌有了不同的特色。“民歌是以方言為底蘊的。各地區民歌的音樂藝術特色和地域文化內涵都和它們各自的方言特點有密切聯系。研究民歌不能不考察民歌的方言特點;演唱民歌也必須了解方言,使用方言,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表現作品,取得更生動的演唱效果。”①比如在紫陽“鞋子”會讀“孩子”,懸崖的“崖”會讀作二聲的“nai”,“哥哥”會讀作“鍋鍋”,翹舌的“sh”會讀作”s”等等,只有掌握了這些方言,在演唱時才能唱出來民歌的“味道”。
(二)紫陽民歌的潤腔和襯詞
除了方言,潤腔也是民歌中提高表現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潤腔是獨具特色的可以美化、裝飾和潤色唱腔的技法,最能體現出民歌的濃濃韻味。但是由于傳統的民歌大多沒有具體的譜面記載,大部分都是口口相傳,不同的歌手在演唱同一首歌時也會有不同的潤腔技巧,所以在演唱時要仔細斟酌考究。
襯詞和潤腔一樣可以潤色民歌,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特別是紫陽民歌中使用了大量的襯詞,比如“喲、嘿、哦、嗬、也”等,除了更好的表現歌曲韻味之外也有著擴充歌曲、使句式工整的作用。比如山歌調子《放牛歌》里的“嘰里咕嚕扯”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作為襯詞增強民歌的表現力。
四、結束語
由于紫陽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歷經千百年歲月的南北融合,使得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飛出了不一樣的歌聲,雖在北國,尤聞南疆。這民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輩輩紫陽人民留下的珍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楊珊珊.紫陽民歌音樂特征分析與傳承保護[D].西安音樂學院,2016.
[2]楊銀波.紫陽民歌音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3]王曉平.陜南民間音樂區域文化特質考察[D].南京藝術學院,2010.
[4]溫文娟.紫陽民歌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5.
[5]楊海軍.紫陽民歌的基本特征及保護與傳承[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29(02):66-69.
注釋:
①余海章,戴承元.關于在紫陽民歌演唱中如何處理方言字音的探討[J].安康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