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索飛,馬會娟,羅 羽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38
護理專業學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培養是構建臨床護理專家隊伍的重要環節,護理學科專業化水平取決于護理專科化發展程度[1]。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是影響創新人才培養、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護理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護理人才的重要渠道[2]。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是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科學性及課程質量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各個方面,因而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3]。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進步,教育全球化、公開化和共享化的特性日益凸顯,在此時代背景下,探尋MNS碩士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尤為迫切。
1.1 大學聯盟的含義與起源 大學聯盟(consortium)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高校之間,圍繞某一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一定方式建立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資源流動的相互合作體,是介于高校合作與高校合并之間的一種全方位的深層次合作[4]。美國的克萊蒙特學院聯盟(Claremont Colleges)是最早成立的大學聯盟,于1925年成立,包含5所文理學院和2所研究生學院,美國的克萊蒙特學院聯盟的成立成了大學聯盟的基石[5]。
1.2 大學聯盟的特征與發展 大學聯盟的辦學理念早期在歐美及澳洲等國家和地區被廣泛采用,成為盛行的教育資源共享的方式之一。大學聯盟的聯結多具有區域性、多機構合作和利用遠程教育手段的特點[6]。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4所規模、形式相近的大學,為了便于組織開展體育賽事活動,在開展運動競賽規則的同時訂立了“常青藤盟校”的規章,討論各校間共同的入學、援助以及行政問題。大學聯盟的理念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7]。1991年,在美國正式成立全球健康教育聯盟(Global Health Education Consortium,GHEC),這是一個致力于改善人類健康的教育組織,涵蓋100余所大學及非政府組織,其成員包含亞非拉美等來自全球各地的教學機構[8]。
2.1 國外跨校性課程建設起源早,學分互認體系完善 在跨校研究生培養方面,國外高校在早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世紀50年代,歐盟委員會制定并實施了歐洲學分轉換和累計系統(ECTS),用于促進歐洲各國高等教育領域學生的學術交流,成員國之間對學生以往的學習成果予以認可,因此學生可以在不同國家的高校修讀學分[9]。美國俄勒岡州為了應對護理人才短缺和滿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建立了護理教學聯盟,該聯盟重新設計課程,共享學術標準,同時保留每個合作學校的自主權和相應的學位課程[10]。有研究者嘗試對英國文學課程進行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實踐研究,其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即微課和翻轉課堂來開展教學,實現了精品課程的跨校性應用[7]。國外學者在區域性護理實踐博士教學聯盟中開展實踐,課程模型從簡單到復雜直到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理論和能力,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11]。
2.2 我國跨校課程的運行現狀
2.2.1 高校聯盟為跨校課程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地方大學建立大學聯盟,實現區域內高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強高校間開放合作,推進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4]。高校聯盟與歐美所提出的大學聯盟相似,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高校之間,圍繞某一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一定方式建立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資源流動的相互合作體,是介于高校合作與高校合并之間的一種全方位的深層次合作[4]。在政策號召和教育改革推動下,我國形成了區域性、全國性的各類教學聯盟,國內學者開始探討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跨校性課程設置和學分互認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教學聯盟多呈區域性、片區性特點,教學聯盟的成立為跨校課程、共享課程的實施奠定基礎,具有一定優勢,以片區為單位距離較近,能夠保持良好的溝通合作,同時學校之間因在同一區域能夠享有共同的文化資源、政策資源等,為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高校聯盟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教學合作方式。同樣,我國也有存在一段時間并運行良好的聯盟,如“C9”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西部高校聯盟等[12]。
高校聯盟在部分地區運作以來,有學者通過建立區域性高校聯盟,推動跨校教學的實施,充分發揮高校對區域社會發展的文化引領作用。認為跨校課程的選修能實現優勢課程資源互補、優質實驗室資源的共享和網絡信息平臺共建[4]。另有學者對某地區研究生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認為高校區域集中為跨校課程開展提供條件,高校優勢學科和教育資源為跨校課程開展奠定基礎,學生的需求為跨校選課的開展提供可能,遠程教育的實現為跨校選課的開展提供了途徑[13]。
2.2.2 跨校課程建設的優勢與趨勢 一個專業的優勢教學資源是有限的,很難完全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愿望和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跨校院際交互合作就成了彌補這一缺陷的選擇[14]。跨校性課程的建設不僅可以整合課程資源,使學生體驗多元化的師資風格和廣闊的教學資源;還可以整合優秀的師資團隊,實現資源共享。從政策層面來講,跨校性課程的建設與共享,求同存異,開創的是“協同共進,特色發展”的新局面,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面對“雙一流”大學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政策導向,結合2018年學科評估后的意見與建議,開展MNS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課程的重整和系統改革既是本校護理學科建設的需要,更是國家戰略目標實施的迫切要求,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2.2.3 跨校課程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鄭淑媛[15]在開展高校資源共享背景下跨校修讀的人文課程實施過程中提出,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師生交流、個性化教育受到局限及用課方和建課方的不平等問題,這也是實施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問題。針對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和領域,一方面補充本專業相關的核心課程,一方面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習,需設計出跨校研究生課程培養方案[16]。共享型課程開發應該遵循一致性原則、優勢互補原則、協調性原則和帶動性原則[17]。
有文獻表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護理專業研究生課程均采用模塊化課程結構。美國課程體系結構為核心課程、高級實踐核心課程和專科課程[3]。核心課程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高級實踐核心課程為臨床專業方向學生必修的課程[18];專科課程是各專業方向學生需學習的課程[19],其中專科課程根據學科方向設定,一般為6~13門。美國專科課程與我國的專業方向課相對應,為各專業方向均匹配了相應的專科課程,課程強調護理與社會和人群的聯系、護理對象的多元性及跨學科合作。課程內容范圍寬廣,包括公共衛生政策、衛生系統管理、基于團隊的臨床決策、健康信息技術等。另外,課程內容還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循證護理實踐、衛生經濟學在護理學中的應用、護理研究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等[19]。
目前,我國MNS的特色課程主要有高級護理實踐、高級健康評估、高級病理生理、高級藥用治療學和循證護理學,其中有部分課程仍傾向于基礎類,需要跨學科合作來完成。一項研究對某用人單位對于MNS研究生的課程需求進行了調研,用人單位所需求的護理專業課程前5位為護理科研方法、循證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心理護理理論與實踐,所重視的能力前5項為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臨床護理能力和合作能力[20]。由此可見,用人單位對于護理研究生的需求更凸顯在科研方面,MNS所設置的特色課程與醫療市場的需求出現一定偏差。長期以來,國內研究生教育往往是重招生與學位,而輕過程培養,較為普遍的情況是:研究生課程尤其是碩士課程體系設置缺乏長遠和系統的規劃,對于同一專業不同學位研究生培養缺乏針對性,“重科研輕課程”現象較為嚴重[21]。國外MNS研究生課程設置已經形成科學成熟的體系,其MNS課程具有強烈的專業特色,而國內MNS研究生課程設置尚有待細化,其運行模式也有待提升[22-23]。詳見表1。
表1 國內外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課程比較
4.1 大學聯盟與跨校課程的關系 大學聯盟的建立為跨校課程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跨校課程的實施也能為后期大學聯盟的建立奠定有利的基礎,同時也能驗證其可行性。大學聯盟與跨校課程比較表2。
表2 大學聯盟與跨校課程比較
4.2 大學聯盟對MNS研究生跨校培養的啟示
2019年4月19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護理學科建設與發展高峰論壇中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護理碩士研究方向共有35個,其中位居全國前5位的研究方向是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和護理心理,全國護理專業共性的研究方向為構建跨校性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譚靜[24]建議以“平臺+板塊”方式設置MNS研究生課程,區分共性和特色模塊建設課程,具有一定理論基礎,提示可考慮以共性的研究方向為導向設置跨校性“共性的方向課程”,實現頂級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專業和學生的雙贏。在共性課程之外,實現專業化和特色化發展,需結合本校護理專業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學科方向,集中力量保留特色,在校內著力建設屬于自己學科專業的“特色專業課程”,保留專業的特色化發展和傳承。
在全球化、公開化、共享化新的背景下,深入了解研究生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現狀和存在的共性問題,以提升研究生的核心能力為目標,本著協同共進的思路,建立以“共性核心課程+特色專業課程”為模式的共享式課程框架,共性專業課程力求院校間共同建設,共享并優化教育資源;特色專業課程旨在著力打造適合各院校自身的學科方向特色課程,求同存異,通過兩個模塊的打造,探尋“共享課程、共同教育、共同承擔、共享學分、共同評價”的生態教育體系,推動教學改革和人才隊伍的建設,以期共同推進護理學科的發展。