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與價值不言而喻,當傳承非物質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關系到民族文化精髓弘揚與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實施的過程中,旅游產業與之配套開發成為一項全新的嘗試,在提升旅游業經濟增長的同時,將萊蕪區非物質文化宣傳給更多人,實現兩全其美的發展效果。
關鍵詞:萊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問題與對策
新時期背景下,民眾接觸到的文化日益豐富,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與影響。相關部門要重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持續優化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我國正處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創新階段,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萊蕪區在開展文化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工程,助力旅游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在具體實踐中,“旅游+”模式為核心,以旅游帶動非遺的傳承發展,當今旅游對旅游的需求不僅限于休閑放松,同時對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需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到旅游中,能夠提升當地旅游業的文化底蘊,更好的促進旅游業發展。
一、萊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品牌意識
在萊蕪區非遺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沒有認識到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缺乏品牌意識。不論是相關的旅游負責部門,還是政府部門都沒能把握品牌效應的作用與價值,忽視了品牌形象對旅游知名度提升的影響力,品牌宣傳的基礎相對薄弱,各方面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市場規模相對較小
經過不斷的嘗試與發展,萊蕪市旅游經濟已經初具規模,旅游人數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為本市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雖然當期開發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產品,但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因此在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
二、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項目的有效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品牌形象
在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萊蕪獨特的藝術吸引更多的關注,例如邀請萊蕪梆子藝術表演家進行現場表演,將此項表演技藝展現給大眾,提升萊蕪的知名度。此外,還可以與傳統媒體及現代化媒體方式溝通協作,以全面多樣的方式對萊蕪地區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游客。通過照片、視頻等方式為大眾呈現具有萊蕪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制作專題記錄片,宣傳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網絡傳播作用,在旅游網站上加大對萊蕪的宣傳[1]。
(二)以地域特色為基礎拓展與創新開發模式
在開發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探索多樣的開發模式。首先,可以利用博物館資源,萊蕪書畫博物館、萊蕪區美術館和棲鶴苑藝術館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優勢,交通十分便利,有一定的游客開發優勢,可以利用博物館開發萊蕪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以介紹非遺歷史發展、傳承保護等知識的展板及展現非物質文化特色實物展覽的方式,以最為直接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游客,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營造文化藝術氛圍。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獲良好的效果,還無需投入較多的成本。其次,可以與現有的旅游景區進行有機結合,借助已經發展成熟的旅游景區協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如九龍大峽谷、龍山風景區等,可以在景區中出售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如錫雕、泥塑等,將具有民間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給更多的游客。導游在進行景區介紹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傳說、故事及傳統工藝介紹給顧客,幫助游客了解更多的非物質文化,吸引游客對非物質文化的興趣,在無形中影響游客的消費意識,使游客在欣賞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更樂于購買與之相關的紀念品。還可以以旅游景區為非遺文化傳承載體,在景區中為游客展現的古老傳統的萊蕪地域文化特色演出,使游客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萊蕪文化。最后,利用本地特有的節日,宣傳當地的非物質文化藝術。例如,可以在萊蕪梆子藝術節期間邀請該領域民間藝人參與其中,表演萊蕪梆子實景舞臺劇,組織開展萊蕪梆子形象大使選拔活動,借助原有節慶展示萊蕪梆子藝術,同時可以推廣萊蕪特色小吃,讓游客們觀看萊蕪特色小吃的制作過程,購買萊蕪特色食品與工藝品等旅游紀念品[2]。
(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也開發本身不存在矛盾沖突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旅游景區開發為載體,將萊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給更多的游客,將萊蕪非物質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與更廣泛的人群中去,不論是對萊蕪非物質文化,還是對旅游項目開都能起到積極輔助作用。因此,有必要從旅游開發的角度,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以開發的價值。首先,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文化藝術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以此為旅游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需求。同時,提升民眾對非物質文化的認同,讓民眾看到非物質文化的寶貴性與傳承性,是有效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重要基礎。其次,從開發模式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是當前文化遺產旅游的重要構成部分,此種模式能夠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求,能夠開發出不同旅游產品[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旅游業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推動當地經濟整體水平提升,同時帶動相關產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備歷史使命,是每個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業開發有機結合,能夠有效解決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實現雙贏的目的。再具體實踐過程中,需要把握機遇,更好的在旅游業發展中融入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杜莉莉,楊學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游相結合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研究,2020,3(10):123-124.
[2]汪麗珍,王靜.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商品開發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000(022):119-120.
[3]李冰,孫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化及轉化路徑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7,8(019):32-33.
基金名稱: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2020jsky24
審批單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呂紅波,1978.01,女,漢族,單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文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