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毅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545006
腦卒中是我國城鄉居民致死的三大疾病之一,存活的病人中有50%~70%遺留偏癱、失語、癡呆、吞咽障礙等殘疾。雖然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進步,可以使該疾病的死亡率有效降低,但如何有效地減輕腦卒中病人后遺癥,使病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是臨床醫學亟待解決的難題。腦部供血處內壁栓子脫落是引發腦卒中最常見的因素,使病人出現其他不良癥狀,如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堵塞,還會誘發各種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吞咽功能障礙以及肺部感染等,15%~32%的病人急性期發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1]。所以,為了維持病人自主呼吸,且保證充足氧供,使病人有效通氣,應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落實到位,但是由于氣管套管留置存在較多的并發癥,且存在較高的失敗率,極易延長留管時間,導致病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相關研究表明,將體外膈肌起搏器+呼吸反饋應用于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中效果顯著,其不僅能使病人通氣能力得到改善,且在促進肺部康復、氣管套管拔除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另外,體外膈肌起搏器可維持膈肌功能,預后效果顯著[2]。因此,本研究對體外膈肌起搏器聯合呼吸反饋在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1.1 對象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的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40例,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43~79(59.11±4.50)歲。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4~78(59.15±4.6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3]:所有病人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病人與家屬均自主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合并其他疾病的病人,如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呼吸及機械輔助排痰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呼吸反饋聯合體外膈肌起搏器進行治療。①建立有效呼吸模式,指導病人經鼻吸氣、從口呼氣,經鼻吸氣可以看到上腹部鼓起,從口呼氣可以看見腹部凹陷,醫護人員需要用手按住病人上腹部,使病人有效呼氣,在這個過程中病人腹部下沉時,需輕輕手部加壓,促進膈肌上抬;在病人吸氣的時候,上腹部抵抗醫護人員手的壓力,每次2 min,每日5次。②吹笛式呼吸法,指導病人用鼻緩慢深吸氣,并縮緊嘴唇成吹笛狀慢慢呼氣,吸呼時間比為1∶3,頻率為每分鐘4~7次,每次5~8 min。③呼吸肌訓練、橫膈肌阻力訓練及吸氣阻力訓練。④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將2塊主電極放置于病人雙側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處,另2塊輔助電極放置于雙側鎖骨中線及第2肋交點處,并根據病人耐受狀況進行調整,脈沖頻率在45 Hz,起搏次數為10/min,刺激強度10~15 U,每次20 min,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肺功能及肺部感染發生情況。①治療12個月后療效[5]:痊愈為病人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原菌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癥狀、體征均恢復正常;好轉為經治療后病原菌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癥狀體征部分恢復;無效為經治療后病人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甚至還會加重病情。②肺功能:于治療后60 d,在病人暫時堵住氣管切開的狀況下進行測定,包括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第1秒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吸氣量、最大呼吸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12個月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12個月后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時間治療前例數20 20治療后60 d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觀察組對照組t值P 20 20 FEV 1(L)1.48±0.12 1.47±0.32 0.131>0.05 1.98±0.25 1.50±0.20 6.705<0.05 FEV 1/FVC 0.56±0.21 0.57±0.12-0.185>0.05 0.89±0.12 0.59±0.13 18.478<0.05最大吸氣量(L/min)323.56±46.51 324.45±45.62-0.061>0.05 479.56±64.25 403.15±61.54 3.841<0.05最大呼氣量(L/min)320.46±43.41 321.79±42.38-0.098>0.05 487.51±62.45 398.37±64.24 4.440<0.05
2.3 兩組治療12個月后肺部感染發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12個月后肺部感染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腦卒中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腦部供血處內壁栓子脫落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因素,其極易導致病人出現各種危險,給病人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6]。出血性腦卒中是因為血管內皮受損,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腦組織,極易導致血腫發生,使病人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包括惡心、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出現言語不利或肢體活動受限等癥狀,且該疾病發展速度較快,若沒有采取有效方法治療,將可能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7]。對于腦卒中病人來說,其病情發作會導致病人處于昏迷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嘔吐、舌后墜等現象,給病人的呼吸道阻塞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臨床需開放氣道,降低病死率,多選擇氣管切開,但是由于氣管切開風險較大,會降低病人的免疫力,使病原菌侵入機體的風險逐漸增高,且肺部感染發生率也逐漸上升[8]。相關研究表明,肺部感染率增加可導致拔管失敗率高達40%~50%,其對病人的治愈效果帶來極大的影響[9]。因此,對于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應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促進病人排痰,提升其呼吸肌力量。有關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采用體外膈肌起搏器聯合呼吸反饋具有重要意義,其在肺部通氣功能的提升方面發揮顯著作用,且能調節炎性因子水平,同時及時清理呼吸道,另外,在改善通氣、維持呼吸道通暢性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潴留,糾正缺氧,達到預防肺不張和缺氧的目的[10-11]。體外膈肌起搏器是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家良等在1987年研發,主要作用是對膈神經加以低頻電脈沖刺激,使呼吸調控通路上行下行傳導,從而使膈肌收縮強度得到有效調節,且在運動節律的調節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達到正常生理呼吸狀態的模擬效果。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器官切開病人的呼吸困難程度,促進氣管套管拔除,從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12個月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60 d觀察組肺部功能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采用體外膈肌起搏器聯合呼吸反饋用對肺康復效果顯著,可以緩解肺部功能,降低感染發生率,促進病人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